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活在树的时间之外外二章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51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棵树死了,枝上不再长出叶子。树干上却长出蘑菇。蘑菇是一棵树的魂灵。
  它从树的肉体挤压出来,在一棵树的时间之外活着。
  万物死后,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的魂灵,有形,有色泽。像杂草长在瓦缝,像花朵开满废墟。
  而人死了,魂灵却看不到,锁在一个匣子。施予魔咒,永世不得超度。
  一块墓碑,拦住万物的脚步。
  死去的魂灵终日哑声哀号,他们不能以蘑菇的形式伸展头角,获得重生。隔着比铜墙铁壁更严丝合缝的生死墙,魂灵们耳聪目盲。子孙们的热闹声,炸响,又归于沉寂。
  眼前只有从时间下水道排出的一小滩水渍,风再也不拂过黑暗里面的事物。尖细的虫声,像一根针,扎着魂灵们闭合的眼睛;又像一个拿锹的挖掘工,徒劳地在生死之间开通一扇门。
  而所有动植物的魂灵都在人世间明晃晃地闪耀着,一个狮子的魂灵竟然是一株植物的面孔。
  石头炸开,碎屑落在大地
  这雷是石头炸开,雨点,是石头的碎屑。纷纷扬扬。
  之后,听到水声。一条大河流动的声音。越来越湍急。
  我不转过背,任河流从高处跌落,从身后流过。
  光线越来越暗,雷声又猛不丁几下,继续有石头的碎屑落下。很有可能,一些碎屑从窗户里蹦进来。
  它们到底是硬质的石粒还是柔软的水滴?这是雨的两面,也是万物的两面。
  雨中人呢?刚刚还在植树,在一场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中摩拳擦掌。大雨降临,人早就收拾好自己,从露天空间撤离,进入庇护之所。只留下一排排还没有站稳的树——它们的存活再没有人关心。
  天空靠着更多站稳的树支撑着。不仅仅是树,所有那些与泥土纠缠的有根的植物,它们都没有退避。
  鸟儿也只在春和日丽时啼啭。留在雨中的植物多傻,死死咬住泥土,身形被不停地扭曲。肉體和灵魂只知道一味承受。承受就是更大的不屈服。
  世上犯傻的都是植物。但是没有哪一样植物不生机勃勃,生长得葳蕤。
  镜子是一条铁轨
  运载一些词的车厢越来越近。
  我看见窗户边坐的孤独,消瘦,疲倦;衰老闪烁其词,坐在孤独后面。
  疾病也运载而来。每个小站台都挤上来几条黑影,蜷缩在车厢角落,用帽子遮住脸佯睡。
  那些遥远的、中途下车的词,面貌越来越模糊。
  青春啊爱情啊理想啊,花朵啊果实啊,曾经钻石一样闪烁。
  死亡两个擘窼大字,在最后一节,占满整个车厢,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每天晨昏,我在洗盥的镜子前,总看到一辆越来越驶近的火车,车厢越来越空荡。
  拂开弥漫镜面的水汽,衰老越来越清晰。
  而孤独,一枚落日的印章。在火车快要到站的暮色中,怀念犹如一纸草书。
其他文献
我的奶奶出生在1909年,7岁开始缠足,拥有一双标准的“三寸金莲”。她出嫁时,才下花轿,脚刚一着地,就听到围观的人们在啧啧称赞,夸奖老生家新媳妇的脚缠得真是漂亮。  奶奶出生在鲁西南滕州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从没上过学的她虽然只识得不多的字,但她天资聪颖,会讲很多故事,会自己编词唱歌,记得她编过一首夸奖我妈贤惠孝顺的歌,每句字数相同,很押韵。奶奶曾把那首歌唱给我们听,还唱给隔壁我四姥娘和几个表姨听。
期刊
谷子  那个冷得说话都能结冰碴儿的腊月,母亲用家里芦花鸡生的蛋在乡里粮店捌饬的一升小米,做了我的救命粮食。我得以度过最枯寒的日子,谷子和生养我的母亲一样,对我充满了恩泽。谷子生在村庄高处,在被父辈修整过的梯田里,不声不响,不言不语,和世界安静对视。  父亲看着谷子一天天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渐渐成熟。他找来一个葫芦,扎一个稻草人穿上人的衣服,用一根木桩固定在谷地里,稻草人很敬业,风雨无阻,守着一爿谷
期刊
像往常一样,下午两时许,我迎着秋日的暖阳来到青年公园散步。  当我踏着秋阳筛落树梢的剪影,享受秋意弥漫在空气中独有的温柔,接近被色彩斑斓的灌木丛覆盖的假山时,看见山坡前有一群小孩子,不吵不闹,也不蹦蹦跳跳,安安静静地围在一起。我下意识地慢步靠近。啊,原来是我们小区附近一个幼儿园在这里搞什么活动。那些孩子有十五六个,都在四至六岁左右。中间站着一位小姐姐教师,模样清秀,扎一条高高的马尾辫儿,二十来岁的
期刊
被彝家人称为“龙褂”“霞披”的火草褂,是千年前云南人最原始的服饰树皮、草皮、麻、兽皮中的一种。  《云南通志》(182卷)记载,明清时期,云南干彝以麻、毛和兽皮为主,“织麻捻火草为布衣之,男衣至膝,女衣不开领,缘中穿一孔,从头下之,名‘套头’。”唐朝时期,咨卡彝族村火草褂编织手工技艺已达到彝族服饰的鼎盛时期。千百年来,咨卡彝族同胞,只要到每年入秋时,他们就会利用劳作间隙,背上大花箩进山采火草叶,从
期刊
我和姥姥关系很好。我小时候是姥姥带的,她很惯我、很爱我,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很依赖姥姥,也很喜欢和姥姥一起生活,因为她总是无条件满足我所有的需求。  在所有序列里,姥姥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她爱别人,胜过爱自己,对我更是倾囊的爱。东北冬天的寒冷是刺骨的,可在我放寒假回来的时候,她还是会在凌晨的火车站外等我,当我手机电量告急的时候,她会小心翼翼地拿出老人机的充电线。从不关心娱乐圈的
期刊
观察西夏王陵  一个王朝倒在这里。  黄土大半,夕阳小半,一齐掺和了,夯下一个句号。  这句号,看上去就是空心的,藏匿了一大把死去的文字,藏匿了一柄联珠纹铜壶,藏匿了那只失去声带的妙音鸟。  决定陪葬的,是整整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就這样,一个王朝,像颈子流血的将军那样,轰然倒下。贺兰山做了枕头。  遥想当年,连成吉思汗也对它无可奈何。咽喉中出现了一块骨头,难以咽下。  蒙古人一走,历史就跟着来
期刊
1  在中国地理最西端,接近云彩的位置,我耕耘着一片麦地。三十多年来,坡马遍地的沙子和石头没能节制大自然旺盛的生育力,麦苗生长的速度像时间的荆棘扎疼我的脚板心。  2  我出生的那一天,据说赶上了人类诞生和世纪更替的好日子,母亲把我的脐带血浇灌了门前一片新开垦的麦地。她干活的时候,就把我放在中国西部直至广大的中亚细亚草原有亲缘的土地上,甚至还有整个蒙古和西伯利亚。我生活在一个不停地铸造历史的激情年
期刊
在云楼,荷花只属于云。  车子在原地360度打转。谁也说不清你的地址,几经转折,霸气的导航终于没了底气。  你藏在童年的深闺,很久很久,我固执地寻找你的下落,一村一庄打听你的名字。  急切,堆满了眼眶,喉咙,喊破干渴。  像山谷传出的一记回声,终于,你点一支水烛。坐在云建的楼阁里,独理云鬓。层层叠叠的绣萝帐为你揭去盖头。  每一朵你,亭亭地,都是水家的碧玉和闺秀。荷塘深处,没有一条路能够靠近你。 
期刊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在异乡的体会:夕阳西下,站在熙熙攘攘的街头,见楼宇灯光次第亮起,行人行色匆匆,急着各奔归处。身边的车水马龙和心里的无边空旷便不断比照,独在异乡的伤感油然而生,一种念头在心里不断加剧:“我与这个城市没有半毛钱关系,没有一盏灯是为自己亮起的,没有一个人倚在窗口等着自己归去”。  走过多少路程,我们才会明白,千楼万宇,千人万人中,我们所期待的美好,不过就是和所爱的人,一日三餐,四季相守。
期刊
邮差  这是一座回不去的空城。  守在时间的罅隙里,我应该为我的城市做个记号。  湖光与山色,曾经落在我的诗歌里,如万物润无声,破土而出。  我在某个梦中的深夜醒来,一些陈久而澄清的记忆和往事,似倏地摇曳的树叶,纷纷落地。  我手持被岁月焚毁的情书,长途跋涉。在路上摇旗呐喊游离在暴乱的城市里,上演一场又一场的戏剧。那可笑的爱情,终是成为别人小说里的背景。  遗憾摩挲成皱褶的纹理,随着时间的齿轮被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