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猪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模型的建立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阐明小型猪旋髂深动脉(DCIA)及其穿支的解剖学特点,并构建基于第一穿支的腹外侧壁穿支皮瓣模型。

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取小型猪6头,放血处死后颈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溶液并冷冻固定,切取躯干部体被组织X线摄影,测量双侧DCIA主干及其第一穿支的解剖学参数。另取小型猪6头,全身麻醉下在两侧腹外侧壁设计以DCIA第一穿支为蒂的超面积矩形岛状皮瓣,皮瓣游离后原位缝合并观察1周内的血运变化,坏死界限明确后测算成活面积,并对皮瓣血管作明胶-氧化铅造影,分析血管体区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法比较分析左、右两侧血管解剖学参数及皮瓣成活面积。

结果

DCIA主干参数:血管体区面积、穿支数量、起始处和发出第一穿支处的口径及至第一穿支处的长度,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一穿支动脉参数:起始口径、至髌髂连线距离、至髂前上棘的垂直距离、至髌骨的垂直距离、髂髌距离比,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活体皮瓣在1周后均出现远端坏死,左、右两侧皮瓣成活面积占比分别为77.16%和7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皮瓣血管造影显示旋髂深动脉血管体区内穿支均有显影,皮瓣坏死发生在血管体区以外的区域。

结论

小型猪两侧DCIA及穿支动脉解剖恒定、两侧对称,基于第一穿支的腹外侧壁穿支皮瓣模型成活面积稳定,可作为皮瓣病理生理学研究可靠的实验模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甲瓣游离移植定点法改良设计及供区修复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6年9月,应用游离移植定点法改良设计甲瓣修复拇指缺损及拇指脱套伤8例。供区采用带蒂皮瓣转移修复5例,其中足底胫侧穿支皮瓣转移修复3例,足背筋膜皮瓣带蒂转移修复2例。采用二期植皮3例。结果8例术后获2~ 35个月随访,定点法改良设计的趾底舌状皮瓣位于右趾4~ 6点(左趾6~ 8点)均处于足负重摩擦区。全部成活,血运好。
目的通过比较Gracz动静脉内瘘(Gracz AVF)与前臂AVF血流量的变化,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Gracz内瘘的意义。方法选择已建立AVF的血液透析(HD)患者35例,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建立GraczAVF的13例患者,另一组为建立前臂AVF的22例患者,分别测量前臂AVF血流量、首选静脉血流量、备选静脉血流量、泵控血流量、内瘘的再循环率,观察内瘘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心输出
目的探讨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异位兔同种异体脱钙骨骨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中国白兔140只,雌雄不限,取20只作为供体制备同种异体脱钙骨,其余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同种异体脱钙骨加VEGF组)60只、对照组(同种异体脱钙骨组)60只。实验组将制备好的1.5 cm长同种异体脱钙胫骨段置于兔右大腿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近隐动脉处,并用2根0.8 mm克氏针将其固定于股骨上,于其附近皮下
目的比较分析显微外科输精管分层吻合和全层吻合的效果。方法58例输精管结扎术后患者,分层吻合组39例,年龄28~48岁,平均年龄(37±5.3)岁,输精管结扎术后2~23年,平均5年;全层吻合组19例,年龄29~48岁,平均(36±4.7)岁,输精管结扎术后3~20年,平均6年。输精管分层吻合组每层缝6针,共分3层分别为:①黏膜肌层;②肌层;③外膜及鞘膜。输精管全层吻合组为全层吻合,共6针,手术不放
目的探讨带蒂腓骨头瓣联合腓浅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儿童外踝骨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至2014年9月,8例儿童外踝及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缺损,采用带蒂腓骨头瓣联合神经营养皮瓣进行修复。8例儿童年龄4~12岁,受伤原因中车轮绞伤4例、车祸伤2例、机器绞伤1例、重物砸伤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 × 5 cm~7 cm × 9 cm。修复术后观察皮瓣、骨愈合情况及踝关节功能评价。术后1年内每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髂腹股沟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应用游离髂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患者18例。创面面积为6.0 cm×4.0 cm~10.0 cm×6.0 cm,内踝胫骨远端骨缺损体积为6.0 cm×4.0 cm×1.5 cm~ 4.0 cm×3.0 cm×1.0 cm,外踝腓骨远端骨缺损体积为5.0 cm×3.0 cm×1.5 cm。切取皮瓣
目的探讨邻近指蹼的多个手指创面的修复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累及指蹼的多个手指创面的患者,采用4类不同皮瓣对其进行修复。应用足背皮瓣修复18例,其中2例为足背远端分叶皮瓣;股前外侧皮瓣修复3例;趾蹼皮瓣修复4例;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1例,共累及50个指蹼。结果2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期植皮处理。6例足背皮瓣、1例股前外侧皮瓣行分指、指蹼加深术。结论根据患者具体伤情选用合适
目的回顾分析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四肢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总结其作用与特点。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1月,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进行四肢创面或瘢痕修复重建87例;男56例,女31例;年龄13~68岁,平均34.4岁。修复小腿37例、足踝部21例、上臂1例、前臂19例和手9例。回顾性分析皮瓣修复的作用特点及效果。结果结果显示,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
目的探讨带掌长肌腱的控制皮下静脉属支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中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19例19指复合皮肤、肌腱缺损患者,男12例,女7例,年龄19~51岁(平均35.8岁),其中拇长伸肌腱缺损5例、拇长屈肌腱缺损3例,示指伸肌腱指背腱膜并侧束缺损4例、示指伸肌腱侧束缺损3例、中指指深屈肌腱缺损2例,环指伸肌腱侧束缺损2例,所有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