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奴卡菌在人外周血体外培养中诱生干扰素的初步探讨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kek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查了红色奴卡菌(NR)及其细胞壁骨架(NR-CWS)在人外周血细胞体外培养中的干扰素(IFN)诱生能力,并与CP作了比较。证实NR能诱导人外周血细胞产生IFN(P<0.001),并观察到NR浓度为50~200μg/ml、培养时间为24小时诱生的IFN效价最高(P<0.01),但未观察到NR-CWS能诱生IFN。NR诱生的IFN具有一定种属特异性。对胰酶敏感;对pH2、56℃处理稳定,与IFN-α参考制剂性质一致。NR能诱导人单个核细胞产生IFN。在NR刺激的人T或B淋巴细胞培养中未检出IFN。

其他文献
用C1q酶联免疫测定法及交叉免疫电泳法分别测定了53例肺癌、肺结核、肺炎及其它肿瘤患者的CIC和补体C3、C4及其活化片段C3d、C4d,发现肺癌(25例)及肺结核(8例)患者CIC明显升高,与正常人(55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按组织学分类比较,肺腺癌(16例)CIC与正常人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肺鳞癌CIC值虽有升高,但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肺癌组CIC
中性白细胞在吞噬和杀菌过程中能发出化学光(Chemiluminescence,CL),这一现象已被用于研究体液-吞噬细胞功能的许多方面。本文介绍一种以微量全血作为中性白细胞的来源,使用液体闪烁记数器测定CL的新方法,其特点是:(1)用血量极少(10µl)。(2)无须进行白细胞分离,全血更接近于体内环境。(3)使用了较高浓度的鲁米诺溶液,简化了样品测定的操作过程。(4)采用了双层瓶恒温系统,即使液闪
期刊
期刊
对我国北方100名汉族人HLA-DR,DQ位点抗原进行分型,除DRw10、DRw14未检出外,均有分布。DR抗原以DR2、DR4、DRw9较高,DR7、DRw6较低。DR5、DRw6中以DRw11、DRw12亚型较为多见。DRw52、DRw53的抗原频率分别为0.27和0.47。DQ位点,DQw1、DQw3的抗原频率分别为0.53和0.67,未做DQw2分型,而其基因空白为0.48。本文还进行了连
采用自制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试剂进行ABC ELISA试验,检测了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AFP McAb,并与常规ELISA及被动血凝法(PHA)的检测灵敏度作比较。结果表明,1∶6400稀释的杂交瘤培养上清液,1∶256000稀释的负瘤小鼠血清和腹水,用ABC ELISA均见阳性,比常规ELISA灵敏2~4倍,比PHA法灵敏6~20倍。而其非特异性反应明显降低。因此,ABC ELISA是一种
用不同浓度(1.25~100µg/ml)的羧甲基茯苓多糖(CMP)对类淋巴细胞的干扰素促诱生,其效价比常规诱生组高10~20倍;CMP的促诱生最适浓度为25~50µg/ml,可见该药物是较为理想的干扰素促诱生剂。用50μg/ml浓度的CMP对本室自建的S801白血病细胞系进行干扰素促诱生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CMP加启动的促诱生动态曲线和常规诱生及启动诱生干扰素的动态曲线均在4~20小时内渐升,20
用0∶3和0∶9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毒力菌株免疫家兔能够获得毒力因子血清,用此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结果与VW抗原测定和毒力质粒检出一致,可以简易而又敏感特异地检测小肠结肠炎耶氏菌菌株的毒力。只有用37℃培养菌才表达凝集反应,23℃培养菌无此现象,这与毒力菌株特异外膜多肽的产生依赖于37℃培养有关。毒力因子血清对于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有很大实用价值。
糖类对细菌粘附的效应,我们用抑制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人尿道上皮细胞和小鼠膀胱上皮细胞的粘附可为数种糖所抑制。D-甘露糖、甘露聚糖、D-果糖和D-半乳糖即使在较低浓度下对大肠杆菌在上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均有抑制的作用。能与甘露糖结合的凝集素ConA或PHA以同样方式处理,亦可明显降低大肠杆菌粘附的能力。甘露聚糖的抑制效应是与剂量有关的,在0.05~1.0%浓度范围内呈直线关系。除抑制试验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