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气道损伤因素对老年机械通气患者首次拔管的影响

来源 :国际呼吸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qs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声门损伤、机械通气时间、平均气囊压水平3种气道损伤因素对老年机械通气患者首次拔管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苏州市立医院住院治疗的122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年龄65~88岁。根据在首次拔管7 d内再次行气管插管,分为拔管成功组(87例)和拔管失败组(35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拔管前的血红蛋白、白蛋白、PaO2、白细胞计数、拔管后咳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3种可能造成气道损伤的原因(声门损伤、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期间平均气囊压)的差异。以75岁为界限,探索声门损伤、机械通气时间、平均气囊压对75岁以上老年人拔管结局的影响。分析3种气道损伤因素与拔管后咳嗽功能障碍的关联性。

结果

拔管成功组与拔管失败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拔管前Pa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声门损伤、平均气囊压在75岁以上拔管成功组与拔管失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机械通气时间在任何年龄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分析,年龄、拔管前PaO2、平均气囊压、声门损伤均为75岁以上患者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声门损伤与拔管后咳嗽功能障碍呈正相关(OR=11.202,95%CI:2.329~53.872,P=0.030)。机械通气时间不能预测拔管后咳嗽功能障碍的发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544,95% CI:0.405~0.683,P=0.528。平均气囊压的水平可以预测拔管后咳嗽功能障碍,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95% CI:0.601~0.850,P=0.001。

结论

声门损伤、高平均气囊压是75岁以上老年人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它们可能通过引起拔管后咳嗽功能障碍而导致气道衰竭。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和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穿支模式、流域模式、分水岭模式和混合模式。在发病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