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民国时期部分医家籍贯分布探析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的医家籍贯进行统计,并简要分析影响医家分布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诸条件;医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浙江、江苏、安徽3地的医家数量最多,而在这些省份,医家也较为集中地分布在某些县市。医家的历史分布表明医家的成才成名与地域性及家传性有关系,并受到政治、文化、经济诸因素的影响。

其他文献
《昆明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审查合格国药八十一种成药配方目录》(简称《昆明81种成药配方目录》)由昆明市工商业联合会药商业同业公会于1954年3月印行。其修纂背景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昆明中药铺仍沿用旧时缺乏制法、用法等内容的《昆明方目》,致使中成药仿单说明混乱;少数药商偷工减料。昆明市人民政府卫生局自1952年4月起开展成药的登记和审查,共审查合格292种中成药,其中通用的固有成方汇成《昆明81种成药配方目
《医读》是一本学习中医的入门书,原作者为明代医家汪机,后经清代医家程应旄增补,于康熙年间刊行。南京图书馆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藏《医读》刊本是康熙年间初刊本。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医读》刊本是康熙年间初刊本的修订本。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江户时期《医读》刊本是康熙年间修订本的重刊本。南京图书馆及苏州图书馆藏清抄本《汪石山先生医读》,是汪机原作的抄本。清抄本《汪石山先生医读》存有外
汕头1861年正式开埠,英国长老会的吴威廉医生于1863年抵达汕头开始行医传教,并创建了"福音医院"。从此,西医开始进入潮汕地区。此后,美国浸信会、日本博爱会、法国天主教会也陆续进入潮汕地区,并创建了西医院。同时,潮汕本地的社团组织和个人也创建了西医医疗机构。潮汕民众对西医的传入有一定的抵触,但明显小于内地其他地方,既与教会医院在传入过程中采取了手段,以恩惠笼络人心、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以及西医自身
"真丹"是"真丹砂"的简称,也就是朱砂。通过同源方对比,可排除"真丹"是"铅丹"别称的可能。《证类本草》将含有"真丹"的方剂归附在"铅丹"条下的"附方"中,《中药大辞典》和《中华本草》进一步明确地将"真丹"列为"铅丹"的异名,这是错误的认识,应予纠正。
期刊
2003年1月—2008年10月,浙江省文化厅及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地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普查了全省的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计7 849项,包括传统医药8大门类中的7类:活态中药文化、民族医药、针灸、正骨疗法、特色疗法、中药材及制剂、中药炮炙(制)。其中,9项已列入国家级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8项列入浙江省传统医药非物质文
法藏敦煌藏文写本P.t.1061是1篇兽医外科文书,其内容是马鼻病的治疗。该文书记述了通过竹管使用硵砂治疗马的鼻病;若不效,可用烧烙器具进行烧烙;再不效,则用细放血针戳刺;再不效,则行额骨钻孔术。该文书记述的额骨钻孔术,是迄今所见最早记载此类治疗方法的藏文文献。
1933年,王良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将卡介苗引入中国,自建实验室制造卡介苗,并为周围婴孩接种以预防肺结核,直至1937年11月因政府命令而停止工作。1938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立,设卡介苗实验室,在上海推行卡介苗接种,并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但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医学界对卡介苗存在怀疑态度,影响了当时卡介苗接种在中国的推广,单靠个人或单个机构的努力,不能显著降低中国肺结核的发病率。
期刊
英国人施维善(Frederick Porter Smith)是近代基督新教差会派往华中地区的第1位医疗传教士,也是湖北省第1座教会医院——普爱医院的创始人。施维善于1864年5月抵达汉口,7月开始医疗工作,于1870年12月因身体原因离开汉口。除了医疗传教,施维善尝试与汉口的中国医生交流,并对汉口民众开展卫生启蒙,撰写了多种著述,取得了一定成效。施维善还致力于中文名词的翻译,并撰写了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