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权力——对马克思技术观的两种解读

来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革命的意识形态"。马克思的技术观,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机器的压制、异化和解放等思想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般的普遍观点认为,马克思注重技术的政治背景分析,把技术和权力的应用严格地区分开来,而没有认识到技术本身及其在社会关系中更复杂的权力关系效应。实际上,对马克思的技术观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其一是作为政治家的马克思,在传统的政治、权力等概念下,探讨由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带来的压抑、剥削和解放的命题。在这里,技术与政治权力是外在的、相互作用的。其二是作为社会学家的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政治、权力和技术相互内在,在一种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得到理解。而后一种理解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其他文献
中国现代唯逻辑主义思潮是指中国现代时期(1919—1949)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文化启蒙与救亡的特殊背号下,使得“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一开始把目光投向逻辑的外部价值
根据创意产业的内涵分析了创意产业能够兴起的三个条件:尊重创意的价值观确立;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的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科技提供的需求前提、手段、效率机制。然后从STS视角探
虽然直觉主义仍然建立在试图消除威胁数学一致性的悖论的努力之上,但布劳威尔对逻辑主义的解构,对数学中非语言存在的强调,以及对数学创造性本质的描绘,均显露出某种超越现代性的
在2008年新年伊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邓小平同志批准该会成立30周年纪念会暨六届二次理事会会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同志请我作为兄弟学会代表在这个大会上讲话,我
六届一次理事会以来的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安排报告,是经秘书处全体会议和秘书长会议研究讨论,根据六届五次常务理事会提出了系统的意见修改确定的。现在,我受朱训理事长和常务
相对于自然工程而言,社会工程是非物质形态的柔性工程,是综合利用人文社会、自然以及工程科学的相关知识,建构和选择社会运行的具体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向,寻找解决社会问题,重构社会
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共西安市委、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日前在西安召开,中国工程院王礼恒、刘德培等18位院士,以“工程哲学与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
为了落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六届二次理事会确定的工作目标,2008年2月29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在京召开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作与学科发展小型座谈会。会议邀请中国社
20世纪70年代语义外在论观点的提出,引发了关于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相容性问题的广泛讨论。柏高先针对柏芝的相容论论证提出的记忆论证是非相容论的重要论证之一。然而,柏高先的论
本文用社会学越轨理论中的社会反常论与文化传播论系统分析了科研不端行为。前者认为普遍性规范没有充分实现与科学共同体的分层导致科研不端行为发生;后者表明在一定的社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