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raid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德育的新任务。所以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的放矢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在当代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环节,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培育、价值观念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的放矢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内部和外部环境严峻考验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思潮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部分大学生不讲文明、不爱劳动、不讲诚信、不孝顺父母、不能自律等现象频频发生,还有“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种错误观点,加上大学生在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健全、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以及理想信念不坚定。
  二、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1.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充实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生定位,以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塑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思想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并且能在课堂上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启发,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为了服务丰富的社会现实实践,高校思政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就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思想分支在当代的思政教育中都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诸如“诚信”“孝悌”“慎独”“持敬”等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课堂上也便于用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教材的选择,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又增加了我校鲁学军老师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这本书,思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增加有关的内容,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有关思想的精髓部分,并最终化为己用,成为自身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
  2.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密切配合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文化教学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最佳途径,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渠道,是将专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必要手段[2]。仅仅在思政课堂上穿插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大学生也非常喜欢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也是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多措并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塑造青年大学生完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我校具体操作办法如下:思政课老师学期初布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每学期至少两次,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我校思政部会预先给出10套方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于期末时提交实践报告、实践照片、实践单位证明等,并将实践活动计入期末成绩,占总评的20%。大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毕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外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的一生。为此,高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学校附近的敬老院慰问老人,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大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孝悌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比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让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重要影响。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忧患意识,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接触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文化育人之魂,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因此,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育做到真正的相互融合。
  3.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思政课教师作为德育教学主导,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塑造青年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这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和教材,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保障。思政课教师的行为举止、治学态度和文化修养不但对大学生有影响,而且可能通过大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社区,进而影响和扩散到整个社会。高校教师不但应成为大学生的榜样,也应该作为社会的榜样。要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首先要阅读相关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探求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对真、善、美等人类基本价值的颂扬。其次,还需用心去感悟经典,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真正的升华,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最后,高校应有组织地进行各种师资培训来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专业化思政教师隊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师培训的整个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是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环节之一。   三、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 有助于在大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1月4日,刘云山在北京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观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涵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要求相吻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为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地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范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前,我国仍处于历史转折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献身精神的人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以一种不可抵挡的态势涌入中国,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文化阵地,不少大学生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了如指掌,而且经常在校园里举行圣诞派对等,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孤陋寡闻甚至不闻不问,这些现象都表明,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思政课上渗透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元素,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了解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人物,学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事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途径,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用自身实际行动去不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为整体性、群体性爱国主义情感的产生发展奠定教育基础,激发青年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更有潜力和希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差,具体表现为是非观念不清晰、理想信念不明确、精神意志不坚定、行为习惯不文明,在人际交往中以個人为中心,我行我素,不顾别人感受,在涉及国家民族问题时冷淡麻木或无知偏激等。大学生虽然受到了最好的知识教育,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等原因导致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不到沉淀,总是处于比较浮躁的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涵盖文学艺术、道德伦常、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很多优秀思想都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因此,通过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够让传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四、结语
  在当今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使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观念、意志、情感、行为相联系,既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需要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寻找新的途径,使其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 中国德育,2014(7):6-11.
  [2]蔡劲松.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08.
  [3]孙世民.大学生考试舞弊行为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8).
其他文献
<正>Lenovo Group Ltd. will form a new business unit focused on mobile Internet and &#39;digital home&#39; devices, it said on January 19, as it continues pushin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的延伸和拓展,其价值旨归在于人,人是现实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这就决定了人是实践着的人,而不是一种现成的存在的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其内在规定、服务于人的本质、提高实效性要求彰显人的价值,具体通过融入原则、植入内容、嵌入过程使人的价值得以彰显。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
As we all know, in domestic market Dongpeng Company holds a very high percentage for its ceramic products, enjoying renowned reputations. Consumers are royal to
摘 要: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已经成为一个重点问题。文章以网络视域为背景,从巩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意义、新环境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巩固主导权的措施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网络视域;意识形态;主导权  一、巩固网络视域下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意义  加强和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其实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地位。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
摘 要:新媒体视域下,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術,可以为教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提供便利条件。因此,文章首先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定义,其次分析了践行背景,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互联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期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10-2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天津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深化的实施背景下,小学教学的英语教学就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向,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文章先就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加以阐述,然后就核心素养理念的融入要求以及实际应用详细探究,希望能借助此次理论研究,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一、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  1.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受到一些
一、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1.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的核心  关怀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对病人的心理状态与康复情况有着重要影响。关怀,顾名思义,即为关爱、爱护、照顾、帮助、理解的意思。自南丁格尔护士创立护理专业伊始,护理工作便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关怀、关心病人的职业道德密切相连。这是由于病床上的护理对象有自己豐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丰富的情感,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外界对他们的态度,而这些对象都是有着
摘 要:文章从工程领导力教育兴起的背景、理论基础、实施现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大学生工程领导力教育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我国工程领导力教育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工程领导力;工程教育改革  一、引言  21世纪初,随着资源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经济衰退等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国际竞争愈发激烈。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未来工程师已不能仅仅定位为专门技术人才,他们需要
摘 要: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理论上表现为追求个体理想人格的实现,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文教育的这些最终追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存在众多的共同之处。基于此,文章将结合作者实践经验,对人文教育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谈谈几点看法,希望能为推动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 
摘 要: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从英语的使用比例、教材选取、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三个方面开展双语教学与实践。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表明,双语教学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双语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教学方法  一、现状与问题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理工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信号分析处理技术不断涌现,且这一领域的高水平科技文献绝大多数都是英文论文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