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与环氧树脂结合的创新设计初探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unai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编织工艺由来已久,编织品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其返璞归真的田园气息,现如今依旧交织着人们对于自然生活、梦里老家的温暖情愫。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化经济对传统编织工艺的日用性和艺术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打破传统编织的单一形态,保留编织造型的灵动性、镂空性的装饰美感,用环氧树脂提升编织绳的实用空间,是传统编织工艺与树脂工艺“协同创新”的活态传承之路。
  【关键词】编织;环氧树脂;再设计
  编织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距今约有七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用植物的根茎和表皮编织成网状物来捕鱼打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篾席压印纹样,记录着编织品在远古人民的生活中已经从实用功能上升到审美的精神层面需求。汉代以草编为席,宋代竹编闻名于世,编织工艺品是传统家居装饰和日常用品的主要来源之一,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灯具、寝具、盛器、服装、箱包、隔断、挂饰、牌匾等方面。从自然材料到精美多样的编织工艺品,所有的工序都是通过一代代先民的智慧积累、传承而来,蕴含着浓厚的社会文化积淀。手工编织品蕴含着中国人千百年来传统生活的记忆,其购买的意义已经逐渐从主要追求功用性转变为人们对于一定文化传统和习俗的诉求。编织工艺品的质朴的文人气息,唤起了人们对于质朴生活、原始文化记忆和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显得更亲切、质朴,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迎合了现代人的复古情怀和健康自然的生活追求。

一、当代语境下手工编织品的再设计理念


  无可厚非的是,现代机器编织、3D打印等现代化技术为编织工艺的精巧美观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玻璃、纺织、金属、塑料等多样化产品对传统编织产品的日用性和艺术性的拓宽提出严峻的挑战。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致力于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激发中国传统工艺自身的活力,推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全面打开了一条多元探索、锐意创新的新局面。结合现代设计思维、时代审美、市场观念、消费心理以及新工艺材料开展手工编织品的再设计,是传统编织工艺寻求现代活态传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具体体现在,把传统编织工艺与时尚概念相融合,进行材料再设计、造型再设计、功能再设计。
  “拓展编织工艺的应用领域,打破传统材质单一的刻板印象,不同材质和工艺的组合将会带给消费者更加新颖的视觉造型和全新的感官体验。”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楼悬挂的《山高水长》编织壁毯,运用简约的中国画山石造型,将厚重、柔和富有情致的视感与硬性的现代摩登建筑材料、透明玻璃以及多元空间进行组合,为人们带来温暖和谐而又时尚的审美体验,体现了传统编织在现代生活中通过巧妙地再设计依然可以焕发勃勃生机。而法国爱马仕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名为Picnic Kelly的包包,将柳条编织与皮革元素组合,搭配五金配件进行设计,轻松将传统编织工艺演绎出现代时尚风格,此款包包当时售价高达人民币65万元,充分体现了将普通编织材料和其他材料进行结合,不仅可以引领时尚,而且其所创造的市场价值不可低估。

二、编织品与环氧树脂结合的可取性


  传统编织材质几乎都来源于大自然的天然馈赠,如植物中的棉、麻、芒草、棕叶、藤条等,动物中的皮、毛、丝等。传统的编织作品往往有一些很难突破的局限。例如,绳编工艺品中棉线编织的挂毯、桌旗,羊毛染色编织的地毯、坐垫,由于其材质的柔软性,多用于软装饰中。通过编、结、织等工艺,绳编效果虽然可以做出平面和立体的造型,但多应用于平面的装饰、家具产品的修饰以及服装和小饰品,绳编产品的实用功能性方面普遍存在着造型易软塌、易发霉、不防水、不易打理等局限。
  将编织绳与环氧树脂材料进行跨界组合,是绳编工艺品创新视觉造型和使用功能,进行活态传承的渠道之一。2019年由笔者主要设计制作的创新编织作品《水云间》在2019年“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荣获铜奖。该作品将绳编作品融入环氧树脂并进行固化造型,探索出编织與环氧树脂的有效结合方式,成功制作出松而不垮、柔而有致的山水悬浮器皿(图1)。
  树脂本身与编织材料一样,是一种来自多种植物,特别是松柏类植物的茎类天然分泌物,树脂滴下后,会和空气产生化学反应,持续硬化形成固体。天然树脂具有密封伤口、杀死昆虫及防治真菌入侵等功能。目前市面上常用的高透明环氧树脂是现代常用的人工合成树脂,具有无色、透明、无毒、室温固化、防水、耐油、耐强酸强碱的特性,是热固型AB混合使用胶,融区间为58—93度。环氧树脂的强大室温热固、包容性功能打破了传统手工行业的界限,编织、木艺、花艺、石雕、铜雕、泥塑等工艺都可以与它进行重新组合。环氧树脂材料的防腐性、黏合性、渐固性对于绳编工艺品的塑形性弱、易发霉、不防水、不易打理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弥补作用。
  此外,环氧树脂经模具翻制可以做成各种复杂的造型,如动物造型、人物造型等。不同的工艺还可造出不同的表面效果,如仿金、仿银、仿玉、仿玛瑙、仿大理石、仿砂岩、水晶、琥珀等;环氧树脂还可以成为工艺品修补、衔接的媒介。灯光下透明环氧树脂工艺品反射的光芒,璀璨晶莹,这一材质为绳编工艺的尽情施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美轮美奂的发挥空间。

三、环氧树脂与绳编材质结合的再设计体验


  (一)构思历程
  着眼于突破传统编织品的装饰性和功能性,笔者开始在环氧树脂和绳编材质“硬”“软”两种工艺的互补,以及“清透”和“轻柔”两种视觉效果的互生中,寻找创作灵感。首先,纤维编织能给人柔美舒适的精神感受,选用丝绸般柔软纤细的材料进行编织,能产生精致细腻、如雾如烟的视觉感受。增加作品的艺术美感。其次,用高透明环氧树脂制作固化器皿造型,使编织品突破易软塌、易发霉、不防水的局限,加强传统编织品的日用功能。树脂器皿盛水后在灯光的照射下水光潋滟,使笔者在构思与反复尝试中逐渐形成以海水江崖纹和群山纹设计绚丽古朴的青绿山水效果的设想,意在通过两种材质特性的融合,营造恰如李白那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所描绘的云山霞海之景。   (二)创作实践历程
  要想生产出优质产品,仅有“美材”和工具不行,還必须经过精心的加工制作。
  作品《山水间》的制作步骤为:设计画稿——制作泥稿——翻模——编织——环氧树脂浇注、脱模——打磨上蜡。在材质融合、预设效果的达成方面,树脂和绳编的融合面临了以下几个问题:
  1.成本问题
  成本是工艺品制作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工艺品的市场生命力。在作品《山水间》的制作过程中,编织绳和树脂的价格是稳定的,决定成本高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模具的选择,常用的模具有石膏模具和硅胶模具两种。石膏模具制作尺寸为35cm×40cm的器皿,市场价格在200元左右,但只能一次性使用,不易脱模、成型较为粗犷,后期打磨工序繁琐。硅胶制作同尺寸模具,市场价大约在2000元左右,比石膏模具价格高10倍,但可以重复使用、成型好、易脱模,后期无需过多打磨,适合批量化生产。
  2.编织品与器型的吻合性问题
  由于最终编织品要与模具中的造型相吻合,可以采用编织过程依形而制的前期匹配方式,即在泥稿上用纸和笔对器形外轮廓进行描边,然后按照轮廓编织图案,编织形状始终与模具造型一致。或者采用脱模后再对器皿边缘进行整体的切割、打磨的后期匹配方式,浇注前编织形状与模具的沿口不一致。前者编织造型要求轮廓严谨,制作过程需要严格度量和计算,增加了编织的复杂度。后者则由于工序简洁减少了制作的难度,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成品造型的随机性和对于后期切割打磨的依赖性,成品的精美度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3.编织品定型的问题
  作品《山水间》采用米兰线抽丝编织,意在打造色彩明快、轻柔灵动的意象山水悬浮效果。由于材质轻盈,在整体浇注环氧树脂前,如果不对其进行定型,则会出现上浮、皱叠等不成形的问题。运用铁丝等材质进行固定又会出现下沉或定型后不好分离等影响美观的问题,而将编织品粘贴于模具内壁再浇注又会由于太过服帖而不灵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后采取将编织品先在环氧树脂中浸泡,用米兰丝线围绕模具,将编织品固定出悬浮凝固造型,再整体浇注的方式制作。这种方法做好后会出现轻微的分层效果,但不影响美观。
张敏/水云间38cm×38cm×20cm

  4.环氧树脂固化过程放热的问题
  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会产生放热现象,这与固化剂的反应活性有关。固化剂活性越高,树脂凝固的时间越快,放热量更大。常用的树脂固化剂有胺类、酸酐类、树脂类固化剂,其中属于树脂类的低分子聚酰胺做硬化剂反应缓慢,无毒或微毒,挥发性小,是常用的室温固化剂。为了使浇注环氧树脂之后,编织作品不会被高温烧灼,作品成型时不会因为热膨胀而发生爆裂,在模具制作时,可以使器皿底部朝上,做成不封底开口状的倒灌式效果,以增加环氧树脂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加热气排放的出口。
  5.环氧树脂浇注过程的起泡问题
  环氧树脂浇注时容易产生气泡,热固时也常有水分和低分子物排出。另外,由于编织纤维中空、图案高低错落,很难均匀融入环氧树脂并形成真空状态,也增加了浇注之后产生气泡的可能性。通过徒手震动是不能完全解决起泡问题的,模具浇灌环氧树脂后也很难用肉眼看到容器底部和罐身的所有气泡。目前较常使用的消泡器为真空泵灌脱泡桶,抽真空快,抗压力强。制作过程中可以在编织品浸泡和浇注时通过多次脱泡的方式,减少和防止气泡产生。环氧树脂固化后,气泡一旦产生,处于表面的气泡,可以通过二次填补浇注的方式结合后期打磨进行修复,但是修复后依旧会保留较为明显的起泡痕迹。
  6.打磨后透明度降低的问题
  在制作完成后,由于起泡、模具接缝处泄露等问题,固化后脱模可能会出现局部变形、粗糙等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最后的修复、打磨、抛光。打磨后环氧树脂工艺品较修复前的效果而言,透明度将会降低,会影响编织的造型和色彩的清晰度。减少打磨对于提升工艺品的精美效果是非常必要的,一旦进行打磨,可以通过抛光淋蜡的方式改善工艺品的透明度。

结语


  创作意图决定着编织材料的选择,而编织材料和工具的选择也主导着创作意图,二者相辅相成的最终效果除了受控于材料本身的兼容性,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制作者本身的设计能力、对最终效果的预判、严谨的制作步骤以及精湛的技艺等。目前与传统编织材质进行创新再设计的有丝绸、皮革、钉珠、铜、绣片、木器、玉石等,手工编织与新元素结合,赋予了当代时尚文化新的内涵。这种再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交融性,势必会带动与编织工艺相关或可以互为补充、互相映衬的制造业的发展,对于突破行业界限,提升传统手工制造业的设计水平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记录了笔者对绳编与环氧树脂结合所进行的初步研究和实践总结。基于编织艺术范畴宽广,如何恰当选择编织造型、编织材料、编织工艺与环氧树脂进行深度组合,创造出材美工巧的编织效果并适应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注释:
  *本文为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绳编民宿装饰品的设计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2019KY1190。
  参考文献:
  [1]赵园园.传统编织工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上海工艺美术,2018.
  [2]李砚祖.材美工巧:《周礼·冬宫·考工记》的设计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5).
其他文献
白晓军简历  广西桂林人,回族。198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1984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师从著名画家黄独峰教授。  为广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八届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桂林中国画院副院长。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大展,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先后出版个人画集十余册,发表论文十余篇。  以我粗浅的中国美术史知
期刊
陈洪/古戏台  一般人欣赏绘画作品往往喜爱作品越接近对象,越逼真越好。记得一次我与黄铁山老师等几位水彩画家到某风景区写生,那里陈列的画作,乍一看以为是放大的照片,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当地的景物几乎一模一样,甚至比照片还细腻。黄老师说,我宁可看照片,也不愿看这些画。的确,好的照片有生气,而这被当地领导吹捧为“著名画家”的“画得真像”的油画,不仅没有画意,还使人感到腻味而憋气,毫无艺术的美感。  艺
期刊
【摘要】牧溪是南宋时期禅画的典型代表人物,其生前鲜为人知,而死后其作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绘画、园林、茶道乃至美学都产生影响,被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对于牧溪为日本美学带来的革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都曾公开表达过感恩的言辞。本文通过介绍牧溪生平及其绘画特色,说明牧溪在绘画史上的定位;在笔墨方面,通过对《六柿图》的笔墨技法透出的禅意之分析与西方艺术家莫兰迪将物象纯化成
期刊
孟佐民/彼路非此路138cm×69cm 2015年  近当代,黄土高原地域题材的发掘对于中国山水画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促使了“长安画派”的形成,“改变了现代绘画史地域性画派的重心”。其次是启发了多位艺术大家形成新的画风,为中国画变革注入了新的血液。元代以降,文人画一直占据中国画的主导地位。名山大川、江南秀景、文亭雅园一直是山水画家们青睐的艺术表现对象。20世纪40年代赵望云始创以中国画表现西部
期刊
期刊
这部书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大概只用了两个多月,每天写作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原先,只是作为我散文集中随笔收入的,后来,美协的谢麟看了其中的几篇,建议我独立成书,我采纳了他的建议。以此文风,千字文的幅度,最长不超过三千,针对我比较了解的目前广西最有影响的一批书画篆刻家,一人一篇。同时以我的实践,呼吁一种鲜活的、贴近生活和创作的、直接的、干净清洁的文艺批评的风气。  在几何学中,直线距离是最短的。在我
期刊
現任柳州画院副院长、柳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漓江画派柳州促进会理事、柳州国画研究院院士、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展览并获奖。
期刊
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1998年进修于西安美院研究生培训班。现任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讲师。作品《在灿烂的阳光下》获郑州市中小学生教师书画作品展一等獎,《期待》获河南省美协作品展二等奖。教学成果《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的必要性研究》获市教育局一等奖。优质课《山茶花的制作》获郑州市职业学校优质课一等奖,《色彩的情感》获省优质课二等奖。2012年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创新杯”教师基
期刊
【摘要】本文梳理了“无问西东”与“画无中西”这两个词语在20世纪上半叶的具体运用,以及在艺术国际化又成时尚的今天对其容易产生的盲目世界化的歧义。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需要澄清中西艺术之间的问题,作者提出,在几乎所有学科都西化的文化背景中,传统笔墨这个学科,可以不西化。  【关键词】无问西东;画无中西;文化自信  “无问西东”,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拍摄的一部电影名字,而“无问西东”,恰是清华大学校歌里的
期刊
2006年我在香港艺术公社曾经策划过一个水墨展,并以《“后水墨”的方式》为题写过一个前言,我在前言中提到:“‘冥想与叙事’当代水墨艺术展,旨在呈现这样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以水墨为媒介的创作表达出了不同以往的创作概念:让传统媒材发出新的声音,而非仅仅从技法和形式方面对传统水墨画的叛离与改造;强调艺术家对传统独特的理解,张扬个性化的语言方式与个人经验,秉持的是重构而非解构的理念……艺术家以水墨为媒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