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下金融支持“产业兴旺”的路径探究——基于中国农业银行桐城市支行的调研分析

来源 :农银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385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安徽省桐城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基于农业银行桐城支行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下支持“产业兴旺”的探索实践,分析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实施重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其他文献
质量不同的鱼摄食能力不同,准确估计鱼体质量有利于水产养殖中鱼类精准投喂,避免饲料浪费及水体污染.首先使用1元硬币作为参照物采集鲫鱼图像和体重数据,其次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鲫鱼和硬币的特征值,最后采用BP神经网络、Elman神经网络以及Numpy库构建的神经网络实现多特征的鲫鱼质量估计.结果 表明:使用BP和Elman神经网络估计鲫鱼质量时决定系数分别为0.9256和0.9064,均方误差分别为0.00368和0.00455.采用Numpy库构建的神经网络估计时决定系数值为0.8237,均方误差值为0.0
为探究胶东地区日光温室内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及对番茄栽培的适宜性,并对内部温湿度进行预测,利用不同传感器,全天候监测并分析了2019-06-01至2020-05-31温室内外温湿度,同时建立了该地区日光温室内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温及相对湿度的预测模型,并利用根均方差(RMSE)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日光温室内部7月平均气温最高,1月平均温度最低,分别为29.7和14.1 ℃.温室内春秋季日期数较外部增加了78 d,冬季减少了118 d.不利于番茄生长的时期集中在夏季和冬季,温室内易产生夏季高温低湿、
从农用植物酵素液中筛选对梨黑腐皮壳菌(Valsa pyri)具有抑菌活性的细菌菌株,明确其对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潜力,以梨黑腐皮壳菌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和牛津杯法从分离自农用植物酵素液的细菌中筛选拮抗菌株,并分析拮抗菌株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防病效果.结果 表明,从农用植物酵素液中分离的68株细菌中初筛出15株对梨黑腐皮壳菌具有抑菌作用的细菌,占分离菌株数的22.1%,抑菌率为41.25%~74.14%.经过复筛,4个菌株(gjfn2、gjfn4、PFN41、PGY-FX67)的发酵液和除菌
为探究茶园有机肥施肥深度对茶树生长、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选用福鼎大白茶为供试茶树品种,菜籽饼肥为试验肥料,以不施肥(CK0)和常规施肥深度30cm(CK)为对照,设置施肥深度分别为0(FD1)、10(FD2)、20(FD3)、40(FD4)和50 (FD5) cm共7个处理,对不同施肥深度处理下茶树的生长发育、品质及氮素利用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与CK相比,FD1、FD2、FD3、FD4和FD5处理发芽密度分别降低9.46%、5.75%、2.78%、15.03%和26.72%;FD1、FD2、FD3和C
为筛选适合鸡粪好氧堆肥有害气体减排的微生物菌剂品种,以鸡粪为主料,谷糠为辅料,调节初始混合物料含水率(50%)和C/N(25),添加菌剂A(人元生物菌)、菌剂B(晟康生物菌)和菌剂C(自制生物菌),进行好氧堆肥试验,对比分析堆肥过程中腐熟度指标和有害气体排放的变化.结果 表明,在鸡粪混合谷糠堆肥的基础上添加微生物菌剂均能快速升温,且高温期延长1~2d,但不同菌剂间温度无明显差异;各处理均在第19 d左右进入稳定期,温度在30℃上下波动.堆肥结束后,接种微生物菌剂增加了碳素损失,堆肥前后总碳含量降幅为32.
为研究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不同播种量对滨海盐碱土的修复作用,采用大田试验,设置撒播0(CK)、30 (SF)、45 (LF)和60 (BF) kg·hm-24种播种量处理,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盐地碱蓬不同播种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全盐量、有机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团聚性的改良存在一定差异.其中,LF处理下,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效果最佳,与CK相比,土壤全盐量降低42.48%,有机质含量增加80.52%,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30.24%,土壤团聚性增强.其次是BF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地融入到普惠金融工作中,既是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做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农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对新时代做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具体建议.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对一系列国内、国际环境条件变化综合作出的强国战略.在世界经济和全球疫情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普惠领域小微及“三农”等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仍面临较大困难.要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循环、切实解决“脱实向虚”结构失衡、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应着力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银行业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对于实现“双循环”战略部署至关重要,聚焦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创新发展模式,优化营商环境,是新时期商业银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为了探究化学打顶条件下,不同外源物质对棉花脱叶催熟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新陆早67号为材料,于2019年在新疆呼图壁县大丰镇进行田间试验,采用裂区区组试验设计,于化学打顶后叶面喷施3种剂量的4种外源物质:缩节胺(75、150和225 g·hm-2)、烯效唑(150、300和450 g·hm-2)、芸苔素(0.375、0.75和1.125 g·hm-2)和赤霉素(150、300和450 g·hm-2),以清水为CK处理,调查不同处理棉花的脱叶率、吐絮率及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 表明,在化学打顶基础上喷施不同外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各商业银行纷纷把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摆在了突出位置,在渠道、产品、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大大增强了小微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我国普惠金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相比于其他业务,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仍面临着获客成本高、风险管控难度大等问题.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转型正在为发展普惠金融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本文从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践探索出发,提出通过数字化转型发展普惠金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