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富裕的农村还是贫穷的山村,文化建设都很重要。在当前城市演出文化市场日益细分的情况下,戏曲艺术演出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和形势,正视现实,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巩固面向农村的演出市场,不仅对于戏曲艺术的发展,而且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中的戏曲艺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广大民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在农村有极为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它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其主题贴近百姓生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有故事,二是通俗易懂,三是“有戏”。
有故事,尤其是有一个有头有尾、曲折动人的故事,便可以讲述——与看过戏的人交流故事情节,给没看过戏的人讲述故事情节。缺乏故事性,或故事性不强,只“思索”“深沉”,容易使观众觉得云里雾里,枯燥乏味,不知“演”之何物;有故事也便有了人物,无故事,人物便少了载体,便会干干巴巴,没血没肉,剧中的人物便成了作者演绎理念的符号。
通俗易懂自然是让农民喜欢一个戏曲剧目的最起码的条件。如果看不懂这个戏,自然就没有了观看的兴趣,这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一些编导为了显示自己的“深沉”“前卫”,编导出一些让人“思索”、让人看不懂的节目,这与其说是在为民众编导戏曲,不如说是在为自己编导戏曲。
“有戏”,便是一个戏要热热闹闹,情节流畅,按戏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按作者的意图去“操纵”。我们的不少保留剧目,像评剧的《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就是这样一些剧目。它们通俗易懂,有头有尾。如果偏要用“深刻的内涵”“深刻的主题思想”等等要求它们,它们是有这方面那方面的缺陷。然而,就是这些有“缺陷”的戏曲剧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戏曲就是戏曲,就是要通俗易懂。硬要它去思索,去深沉,去承载一些它难以承受的过多的思想包袱,不仅不会使它增加“分量”,还会把它压垮。
戏曲艺术在农村受欢迎,不仅仅因为它符合广大农民的审美标准,还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戏曲自娱自乐,自己编排曲目。在农闲时排排戏,在台上他们也能扮演“皇帝”“大臣”“元帅”“将军”“知府”“知县”等人物,也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一呼百应一番,让他们过一把现实生活中无法过到的官瘾,还能或者化身“才子”“佳人”,卿卿我我,海誓山盟一番,可以让他(她)们在舞台上体验“神仙眷侣”的滋味儿……总之,扮演戏曲中的人物,可以让他们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这对长期生活在单调农村生活中的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戏曲艺术在广大农村中有很广阔的生存空间,但要更好地、充分地发挥它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
说戏曲艺术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并不意味着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与观众的交流中,都会深受观众审美情趣的影响,同时也用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观众,在这种自然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现在的戏曲样式。戏曲想要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就要避免僵化,因为僵化的艺术形式,最容易被淘汰。这就需要我们的戏曲艺术工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发展,给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让它焕发青春,充满蓬勃的活力。更要多编创、多排演适合广大观众欣赏的剧目,尤其是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现代戏,使戏曲艺术从形式到内容,既具时代特点,又符合农村广大观众的口味。
在农村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戏曲艺术,我们要极为珍惜这笔艺术财富。“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观众会倒胃口的。更不要企图用“残品”愚弄观众。市场经济下,假冒偽劣产品,从根本上说,它们坑害的是它们的制造者、经营者。艺术生产也是这样。在广大观众面前,臭了门市,砸了牌子,最后也只有“关门大吉”,自行消亡了。
农民钟情于戏曲艺术,戏曲艺术也要“回报”广大农民。这就需要我们的戏曲艺术工作者,尤其是戏曲编剧,多创作些适合他们排演的戏曲剧本,在想着得奖的同时,更应该想到农村的广大农民。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经济下,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还因为文艺工作者有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需要通过积极的努力,将戏曲艺术在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发挥得更大、更好。
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中的戏曲艺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广大民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在农村有极为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它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其主题贴近百姓生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有故事,二是通俗易懂,三是“有戏”。
有故事,尤其是有一个有头有尾、曲折动人的故事,便可以讲述——与看过戏的人交流故事情节,给没看过戏的人讲述故事情节。缺乏故事性,或故事性不强,只“思索”“深沉”,容易使观众觉得云里雾里,枯燥乏味,不知“演”之何物;有故事也便有了人物,无故事,人物便少了载体,便会干干巴巴,没血没肉,剧中的人物便成了作者演绎理念的符号。
通俗易懂自然是让农民喜欢一个戏曲剧目的最起码的条件。如果看不懂这个戏,自然就没有了观看的兴趣,这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一些编导为了显示自己的“深沉”“前卫”,编导出一些让人“思索”、让人看不懂的节目,这与其说是在为民众编导戏曲,不如说是在为自己编导戏曲。
“有戏”,便是一个戏要热热闹闹,情节流畅,按戏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按作者的意图去“操纵”。我们的不少保留剧目,像评剧的《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就是这样一些剧目。它们通俗易懂,有头有尾。如果偏要用“深刻的内涵”“深刻的主题思想”等等要求它们,它们是有这方面那方面的缺陷。然而,就是这些有“缺陷”的戏曲剧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戏曲就是戏曲,就是要通俗易懂。硬要它去思索,去深沉,去承载一些它难以承受的过多的思想包袱,不仅不会使它增加“分量”,还会把它压垮。
戏曲艺术在农村受欢迎,不仅仅因为它符合广大农民的审美标准,还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戏曲自娱自乐,自己编排曲目。在农闲时排排戏,在台上他们也能扮演“皇帝”“大臣”“元帅”“将军”“知府”“知县”等人物,也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一呼百应一番,让他们过一把现实生活中无法过到的官瘾,还能或者化身“才子”“佳人”,卿卿我我,海誓山盟一番,可以让他(她)们在舞台上体验“神仙眷侣”的滋味儿……总之,扮演戏曲中的人物,可以让他们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这对长期生活在单调农村生活中的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戏曲艺术在广大农村中有很广阔的生存空间,但要更好地、充分地发挥它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
说戏曲艺术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并不意味着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与观众的交流中,都会深受观众审美情趣的影响,同时也用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观众,在这种自然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现在的戏曲样式。戏曲想要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就要避免僵化,因为僵化的艺术形式,最容易被淘汰。这就需要我们的戏曲艺术工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发展,给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让它焕发青春,充满蓬勃的活力。更要多编创、多排演适合广大观众欣赏的剧目,尤其是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现代戏,使戏曲艺术从形式到内容,既具时代特点,又符合农村广大观众的口味。
在农村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戏曲艺术,我们要极为珍惜这笔艺术财富。“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观众会倒胃口的。更不要企图用“残品”愚弄观众。市场经济下,假冒偽劣产品,从根本上说,它们坑害的是它们的制造者、经营者。艺术生产也是这样。在广大观众面前,臭了门市,砸了牌子,最后也只有“关门大吉”,自行消亡了。
农民钟情于戏曲艺术,戏曲艺术也要“回报”广大农民。这就需要我们的戏曲艺术工作者,尤其是戏曲编剧,多创作些适合他们排演的戏曲剧本,在想着得奖的同时,更应该想到农村的广大农民。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经济下,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还因为文艺工作者有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需要通过积极的努力,将戏曲艺术在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发挥得更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