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婉凄楚的湘西牧歌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移至上海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一个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学流派,它不同于左翼文学的依附政治、突出斗争哲学,也反对新感觉派的商业化色彩、颓废的描写。京派小说以其超越意识形态,强调人生艺术化的文学主张,以其人性美、人情美的表现内容,诗化的小说创作风格,在30年代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沈从文是京派的重要小说作家,他以“乡下人”的独特立场、理想与道德标准,在文学世界中既表现了都市上流社会道德的堕落、沦丧,绅士阶级的龌龊,更构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自然和谐的生命形态。在截然对立的两个文学世界的对比中,表现了回归传统道德,回归乡土与自然的理想与愿望。
  发表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通过山城茶峒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和摆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之间哀婉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系列充满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他们有着庄严、健康、美丽、自然的人性,生活在民风古朴、忠厚仗义、和谐宁静的社会环境中。这是一片人性的乐园,人性的美与善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乡村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沈从文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以其向美、向善的文学理想和对于人性的敏感创造了《边城》的内蕴与魅力。超越党派,提倡纯正,偏于道德批评,在文学创作中着力赞颂纯朴的人性美、人情美,正是京派小说共同的艺术追求。
  《边城》是一曲湘西世界的田园牧歌,它在一段哀婉的爱情悲歌中表现了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物,古朴恬静的乡村生活以及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抒发了对乡村文明的眷恋与伤逝之情。这里的一切都是纯净优美的,让人眷恋与向往,然而一切又只能存留在记忆中,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翠翠的爱情最终以悲剧告终,这其中的无奈和怅惘,使这曲湘西牧歌融进了一丝挽歌的忧伤。小白塔下、渡口旁边,翠翠盼望着傩送的回来,作者写道:出走的那个人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这一独特的结局设置,隐约让我们感到沈从文特有的乡愁与苦恼:湘西毕竟无法躲避现代文明的冲击,湘西的未来谁能说清呢?这种挽歌情绪,在沈从文《菜园》《牛》《丈夫》以及后来的作品中愈加难以回避。现代文明逐渐渗入偏僻的湘西,昔日生活环境的宁静和谐、民风乡俗的淳朴善良再难维系,古朴美好的人性在一步步走向堕落,文学世界中一支支牧歌曲调中不得不交融进凄婉哀伤的挽歌音响,这正是沈从文更深层次的乡愁。
  《边城》的牧歌情调还表现在小说的文体特征、诗化抒情和象征意象的创造上。而写实、抒情与象征熔于一炉又是京派小说的共性艺术特征。京派小说又被称为“文化小说”或“诗体小说”,“这是指小说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钱理群《现代文学三十年》)。
  《边城》中诗性人格和诗性自然的描写,体现出京派小说写实基础上的浪漫抒情特点。老船公的固执、天真与憨态,杨马兵对翠翠母亲的痴情与大度,傩送的聪颖健壮与含情脉脉,翠翠的稚拙、纯情而无依无靠……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青一代,都有着超功利、非社会化、自然的诗性人格,加上小说充满诗趣诗情、似梦似真的自然景色描写,龙舟竞渡、对歌傩辞等地方独特风俗的写实,将我们带进了独特的审美境地,仿佛置身于充满自然人性和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边城》是一首诗,是二佬唱给翠翠的情歌”(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然而《边城》在诗意与浪漫的抒情中又弥漫着忧伤的气氛。天保与傩送、翠翠与傩送、顺顺与老船公等一系列人物之间的难以沟通与误会,使人物的悲剧成为必然,正如刘西渭所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边城〉与〈八骏图〉》)因此,我们说,哀怨凄楚的挽歌音响正是《边城》这首乡村牧歌的组成部分。
  小说中有许多富有象征寓意的人物与描写,显示了“文化小说”的特点。“优美、健康、自然”的翠翠是沈从文心中苗族文化女神的形象,这一形象显然已融进了作者对渡船文化、湘西苗族文化的理解。小说中傩送所面对的截然对立的渡船与碾坊,在现实层面上,代表着诗意爱情与势利婚姻的冲突,而在象征层面上,更透露出作者的文化价值取向。碾坊在小说中是王团总女儿的陪嫁,与渡船的简陋、古朴、开放、历经风雨不同,碾坊在这里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傩送放弃了富足、高贵的碾坊———金钱,而选择了一无所有的船公的孙女,也就意味着他选择了宁静古朴的浪漫爱情,而将庸俗无趣的势利婚姻弃之一旁,这就以象征性的描写表现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限衷情,对现代文明的极度不屑。“碾坊”凝结着沈从文的文化批判意识,渡船和翠翠则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限眷恋。渡船和碾坊的对立,正是中国现代文明进程中“古朴”与“现代”的对立,“蛮荒”与“文明”的对立。这一描写,显示了沈从文经由文化改造人、改造民族、改造社会,从而弘扬民族文化的文学主张。选取文化或道德人性角度切入文学又是京派小说的共同之处。
  《边城》是沈从文凭借想象,捕捉感觉,投注热情,渗透人格而谱写的一曲乡村牧歌,这里有对自然人性的高歌,有对生命之美的崇拜,有对湘西文化的追怀,也有对湘西文明逝去的苦恼。它成功地实践了京派小说家的文学追求,并体现了京派小说的共同艺术特征。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处长地中学)
其他文献
散文是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是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并抒写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言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心声,从而去表现自己,也表现、批判现实世界的各方面,揭示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郁达夫先生也曾说过:散文就是要“表现作家的个性”。因此,散文是有“个性”的,阅读散文就应
期刊
案例背景说明:    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必修)选入了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说理散文《花未眠》这篇小品不事铺张,意随笔到,引人深思  高中阅读与鉴赏的目标:“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6条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把文学的观念由作家——作品转到了文本—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历来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人物如果离开了小说中非常独到和精妙的典型环境,则无疑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可见,读鲁迅的小说,不可遗忘的是他的典型环境的开拓。下面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鲁迅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描写。  一般来讲,自然环境常常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出现在作品之中,体现出某种地方色彩,同时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情的作用,而细细品味鲁迅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却
期刊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的充满纯真的童年,以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少女生活,随着宋代社会的动荡而成为美好的往昔。处于两宋之际,士大夫沉溺之时的李清照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她在《夏日绝句》中喊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不
期刊
乐府诗歌《陌上桑》和《木兰诗》历来很受读者青睐,流传千古,至今仍令人爱不释手,显示出它们深刻、丰厚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使得千百年来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秦罗敷也由此成为中国美女的通称。两首诗歌虽然形成的时间不同,但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人物的独立人格都全方位呈现出“至美”,这种超越现实的“至美”贯穿始终,使得两首诗歌在诸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与命运抗争的主题    《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聆听了九节以科普说明文《神奇的极光》与《这个世界的音乐》为课题,充分调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语文优质课。在一饱变幻莫测的美丽极光的眼福和美妙动听的各式音乐的耳福之后,心中有些许遗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给予学生更鲜明的感官刺激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时,我们丢失了语文的原汁原味。  这让笔者记起一则
期刊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相反,如果没有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永远不会有创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倡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却很少见到学生主动提问,即使是所谓启发式教学,也一般是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虽然也去思考了问题,但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设置的问题,其实学
期刊
人们常常把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过分地斟酌词句称之为“咬文嚼字”。然而,在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过程中,有些题目中的字眼儿一经“死抠”“咬”“嚼”,考生便会顿觉眼前一亮,原本闭塞的解题思路之门便一下子被打开,显得豁然开朗。如果在日常备考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种做法加以强化训练以形成习惯,那么,考场上的解题速度以及表述语言的准确性便可大大提高。    一、“咬文嚼字”审清题目暗示的答题内容 
期刊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能让符号活化、美化、性情化,它是魅力无穷的学科。文学作品是最能体现语言魅力的载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既是学生学习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目前,大量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重视并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