记忆故宫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y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故宫 1997年 郭建设 摄

  2020,北京故宫建成60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
  自1925年故宫开启了从“宫”到“院”、从“君享”到“民享”的历史后,昔日帝王将相、九五至尊之地,就逐渐成为黎民百姓创造历史、展示自我的舞台。
  作为国人心理上的历史文化坐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旅行热、文化热的推动下,故宫更是成为演绎传统、言说当代的一个舞台。而摄影,则是那个有力的媒介。
  故宫似乎未有改变,却在花样迭出的时代潮流、影像文化中被改变、被创造、被不断翻新。
  以故宫为主体的影像在变——在架起的一排排相机中,在一波接一波的摄影风尚与潮流中,故宫的大殿、角楼,或是与云霏雪霁共舞,或是与星轨明月齐辉……古老的故宫不断被迭代的影像技术所观照、演绎。
  以故宫为背景的影像也在变——不同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摄影人,或职业或业余,或有意或无意地记录着在故宫上演的一切,影像中每一个元素所承载的时代信息,最终成为我们解读历史的重要依据。
  手机摄影时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一时、每一刻都有故宫的海量影像被制造、被传播。在故宫里拍照留影,如同一件旅行纪念品,必须、必要,只是不同时代有了不同的手段与心态。当身着古装的美女在故宫中与春樱、秋叶共舞,当宫墙柳、铜狮鹤只是为衬托故宫猫咪的一个跃起时,宏大、庄重便不再是关于故宫的唯一描述。
  然而,恰恰是这些海量影像,给制作这个专题带来了极大难度。
  于是,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回到那影像匮乏的年代,去找寻有关故宫的过往——有景,有人,有故事。
  北京故宫 1997年 郭建设 摄
  记忆故宫往事
  各种文化、各种潮流在这里碰撞,在这里上演,成为了解历史的一个个切片。
街上流行红裤子 1984年 李晓斌 摄
身着意大利品牌的时装模特在故宫。 1993年 维托里亚诺·拉斯泰利(意大利)摄/视觉中国
五一劳动节 20世纪50年代 袁毅平 摄
首都人民庆祝巴拿马夺回运河管辖权,在天安门广场进行演出。 20世纪70年代 袁毅平 摄
演出隊在天安门前演出。 1985年 刘英毅 摄
演出队在筒子河上为群众演出。 1985年 刘英毅 摄
拍摄天安门广场活动的记者 20世纪50年代 袁毅平 摄
第一次见老外 1983年 郭建设 摄
参观出土文物展览的观众 1971年 翁乃强 摄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参观故宫。 1986年 郭建设 摄
因出演电影《末代皇帝》而声名大噪的尊龙重返故宫。1988年 郭建设 摄
北筒子河畔的一段宇墙坍塌。 1998年 张风 摄
筒子河边的一对恋人 1983年 张兆增 摄
拿着“大哥大”的人 1998年 梁达明 摄
午门前蹬着平板车、拉着锅碗瓢盆的快餐“个体户” 1985年 张兆增 摄
天安门广场上游玩的父子 20世纪80年代初 翁乃强 摄
太和殿丹陛石上 1986年 张风 摄自20世纪80年代起,记者曾数十次实地采访,并以“紫禁城在呻吟”为题在《北京日报》刊出系列报道,同时以内参方式反映故宫博物院维护不善、文物遭人破坏等问题。报道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故宫博物院整改由此拉开序幕。
红旗车与市场经济 1980年 李晓斌 摄
在故宫留影 1980年 李晓斌 摄

  记忆故宫 留影
  照相机还未广泛进入家庭时,在故宫里的留影,由他人制造。理想化、夸张化、一致化的影像,对于被摄者而言,是独一无二的经历,对历史而言,是批量制造的无差别化影像。

记忆故宫 风景The forgotten Forbidden City


  记忆中的故宫曾有过如此清幽、宁静的时刻,没有竖起的围栏,也没有人滿为患的游客。
故宫中的铜器上满是游客们放的硬币。 1992年 郭建设 摄
太和殿 2005年 杨大洲 摄
其他文献
Picsew套個“手机壳” Picsew iOS,1元  无论我们是用什么设备拍摄的照片,通常都是在手机上观看。你有没有想过,让其他看到你图片的人,也如同正在握着手机的你一样呢?也就是说,给照片套上一个手机的“外壳”。Picsew就是这样一款应用,它既支持多张图片的拼接,调整每一张的大小和位置,还可以选定几款主流苹果手机作为图像的边框。这种所谓“带壳截图”的方式能让你的图片显得更加独特有趣。丰富、
电池不耐用一直是智能手机的短板,而不时被大肆报道一番的石墨烯电池,看起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药。但是仔细阅读所有新闻,你会发现其中也有相当大的水分,不免令人怀疑。  电池短板  目前所有的智能手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电池不耐用。无论是那些号称4000mAh大电池的手机型号,还是号称为节电做了各种系统优化的型号,你都要面对每天一充电,甚至每天多次充电的尴尬。  电池也是引发很多手机厂商危机的罪魁
短期就能拍出好专题?很多人抱怀疑态度。专题不是都应该深扎、深入,长时间拍摄,从大量作品中提炼的吗?没有多年的时间跨度,好意思拿出来吗?通常对专题的理解是这样的。不可否认,深扎、深入有利于创作出有深度的厚重的作品,这样创作非常值得敬佩。但摄影专题分好多种,有的以纵向的时间跨度见长,有的以横断面的空间变化见长,有的以信息丰富见长,有的以诗意见长,有的以哲理见长,有的以观念见长……摄影师们可以自由选择。
触 孙连生 摄器材选择技巧  没有微距镜头很难拍好近处的虫,器材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有条件的最好买一台高像素的单反相机,高像素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后期裁剪空间大,裁剪是提高放大倍率的一种手段,像素越高,裁剪后的放大倍率越大。如果买普通相机须带有微距功能的。最好买一只1:1放大倍率的微距镜头,并配备偏光镜,它是昆虫摄影必备的器材。为了提高放大倍率,也可买近摄接圈、近摄皮腔或近
刚到小村时,我这个“城里人”处处受到“欺负”。湿冷的气候使我的手脚红肿溃破,小狗围在我身边嗷嗷叫,大鹅伸着长颈背后偷偷咬,村民在一旁看着哈哈笑。小山村的深夜,寒气顺着我的被子角往里钻,我睡不着,脑子里不断浮现出一句话:“真心来扶贫,先要变农民”。工作日记 郭海洋 摄  为了熟悉小山村,我顶风冒雪,一腿泥、一身汗,走遍了胡家冲村4.8平方公里山山水水。慢慢地,村民熟悉了,狗也不叫了,而且名叫豹子、小
粉墨春秋 谢长血摄出炉 谢长血 摄青砂器 谢长血 摄夏日 謝长血摄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以人文摄影涵盖的范围很广,从拍摄层面来说,主要是关注人类在生活中的状态、精神追求、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粉墨春秋》拍摄于剧院后台化妆间,90mm焦距及大光圈形成较短的景深,使化妆间中的人物主次分明,同时也对环境有着合理的交代;《夏日》几位老人坐在石阶上纳凉聊天,立柱的垂直线条与人物形成了点与
故园 白冬泉摄故园 白冬泉摄故园 白冬泉摄故园 白冬泉摄故园 白冬泉摄故园 白冬泉摄故园 白冬泉摄故园 白冬泉摄故園 白冬泉摄  自从我记事起,有一件事我很骄傲,因为我有很多漂亮的照片。爸爸是个“照相的”,他会随时随地给我拍照片,记录我的每一步成长。翻开一本本的影集,有我很多漂亮的公主照,也有很多黑历史,被窝刚睡醒的,大哭的,脏脸的,头发乱成一蓬的……  爸爸是个不菩言辞的人,有时还有点木讷,我问
在我国各地的古民居中,安徽民居建筑最具特色,许多古老的村镇都保留有相对完整的徽派古建筑。这些古老的建筑也为广大的摄影人提供了丰富的拍摄资源。也正由于拍摄徽居的影友非常多,所以具有新意的徽居摄影作品便非常难得了。何春生拍摄的徽居首先在形式感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圆形的画面如同古老的团扇,增加了民居题材的怀旧感;其二,鱼眼镜头的广阔视角涵盖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使照片更加耐看耐读;其三,何春生的徽居作品
2014年初我开始拍照,当时我的小儿子只有3个月大,而大儿子才两岁。之前我对摄影很感兴趣,但我想我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拍摄内容。当我成为母亲时,我找到了真正的主题,我开始拍摄孩子们(我的两个儿子和他们的堂兄弟)。不到两年的时间我的作品便在Flickr社区广泛传播并得到认可,很多人都要求我与他们分享使用相机和后期制作的方法,然后自然而然地我便开始在世界各地做讲座。而在摄影上我从不接待客户,我只拍摄
宁德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依山傍海,景色秀丽,旅游资源富集且分布均匀,集山、海、川、岛、湖、林、洞于一体,有“海上仙都”太姥山、“亲水天堂”白水洋、“名山奇峡”白云山、“天然良港”三都澳、“中国最美滩涂”霞浦滩涂、“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嵛山岛等旅游胜地。  福鼎市位于宁德东北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包容了山岳峰崖、溪潭瀑布、山顶泉湖、海洋列岛、海滨沙滩、江南民居、畲寨风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