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简史

来源 :少年博览·小学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z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遮脸布到鸟嘴服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口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波斯。当时,崇尚拜火教的波斯人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求信众用一块布遮住脸。也就是说,最早人们觉得自己不洁净,会污染外界,才发明了口罩。在波斯古墓的浮雕中,主持仪式的祭司就戴着“口罩”。不过,这种口罩只限于在宗教场所使用,算是一种祭祀用具。
  在古罗马时代,也就是公元1世纪,一位名叫普林尼的哲学家兼博物学家,利用松散的动物膀胱皮肤,捂住鼻子来过滤粉尘,以免在研磨朱砂时吸入有毒的汞硫化物。普林尼发明的这种膀胱口罩,其实就是口罩的原型。
  中国最早使用口罩的记录是在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载:在元朝的宫殿里,给皇帝、皇后送饭的太监、宫女,均用绢布遮住口鼻,防止自己的口气或飞沫污染了饭菜。
  公元14世纪,一种名为“黑死病”的鼠疫在欧洲大爆发,在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死亡率超过了50%。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尸体,一些医务人员为隔绝尸体的腐臭,便采用麻布或者棉布制作的面罩来遮掩口鼻。这种面罩相当于今天口罩的雏形。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它的防护效果并不好。
  到了16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御医——查尔斯·德洛姆发明了一套防护用具,专门提供给传染病医生使用,俗称“鸟嘴服”。这种防护服包括一顶帽子、一副鸟嘴形的面具和一件几乎可以包裹全身的长袍子。“鸟嘴”部分,填充了很多香料,可以用来杀菌和过滤,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
  现代口罩的诞生
  口罩真正进入医疗领域是在19世纪末。在这之前,虽然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动手术前要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但并没有要求使用口罩。
  1897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弗鲁格发现,医护人员在手术中对着创口交谈,可能引起患者的伤口感染。弗鲁格写道:“从外科医生咽部和龋齿中可以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讲话时唾液内的细菌会污染伤口。”以此为基础,德国外科医学家米库里兹在同年提出:医务人员动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
  此举果然有效,病人伤口感染率大大降低,各国医生纷纷效仿,口罩在欧洲医学界推广开来。这种口罩被称为“米库里兹氏口罩”,是现代意义上有记载的首款医用口罩。自此以后,“戴口罩”成了医护人员的标准形象。所以,口罩一开始作为医用装备,并不是为了防止被感染,而是为了防止感染别人。
  不过,当初的这种手术口罩,只是一层包裹在外科医生口鼻上的纱布,既紧又不舒服。1897年,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改进了设计——他将纱布剪成长方形,在纱布之间架起一个框形的细铁丝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从而克服了戴口罩时呼吸不畅、口罩容易被唾液弄湿的缺点。
  1899年,法国外科医生保罗·伯蒂发明了一种6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使用时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保罗·伯蒂又对它进行了改进,用一个环形带子把口罩挂在耳朵上,现代口罩就这么华丽丽地诞生了。
  伍连德的贡献
  以上关于口罩的历史中,主要讲了西方人的发明。其实,一位华人的贡献也值得铭记。
  他叫伍连德,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熟悉的名字,而他却在20世纪初为中国的防疫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79年,祖籍广州的伍连德出生于今天马来西亚北部的一个小岛。他聪明有为,年仅24岁就获得了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伍连德回国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相当于副校长)。
  1910年,哈尔滨爆发了一场极其严重的烈性传染病“肺鼠疫”。伍连德临危受命,担任了“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他经过解剖尸体和现场调研,建议在疫区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并费了极大精力说服当时蒙昧的人们同意焚烧病人尸体。
  为阻挡鼠疫的飞沫传播,伍连德发明了一种用两层纱布制作的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这种口罩制造简单,材料易获得,制作成本只需要当时的国币两分半。
  在1911年4月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伍氏口罩”被各国专家称赞——“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在伍连德的努力下,哈尔滨的疫情不到4个月就迅速被控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对大规模烈性传染病的成功控制。
  而在接下来1919年东北霍乱、1932年上海霍乱防疫战中,伍连德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上海霍乱中,中国人的死亡率是7.4%,而租界中外国人的死亡率是30%。
  由于在鼠疫研究和疾病防控方面的贡献,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这是华人在那个年代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次。
  因流感走向公众
  口罩从医院走出来,变成公眾常备用品,是伴随着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西班牙流感”而来。
  1918年3月11日午餐前,美国堪萨斯州芬斯顿军营的一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前去部队医院看病,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之后,这个军营里已经有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
  随后,流感传到了西班牙,总共造成800万西班牙人死亡,这次流感也因此得名“西班牙流感”。
  从1918年3月到1919年底,全世界大约20%的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死亡人数约为2000万(也有最新研究估计约为1亿),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西班牙流感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了。
  疫病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防疫工作者。从当年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口罩已经成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一位乘客因为没有戴口罩而被电车售票员拒绝上车。照片中,没人拿这东西开玩笑,都老老实实地往脸上捂口罩,到处是白花花一片。   为什么感冒要戴口罩
  20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家莉迪亚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她招募了10名健康的志愿者,站在高速摄影机的前方,然后刺激他们的呼吸道,让他们打喷嚏、咳嗽,同时用镜头捕捉到这一瞬间产生的气体流场,并测量出传播距离。
  高清镜头显示,打喷嚏和咳嗽喷出的东西不仅有气体,还伴随着液滴,液滴的大小在100微米以下,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宽度。这些液滴产生于气体喷射的过程中,将肺部、支氣管、气管黏附的体液一并带出,喷涌出数万个小液滴,形成一片“云雾”,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气溶胶。
  气溶胶在喷射过程中,会将周围的空气卷入,体积不断增大,但速度也会逐渐减慢。莉迪亚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一个结论:打喷嚏产生的较大液滴可以到达8米远的地方,而咳嗽则能到达6米远。在有的环境条件下,喷嚏和咳嗽产生的气溶胶最多可以在空中停留长达10分钟。
  既然咳嗽和喷嚏传播病毒、细菌的能力那么强,那我们只有戴口罩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为了有效防护,每个人都有必要多准备一些口罩。
  戴什么样的口罩好
  目前市面上口罩种类非常多。从用途上分,有工业口罩、医用口罩、儿童口罩等;从材质上分,有纱布口罩、无纺布口罩、活性炭口罩等;从适用标准来分,有KN、N、FFP等,让人感到无所适从。究竟戴什么样的口罩好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在口罩上,一般会看到三套认证标志的体系:KN、N、FFP。其中KN是中国国标认证,N和FFP分别代表美国和欧洲的认证标准。只要口罩上有这三种认证标志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放心购买。
  试验表明,在应对新冠病毒方面,KN95、N95、FFP2级别的口罩都有较好的保护效果,采用的质量标准没有多大区别。95的意思,就是能过滤空气中95%的颗粒物。
  如果身处疫区,最好使用医疗级别的KN95或N95口罩。除了隔离飞沫,这种口罩还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而且最好戴罩杯式口罩,因为两边不密封的口罩安全性要差一些。
  如果不在疫区,那么不一定要用医疗级别的口罩,比如N90以上的工业口罩也可以代替。
  一个口罩可以用多久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口罩,防护效果都是有时间限制的,需要定期更换。
  目前国际通行的标准是,一次性口罩的使用时间为4~6个小时;KN95、N95系列的口罩可以多次使用,专家建议不超过5次,使用时长最好不超过3天。
  如果口罩使用时间过久,会因为大颗粒物被阻隔在口罩表面,或者超细颗粒物阻塞口罩过滤材料空隙,引起过滤效率下降和呼吸阻力上升,防护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还有很多人会把口罩脱下来放在口袋里,过一会再拿出来戴,这样做不科学。最好戴上就不要随便脱,脱了就换一个。特别是在疫情时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其他文献
从艺术品中走出來的古希腊神话故事——阿波罗篇
期刊
热爱逛博物館的同学,请举手!今天大白将化身博物馆“代言人”,解答各种“奇葩”问题。记住,我们的口号是:“大白吧,真相!”  Q:大型博物馆为什么像个“黑盒子”?  跑过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博物馆,大白发现大型博物馆的光线都比较暗,窗子封闭,像个“黑盒子”,而小型馆都比较亮,反差很大。这是为什么呢?  A:大白吧,真相!  文物保护不仅要注重技术,还要考虑人文关怀。  大型博物馆的光线以暗为主,以暗
期刊
孩子要不要相信童话,人们已经争论了很久。即使是大学教授也难以说服忧心忡忡的父母。  长大成人的标志之一,就是认清了世界上并不只有神仙教母和好心的小矮人;认清了并不能一眼认出怪物和大灰狼,更难轻易打败它们;认清了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不是他们唯一的结局。  孩子,我们左右为难。我们把你捧在手心里,生怕你受到哪怕一丁点的伤害,却又担心你会不会因为天真烂漫而上当受骗……  親爱的孩子,有时我觉得自
期刊
夏宇天劈开时空裂缝带走麻小雀、黑爵和1号特工,小秋起也是用这招逃离了总部。他们很快就在小秋起最喜欢的那片森林里会合了。经过了一个晚上的折腾,天空已经放亮。要不了多久,运送特卡斯魔的队伍就会在阿尔法街附近遭到袭击。只要保证小秋起一直安全地待在森林里,就不会出任何问题。  不过,夏宇天总觉得似乎忽略了什么环节,究竟是哪里呢?  正想着,就听麻小雀大喊一声:“快看,1号特工的身体!”  夏宇天定睛一看,
期刊
姓名:陈心蕊  年龄:13岁  少先队职务:小队长  学校: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第三小学  班级:六(1)班  荣誉:合肥市新时代好少年  2020年2月,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进入关键期。一张小小的、面额为一万一千元的捐款截图,在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和群聊里悄悄流传——这是一位13岁的少先队员的爱心捐款。  带着满满的赞许,记者找到了这张捐款单的主人陈心蕊。聊天中,公益小歌手陈心蕊的成长轨迹渐渐
期刊
猫妈做了一件碎花连衣裙。她开心地挑选出许多漂亮的纽扣,然后去找针线准备钉扣子。  猫妈刚一转身,一个小黑影溜了进来。不一会儿,猫妈尖叫道:“啊!我的扣子呢?”  步骤一:用清水把毛笔沾湿,然后用颜料在纸上画出土地(可以自己选擇喜欢的颜色哦)。  主要材料:纽扣  所需工具:毛笔、颜料、胶水、水彩纸  步骤二:用略深一些的颜色画出树枝和树干。  步骤三:在画面上添加一些小草和淡淡的云朵。  步骤五:
期刊
童年的记忆,是沙滩上缤纷的貝壳,是浩瀚银河中熠熠生辉的繁星。童年的趣事,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小时候,我在书中看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话语,不禁想:既然种什么就能得什么,那么是否也能种出电影里的那棵摇钱树呢?想到梦想成真后应有尽有的文具和童书,我的嘴角便不自觉地上扬起来。  当日下午,我拿着铲子和装满水的小桶,还有储蓄罐里珍藏的“小存款”,欢欢喜喜地来到了楼下的空地。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挖出
期刊
“各位乘客,你们好,本次航班已安全抵達目的地。请您携带好随身物品,欢迎您再次乘坐本航班!”耳边突然响起空乘人员甜美的播报声。我迷迷糊糊地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到达了日本东京。怎么可能?早上,我还在中国的一个小镇,不到一天的时间,我就漂洋过海,到达了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我难以置信地跟随爸爸妈妈下了飞机,东京成田机场就在我的面前——这是2015年。  2016年暑假,我们一家自驾,在高速公路上飞驰了三个小
期刊
闺女,今天我本来没有动笔的打算,可在信手刷朋友圈的时候,却看到了一个小视频,主角是徐峥。  视频中的徐峥笑容可掬,言语真诚:“我现在学钢琴,还来得及不?”  答:“肯定来不及。”  “我就学一个曲子。”  回答依然坚定:“肯定来不及。你爸妈都打不过你了,学什么琴啊?”  这当然是个笑话——人们往往用笑话来戳中现实。  闺女,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你曾经学过钢琴,只学了一个月,在你五岁时。那一个月,我
期刊
一颗梦想的小种子,在我的心里慢慢地发芽,那就是希望我小小的村庄能有所变化。没想到,梦想真的实现了!  那美丽的校园,充满欢声笑语和琅琅书声。以前可不像这样!那时,校园的白墙已慢慢发黑。现在,黑墙变成红墙,墙上书写着我们的校训:敬业爱生,进取奉献。  操场上,有金黄的沙池和供我们玩耍的娱乐设施。可三年前的操场,杂草丛生、尘土飞扬,根本无处下脚。后来,校长带领全校师生栽种了漂亮的花和各种各样的树,装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