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从1983年第一家台资企业厦门三德兴公司(当时是以港资身份注册)算起,台商活跃在大陆的经济舞台已经二十多年了。时至今日,台商在大陆的经营如何?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如何?将来的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著名的台湾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升亮研究员。
随着孙升亮研究员的介绍,我们逐步了解了台商投资大陆的全貌。
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6的28年间,GDP增长了57倍。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大陆经济连续四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GDP从2002年的1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上升到2006年的2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经济形势呈现出了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性增多的良好态势。
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台商与有力焉。
截至2007年7月底,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累计73000多项,台商实际投资447亿美元,两岸间接贸易总额达6700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1100多亿美元,台湾向大陆出口55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实现贸易顺差达4300多亿美元。目前,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对外投资地、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两岸经济关系长足发展并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已成为两岸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稳定因素。今天两岸经济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广大台商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大陆经商的台商超过了100多万人,如果再加上眷属,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正向200万发展。
台湾海外投资的54%集中在大陆。目前,台湾最大的前100家企业,90多个都已来到大陆投资了,台湾商人的投资涉及大陆31个省市区。"康师傅"、"永和大王"、"统一"饮料等品牌,早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达到无人不知的地步。其中相当部分台湾企业在大陆的营业收入总额已超过岛内。还有的企业几乎全部搬到大陆来,连研发部门都设在了大陆。
连续多年,大陆是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增长了60多倍。
根据台湾媒体的调查,每3个台湾人中就有一位家属在大陆经商、工作。从食品到汽车,从洗发水、香皂再到电脑……台商早已经渗透到大陆经济的方方面面。
大陆经济成长速度是台湾的两倍多、人口是台湾的50多倍,现在更是吸引外部投资的市场……种种因素,让台商纷纷地投身于此,并逐渐形成群聚效应。
一大批台湾企业家经过在大陆的辛勤开拓,已经取得了喜人业绩。中华映管、灿坤电器、翔鹭涤纶、顶新集团、统一食品、东南汽车、远东纺织、宏 电脑、台塑集团、鸿海集团、正新集团、亚东水泥等公司在祖国大陆的投资成绩卓然,收益丰厚,有些已经成为世界级企业巨人。比如深圳的富士康集团,在大陆雇用了45万员工,在全球都是屈指可数的电脑业巨头。
总体上来讲,台商对大陆投资呈现从南向北、从东向西、从沿海向内地逐渐转移的过程,只是转移的程度与速度各地有所不同。现在,珠江三角洲占25%;海峡西岸占10%;长江三角洲占40%;环渤海占15%。
和气生财 两岸双赢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上海谈到两岸经贸问题时引用的一句话:"两岸之道,惟和与合。"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两岸之间的经济只有和气才能生财,只有合作才能双赢。
海峡两岸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合作领域众多。台湾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劳动生产率较高,服务业相对发达;大陆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持续高增长、市场容量及潜力巨大、区域梯次发展腹地广阔等优势,两岸经济的互补性明显。
事实上,在两岸经贸发展中,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台湾从大陆赚得的贸易顺差累计超过4300亿美元,为台湾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台湾的技术在大陆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不仅将实现两岸的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还将推动两岸及港澳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正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所说,"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
两岸经贸"相融则荣,相背则衰"已经成为两岸民众的共同心声。俗话说得好:"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还靠父子兵。"所有的中国人都期待两岸携手共同发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创造互利双赢的局面。
海峡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血浓于水。大量台商西进投资,对大陆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更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在感情上,心理上,两岸人民的距离越来越近。
大量的台资进入,台资企业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促进了大陆的改革开放,提升了大陆企业的竞争力。
台商的企业直接解决了大陆1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的运输、餐饮、地产、建材等诸多行业的发展,估计相关的就业人数以千万计。
台商普遍热衷于慈善事业,在赚钱之后,给大陆的教育、医疗、扶贫等的捐助款额度巨大,无法作出详细的统计。仅台湾首富郭台铭一人,给山西的慈善捐助款就超过10亿人民币。
台商上缴了巨额的税收,增加了中国的财政收入,充实了国库,改善了人民生活。
台资企业的投资,大大刺激了大陆的内需,实现了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30多年来,台资企业消耗的物资是天文数字,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作出了贡献。
对台湾来说,好处当然更多。
台商在大陆投资逐渐进入收获期。近年台资企业盈利大幅增加,多者年营业额达到数百亿元新台币,并成为台湾岛内母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大陆概念股"成为台湾股市的主要支撑力量,大陆市场对台湾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
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大陆台商排名前1000位的企业,整体营收共计7336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台湾GDP的四分之一。
此次营收排行调查,榜首是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属郭台铭的鸿海集团,营收为人民币716亿元;第1000名是南通嘉宏塑料,隶属台聚集团,营收是人民币4100万元。
台湾是海岛型经济,哪里有好的市场,资本、技术,企业家就往哪里去。台湾经济要发展,就不能自绝于大陆市场之外,这早已成为众多台商的共识。
广东省现有台资企业已形成行业群体和产业链。广东省进入产出期的台资企业有近九成盈利。江苏省是近两年台商投资热点地区,该省苏州及其昆山等地已经成为世界笔记本电脑制造中心之一。江苏省有关部门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当地进入产出期的台资企业有八成盈利或盈亏持平。
福建省是台商在大陆最早进入的投资地区,虽然目前台资进入的增长速度已经趋缓,但台资企业的经营状态同样很好。
上海大约4000家正在经营的台商投资企业中,有六成盈利,盈亏持平的占10%至20%。
根据台湾经济主管机构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陆市场劳工充沛、工资低廉、内需市场广大、租税优惠、发展潜能、同文同种等优势,成为吸引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之有利条件。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下,中国大陆成为世界惟一的高增长地区。从家电、PC到机车,大陆工业产品正以横扫千军之势,进入全球市场。台湾企业家认为,针对大陆投资优势,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只要在大陆生产,获得利润提高是必然的。
台湾学者王本正、彭成翰撰文指出,赴大陆投资成为台湾企业重要之经济活动。可以预言,前往大陆投资已成为台商必走的一条路。他们向有意赴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建议,大陆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政策明确,投资者可以考虑主要投资地区从过去的沿海地区向内陆扩展。同时,企业主应调整心态,放弃"在台湾经营不下去才到大陆去经营"的想法。
自1990年以来,台湾清禄鞋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专为国际知名品牌阿迪达斯代工生产运动鞋的台湾企业,逐渐将生产部门转移到大陆。福建清禄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啸秋说,在大陆建厂费用只有台湾的三分之一,这使企业的经营成本比在台湾时大大降低,产品对外报价竞争力更强。清禄鞋业承接阿迪达斯订单数量因此逐年增长。
进入大陆这个巨大的市场后,原本在台湾发展空间受限、经营困难重重的这些传统企业,获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以台湾水泥制造业为例。目前,台湾这一行业排名前四位的公司,都已在大陆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并全部获利,有的企业在大陆的营收获利甚至超越了台湾母公司。
较早到大陆投资的台湾传统制造业厂商,已经在大陆创立了一批知名品牌。如服饰行业的丽婴房、蜜雪儿、兰克斯;饮料食品行业的统一、康师傅、徐福记、天福;自行车行业的捷安特、美利达;厨房卫生洁具业的和成、樱花;化妆品行业的NB自然美等。
面临挑战与远景展望
台商在大陆投资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一是"入世"后,国际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纷纷进入大陆,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大陆展开市场的占领与角逐。同时大陆本地企业迅速崛起,实力上升,台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二是大陆对台商原有的特别优惠政策,在"入世"后正在逐渐缩小或消失,原依靠特别待遇发展的台商必须调整经营策略,必须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取胜。
三是大陆经济的市场化与法制化更加完善,台商以前以"走灰色地带"或"逃税漏税"或靠"政商关系"等方式获得"额外利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台商必须面对法制环境完善后的公平竞争与合法经营。
四是大陆科技水平在迅速提高,科技人才不断增加,台商原有的技术与人才优势正在消失,台商要继续在大陆生存与发展,必须走本地化的道路,充分利用大陆的科技、人才、原料等本地资源优势,而不能再"自成体系",独立发展。
五是台商在大陆的发展与壮大,还面临台湾当局的处处限制与打压,以及迟迟不开放"三通"所造成的优势流失与发展困境。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台商对大陆投资必须进行新的策略调整与战略转移,以图在大陆的长期发展。
据台湾方面的测算,由于两岸不能直航,海上运输增加约一半的运输时间;空运每年增加旅客旅行时间860万小时,货物运输时间26万吨小时。因不能直航而造成的运输成本与货主的时间及费用等额外成本,每年台湾方面的成本增加约为258亿元新台币。这些有形与无形的额外成本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了台商的既有优势,两岸关系的僵局也使得两岸间谈不上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互利互惠。
对台商而言,更直接的损失还在于由于两岸无法直接"三通",他们就无法在两岸建立一个完整便捷的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入世"后两岸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如果被动地等待两岸产业快速变化,台商就无法抢在外商之先取得先入的优势,也会丧失其在大陆可以掌握的产业与文化优势。
人民币在台湾被称作"台湾第二货币",和新台币、美元并列为三大流通货币。两岸资金往来数额庞大,2004年两岸的资金清算量超过了1000亿美元。但是,和巨额清算量形成巨大落差的现实是,这两种货币至今无法直接通汇。
因此,来大陆做生意的台商只能通过港澳外资银行兑换人民币,许多资金交易都在境外给付。这种情况不仅造成商业成本增加和人员往来的不便,还衍生了猖獗的货币黑市。
对于年均贸易额达到上千亿美元的台海两岸来说,类似货币无法通汇这样的不便显得非常不可思议。但这只是麻烦的一部分,大陆台商还得面对诸如两岸物流不畅、双重征税、融资困难、执业就业资格不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本,大多在于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实行的是"双向"限制政策:一方面对台商投资大陆的规模、领域、技术层次作限制;另一方面把大陆企业拒之门外,不许入台投资,大陆2000多种产品更是至今不得入台,导致大陆年年在两岸贸易中巨额逆差。
不管怎么说,台商投资大陆,像长江水一样,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这是时代的洪流!
责编/何之
随着孙升亮研究员的介绍,我们逐步了解了台商投资大陆的全貌。
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6的28年间,GDP增长了57倍。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大陆经济连续四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GDP从2002年的1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上升到2006年的2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经济形势呈现出了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性增多的良好态势。
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台商与有力焉。
截至2007年7月底,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累计73000多项,台商实际投资447亿美元,两岸间接贸易总额达6700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1100多亿美元,台湾向大陆出口55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实现贸易顺差达4300多亿美元。目前,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对外投资地、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两岸经济关系长足发展并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已成为两岸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稳定因素。今天两岸经济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广大台商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大陆经商的台商超过了100多万人,如果再加上眷属,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正向200万发展。
台湾海外投资的54%集中在大陆。目前,台湾最大的前100家企业,90多个都已来到大陆投资了,台湾商人的投资涉及大陆31个省市区。"康师傅"、"永和大王"、"统一"饮料等品牌,早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达到无人不知的地步。其中相当部分台湾企业在大陆的营业收入总额已超过岛内。还有的企业几乎全部搬到大陆来,连研发部门都设在了大陆。
连续多年,大陆是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增长了60多倍。
根据台湾媒体的调查,每3个台湾人中就有一位家属在大陆经商、工作。从食品到汽车,从洗发水、香皂再到电脑……台商早已经渗透到大陆经济的方方面面。
大陆经济成长速度是台湾的两倍多、人口是台湾的50多倍,现在更是吸引外部投资的市场……种种因素,让台商纷纷地投身于此,并逐渐形成群聚效应。
一大批台湾企业家经过在大陆的辛勤开拓,已经取得了喜人业绩。中华映管、灿坤电器、翔鹭涤纶、顶新集团、统一食品、东南汽车、远东纺织、宏 电脑、台塑集团、鸿海集团、正新集团、亚东水泥等公司在祖国大陆的投资成绩卓然,收益丰厚,有些已经成为世界级企业巨人。比如深圳的富士康集团,在大陆雇用了45万员工,在全球都是屈指可数的电脑业巨头。
总体上来讲,台商对大陆投资呈现从南向北、从东向西、从沿海向内地逐渐转移的过程,只是转移的程度与速度各地有所不同。现在,珠江三角洲占25%;海峡西岸占10%;长江三角洲占40%;环渤海占15%。
和气生财 两岸双赢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上海谈到两岸经贸问题时引用的一句话:"两岸之道,惟和与合。"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两岸之间的经济只有和气才能生财,只有合作才能双赢。
海峡两岸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合作领域众多。台湾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劳动生产率较高,服务业相对发达;大陆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持续高增长、市场容量及潜力巨大、区域梯次发展腹地广阔等优势,两岸经济的互补性明显。
事实上,在两岸经贸发展中,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台湾从大陆赚得的贸易顺差累计超过4300亿美元,为台湾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台湾的技术在大陆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不仅将实现两岸的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还将推动两岸及港澳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正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所说,"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
两岸经贸"相融则荣,相背则衰"已经成为两岸民众的共同心声。俗话说得好:"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还靠父子兵。"所有的中国人都期待两岸携手共同发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创造互利双赢的局面。
海峡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血浓于水。大量台商西进投资,对大陆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更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在感情上,心理上,两岸人民的距离越来越近。
大量的台资进入,台资企业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促进了大陆的改革开放,提升了大陆企业的竞争力。
台商的企业直接解决了大陆1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的运输、餐饮、地产、建材等诸多行业的发展,估计相关的就业人数以千万计。
台商普遍热衷于慈善事业,在赚钱之后,给大陆的教育、医疗、扶贫等的捐助款额度巨大,无法作出详细的统计。仅台湾首富郭台铭一人,给山西的慈善捐助款就超过10亿人民币。
台商上缴了巨额的税收,增加了中国的财政收入,充实了国库,改善了人民生活。
台资企业的投资,大大刺激了大陆的内需,实现了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30多年来,台资企业消耗的物资是天文数字,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作出了贡献。
对台湾来说,好处当然更多。
台商在大陆投资逐渐进入收获期。近年台资企业盈利大幅增加,多者年营业额达到数百亿元新台币,并成为台湾岛内母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大陆概念股"成为台湾股市的主要支撑力量,大陆市场对台湾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
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大陆台商排名前1000位的企业,整体营收共计7336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台湾GDP的四分之一。
此次营收排行调查,榜首是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属郭台铭的鸿海集团,营收为人民币716亿元;第1000名是南通嘉宏塑料,隶属台聚集团,营收是人民币4100万元。
台湾是海岛型经济,哪里有好的市场,资本、技术,企业家就往哪里去。台湾经济要发展,就不能自绝于大陆市场之外,这早已成为众多台商的共识。
广东省现有台资企业已形成行业群体和产业链。广东省进入产出期的台资企业有近九成盈利。江苏省是近两年台商投资热点地区,该省苏州及其昆山等地已经成为世界笔记本电脑制造中心之一。江苏省有关部门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当地进入产出期的台资企业有八成盈利或盈亏持平。
福建省是台商在大陆最早进入的投资地区,虽然目前台资进入的增长速度已经趋缓,但台资企业的经营状态同样很好。
上海大约4000家正在经营的台商投资企业中,有六成盈利,盈亏持平的占10%至20%。
根据台湾经济主管机构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陆市场劳工充沛、工资低廉、内需市场广大、租税优惠、发展潜能、同文同种等优势,成为吸引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之有利条件。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下,中国大陆成为世界惟一的高增长地区。从家电、PC到机车,大陆工业产品正以横扫千军之势,进入全球市场。台湾企业家认为,针对大陆投资优势,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只要在大陆生产,获得利润提高是必然的。
台湾学者王本正、彭成翰撰文指出,赴大陆投资成为台湾企业重要之经济活动。可以预言,前往大陆投资已成为台商必走的一条路。他们向有意赴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建议,大陆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政策明确,投资者可以考虑主要投资地区从过去的沿海地区向内陆扩展。同时,企业主应调整心态,放弃"在台湾经营不下去才到大陆去经营"的想法。
自1990年以来,台湾清禄鞋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专为国际知名品牌阿迪达斯代工生产运动鞋的台湾企业,逐渐将生产部门转移到大陆。福建清禄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啸秋说,在大陆建厂费用只有台湾的三分之一,这使企业的经营成本比在台湾时大大降低,产品对外报价竞争力更强。清禄鞋业承接阿迪达斯订单数量因此逐年增长。
进入大陆这个巨大的市场后,原本在台湾发展空间受限、经营困难重重的这些传统企业,获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以台湾水泥制造业为例。目前,台湾这一行业排名前四位的公司,都已在大陆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并全部获利,有的企业在大陆的营收获利甚至超越了台湾母公司。
较早到大陆投资的台湾传统制造业厂商,已经在大陆创立了一批知名品牌。如服饰行业的丽婴房、蜜雪儿、兰克斯;饮料食品行业的统一、康师傅、徐福记、天福;自行车行业的捷安特、美利达;厨房卫生洁具业的和成、樱花;化妆品行业的NB自然美等。
面临挑战与远景展望
台商在大陆投资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一是"入世"后,国际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纷纷进入大陆,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大陆展开市场的占领与角逐。同时大陆本地企业迅速崛起,实力上升,台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二是大陆对台商原有的特别优惠政策,在"入世"后正在逐渐缩小或消失,原依靠特别待遇发展的台商必须调整经营策略,必须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取胜。
三是大陆经济的市场化与法制化更加完善,台商以前以"走灰色地带"或"逃税漏税"或靠"政商关系"等方式获得"额外利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台商必须面对法制环境完善后的公平竞争与合法经营。
四是大陆科技水平在迅速提高,科技人才不断增加,台商原有的技术与人才优势正在消失,台商要继续在大陆生存与发展,必须走本地化的道路,充分利用大陆的科技、人才、原料等本地资源优势,而不能再"自成体系",独立发展。
五是台商在大陆的发展与壮大,还面临台湾当局的处处限制与打压,以及迟迟不开放"三通"所造成的优势流失与发展困境。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台商对大陆投资必须进行新的策略调整与战略转移,以图在大陆的长期发展。
据台湾方面的测算,由于两岸不能直航,海上运输增加约一半的运输时间;空运每年增加旅客旅行时间860万小时,货物运输时间26万吨小时。因不能直航而造成的运输成本与货主的时间及费用等额外成本,每年台湾方面的成本增加约为258亿元新台币。这些有形与无形的额外成本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了台商的既有优势,两岸关系的僵局也使得两岸间谈不上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互利互惠。
对台商而言,更直接的损失还在于由于两岸无法直接"三通",他们就无法在两岸建立一个完整便捷的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入世"后两岸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如果被动地等待两岸产业快速变化,台商就无法抢在外商之先取得先入的优势,也会丧失其在大陆可以掌握的产业与文化优势。
人民币在台湾被称作"台湾第二货币",和新台币、美元并列为三大流通货币。两岸资金往来数额庞大,2004年两岸的资金清算量超过了1000亿美元。但是,和巨额清算量形成巨大落差的现实是,这两种货币至今无法直接通汇。
因此,来大陆做生意的台商只能通过港澳外资银行兑换人民币,许多资金交易都在境外给付。这种情况不仅造成商业成本增加和人员往来的不便,还衍生了猖獗的货币黑市。
对于年均贸易额达到上千亿美元的台海两岸来说,类似货币无法通汇这样的不便显得非常不可思议。但这只是麻烦的一部分,大陆台商还得面对诸如两岸物流不畅、双重征税、融资困难、执业就业资格不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本,大多在于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实行的是"双向"限制政策:一方面对台商投资大陆的规模、领域、技术层次作限制;另一方面把大陆企业拒之门外,不许入台投资,大陆2000多种产品更是至今不得入台,导致大陆年年在两岸贸易中巨额逆差。
不管怎么说,台商投资大陆,像长江水一样,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这是时代的洪流!
责编/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