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7

来源 :追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thiali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7年冬天,500多万年龄介于18-30岁的青年从农村、工厂、牧区、学校和机关,涌向考场,业已中断10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了。1978年7月,又有600多万人参加高考。
  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先后迈向象牙塔,为寂落了10年之久的大学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可以肯定的说,这次考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了。高考制度的恢复,令千百万被“文革”剥夺了受教育机会的青年看到了希望,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命运。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它意味着更深远意义的复苏和新生。
  为了纪念这场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考试,当代著名作家、学者陈建功、周国平、肖复兴、叶兆言、吴思、雷颐、杨慧林、郭方、韩小蕙等近二十位有着77/78级高等教育经历的文化精英撰写回忆文章,真实地记录他(她)们1977年的个人入学经历,见证那个年代的历史。
  
  我的1977 (节选)我妈逼我考大学
  
  我本不愿考大学的。之所以考了北大,是我妈逼的。
  我妈不是一个望子成龙的人,她只希望她的儿子活得明白、自信、充实,而要如此,她认定了非得送我去读大学不可。“五世业儒书有种,一生任运仕无媒”,我妈受陆放翁之毒颇深,她说我家是“书香门第”,能不能当官,那是命,甚至于能不能找一份好工作,她都无所谓,可绝了“书种”,她会愧对先人,死不瞑目。我妈还说,“四人帮”时代,她绝不逼我,谁让咱家不是“工农兵”呢,现在党又让咱考了,咱还不考?我妈啰嗦得很,我怕她啰嗦,同意考北大。
  那是1977年深秋时节——“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的第一年。
  那年我28岁。
  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我也应该和今天的高中生们一样,18岁就进考场了。18岁那年,我却卷起铺盖,到京西的木城涧煤矿当了一名岩石掘进工。那时候的我又瘦又小,体重不过百十斤,扛起和我一般沉的风锤,晃晃悠悠,龀牙咧嘴。我最拿手的活儿是跟车——叼着哨子,在飞驰的矿车间蹿上蹿下,摘钩、挂钩、甩车、顶车……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又欢实得像一只出溜出溜四处乱钻研老鼠。
  一干就是10年。
  28岁了,居然又得进考场。
  说实在的,那10年里,我做过大学之梦。1973年,我满以为我会成为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工农兵学员”。因为班组里的师傅们都推荐了我,而我,又刚刚在《北京文艺》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那是一首歌颂“工农兵上大学”这一“新生事物”的诗歌……我没有想到,无论是实实在在地干活儿,还是不实实在在地拍“文化大革命”的马屁,都帮不了我——因为我有一个“臭老九”的父亲,也因为我有所谓的“反动言论”,最终还是被拒之门外。
  我坚决不再进考场,怄的就是这口气。我自负得很,自以为已经迈出了当作家的第一步。当作家一定要上大学吗?高尔基、杰克·伦敦、马克·吐温……我一边挖煤,一边读书,虽说是“文革”时期,除了《毛选》和马列,几乎无书可读,可我还是读了不少——其中的大多数,就是我妈利用她负责北大附中教师资料室之便,偷偷借给我读的。就这样,我读了10年,算起来上两个大学都毕业了!自以为已经读了不少书的我,认为自己的当务之急是写小说,当作家,让那些当年把我拒之门外的人目瞪口呆。
  除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有一点见不得人的胆怯:文史之类我倒不怵,教学几何我已经10年没摸了。翻开一本初中的数学,何为“最大公约数”?何为“最小公倍数”?竟然如坠五里雾中。就这样去考数学,岂不要吃零蛋!
  怄气也好,肝儿颤也好,到底还是拗不过妈妈的啰嗦。回北京探家后又回到了矿山,拿着妈妈给准备好的一套高中课本,昏天黑地地背将起来。和我同在一个宿舍的黄博文,也是和我一起到矿上挖煤的“老三届”,他考的是数学专业,现在大概已经是数学教授了。当时的我们岂不是最好的一对应考搭档!黄博文对我说,他最怵作文的开头,请问如何才能开好那个“头”?这问题实在有一点临急抱佛脚的味道。我说,我教你一招儿:你看看作文的题目能不能写成书信体,如果能写成书信体,你就照着一信去写就成,又新鲜,又直截,那开头儿不就解决了?黄博文说妙哉,天天祈祷着能让他用上“书信体”。我背数学公式背到烦时,向黄博文抱怨说:“极大值公式”太复杂啦,我是无论如何也背不下来了。黄莞尔一笑,说,我也教他一招儿:你用“导数”来求,就简单得多!随后教了我一个“导数”的公式,告诉我只需把某数据放这儿,某数据放那儿,用公式一套,极大值自然出来,“你就听我的,没错儿,你也别问什么是导数,就照着这公式套吧!既省得背那么复杂的极大值公式了,还秀着你有学问哪!”我也说妙哉,也天天祈祷着数学试卷里多几道“极大值”的题,好让我的“导数公式”一显身手。
  一个凄清而寒冷的早晨,我、黄博文,还有其他二十几条汉子们在微微的晨光中爬到了一辆卡车上。卡车在暴土扬烟的公路上疾驰,碎石渣劈劈啪啪乱响,山路弯来绕去,我们时而撞向左边,时而拥到右边……考场在十几公里以外的色树坟中学,那是一所简陋的山区学校,我们就在那里续上了10年前的大学之梦。
  考完了语文,第一个冲出来拥抱我的,是黄博文。哈,我教他的“书信体”,派上了用场!考完了数学,拥抱他的,就是我了——最难的,居然就是两道求极大值极小值的题,我得意扬扬,有多大学问似的,先写了“导数公式”:“‘Y’=……”——尽管我到底也没明白“Y”为何物!
  考场是因为妈妈的啰嗦才进去的,考好了,却也是挺开心的一件事,是吗?
  几个月以后,我怀揣着录取通知书走进北大的校园里,面对那些学风严谨、学识过人的教授们,面对一个浩若烟海的学问的世界,我才意识到,当初的自负是多么地可笑。
  妈妈的啰嗦,真是伟大的啰嗦。
  
  追寻生活的智者——《身边的博弈》
  作者:董志强
  在一场博弈中,你必须考虑对方的选择以确定你自己的最优选择,而对方也必须考虑你的选择来确定他的最优选择。你从博弈中得到的——在博弈论中称为赢利(payoffs)——不仅取决于你自己的行动,也取决于对方的行动;同样,对方从博弈中得到的赢利,不仅取决于对方的行动,也将取决于你所采取的行动。而你们当中的每一方,都试图尽可能地最大化自己的赢利。
  本书内容涵盖了完全信息博弈论的基本范围,共有13章、近百个故事,加上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篇幅给出博弈论的基本概念,让我们在遍及古今中外人文、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管理、心理行为等领域的故事长廊里酣畅淋漓地感受博弈的精巧和运筹帷幄的快感!
  
  坚强的人创造奇迹——《分秒必争》
  作者:兰斯·阿姆斯特朗 莎莉·詹金斯
  
  他是运动史上的传奇,环法赛历史上的首位六冠王!
  1996年阿姆斯特朗获自行车手世界排名第一。后患睾丸癌,切除。医生诊断存活可能20%。5月后,阿姆斯特郎恢复了训练。1999年,夺得第一个环法自行车赛冠军,从此比赛进入阿姆斯特朗时代。其间,失去生育能力,通过人工受精有了一个儿子,两个儿女。其间,自1997年始,向癌症研究机构损款300万美元。2004年7月,第六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冠车。
  《分秒必争》带我们走进阿姆斯特朗的传奇世界,因为有他使我们相信,坚强的人创造着奇迹。
  
  用决策改变你的人生——《谁主宰你的命运》
  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
  明智的决策可以彻底改变你的人生!
  通过做出更有利的决策重塑你的生活,明确你的真正目标,克服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掌握影响你制定决策的个性特点,有助于你制定任何一个决策。
  一旦你做出其不意更有利的决策,你就会生活得更好,更快乐,更健康,更富有,并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一旦你掌握了如何制定更有利的决策,真正做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
  书籍从使用的角度出发,教授你如何制定完美决策的方法。
其他文献
几周前在洛杉矶家中接待了北大乒乓球队,这些来自母校的乒乓天使们与白色的乒乓球,把逐年遥远的北大陡然拉近。我好像又看到了二十五年前生活在北大的我,深冬的未名湖畔,那个为了看校队比赛逃课的我。十六岁到二十岁,从少年到青年,乒乓球似乎记录着我在北大四年里最难忘的时光。  小时候哥哥们打乒乓,我偷偷拾起他们的旧球拍,没想到这成全了我一生的爱好。我很笨,几乎每一种体育运动对我都是折磨,惟独对乒乓情有独钟。无
期刊
他叫吕克·贝松,法国人。  那一年父母带他去摩洛哥度假,晚饭后沙漠上开来一辆拖拉机,有一条白色带暗花的床单又被横空扯起来,用两根树干状的东西支在了沙漠上。忽然,白色床单上竟然出现了人影与音乐,他顺着一束有很多飞虫在跳舞的光望过去,发现它们来自拖拉机里一台神秘的仪器。  “那是放映机”,妈妈说,“我们看的是电影。”  他安静下来,仰着头看电影,那是一部喜剧片,但他并不觉得怎么好笑。看到一半的时候,有
期刊
日本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奇特的蛤蟆,它长得比其他蛤蟆都丑。人们抓住它后,把它放在镜子前或关在玻璃箱里,它看见自己其丑无比的形象,以为看到什么怪物,就会吓出一身油。这种油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可以用来治疗烫伤和烧伤。  这就是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的名称由来。    黑泽明,1910年出生于日本一个武士家庭,日本电影大师,他的电影影响了东西方几代电影人,被斯皮尔伯格誉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期刊
外星人发现很多地球人都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于是决定仔细研究一下这个物种。  经过研究,外星人得出如下的报告:  地球人的心脏每一天跳动大约10万次。  地球人的血液每一天流过全身的路程大约为270公里。  地球人每一天呼吸大约2.3万次。  地球人每一天吃下的食物超过1.4公斤。  地球人每一天喝下的液体大约1.4公斤。  地球人每一天进入深度睡眠的次数大约25到30次。  地球人每一天大约说出4.
期刊
一    我常常想,如果孩子是一棵草,那么是父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腐朽在我们的根下,让我们茁壮地成长;如果我们前进的脚步踏实有力,那么每条路上都有父亲身体铺就的碎石;如果我们能够在人世间生存,那么一定是站在父亲的肩头。  长大之后我才慢慢体会到,两个男人之间,两个有血缘关系的男人之间,那种最深的情愫,原来是不能用语言传递和表达的。就像我现在,和一天天苍老的父亲,我们两个人,总是相视着憨笑,傻笑,最后
期刊
那个年头的小孩,谈得上什么隐私呢?五六个人挤在一间房里,两三个人睡一个铺,桌子抽屉、衣柜衣箱全是共用的,连洗脸都是五六个人共用一条毛巾。当我收集了糖果纸,惟一想得到的私房地方就是床垫底下,也就是一条厚毯下面的稻草里头。有一回我的糖果纸找不到了,结果将所有的稻草翻了个遍,弄得房里一地的草。还有一回我得了一张“劳动模范”奖状,觉得很珍贵,又不愿家里人看见,就藏在床垫下。直到很久以后搞卫生才被家人发现,
期刊
1、使用共振原理    17世纪,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明了摆钟。他把几个钟挂在房间的墙上,每个钟摆各白摆动着。惠更斯发现,不一会儿,所有的钟摆开始以精确的、同步的节奏摆动。他得出了这样的理论:钟表的声波进入了墙壁,与每个钟摆各自的摆动相互作用,从而带动所有的钟摆以同样的节奏摆动。惠更斯的这个理论现在已经是一个广泛接受的物理原理,被称为“共振原理”。  当你开始憧憬梦想的时候,你梦想的节奏也会受到像
期刊
我们不指望某一天走来一个白胡子老头,摸摸你的头,然后告诉你:明天你就是百万富翁了!我只是希望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能够遇到不同的良师益友。  也许几年、几个月,甚至短短的几分钟,他们能够将你唤醒,将你的人生罗盘拨回到一个正确的航向上。  不要老在一个地方呆着,日子久了你会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电话铃声响起。  电影导演萨尔瓦托不耐烦地拿起话筒。他想,这肯定又是某个制片人准备让他拍摄一部大制作
期刊
1    小时候,每当他问起妈妈,父亲总是长而沉重的叹息,再问得急了,父亲就对他说妈妈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  四岁,正是充满好奇的年龄,他眨着清澈的眼睛又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父亲想了想说,可能等你上学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吧,其实爸爸也想她。  父亲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他却像个大人似的安慰父亲,爸爸你别哭,我会使劲吃饭,妈妈就会很快回家了。  四岁的孩子,天真地以为多吃饭就能长大得快一些。从那天起
期刊
A、  我叫安静,安静的安,安静的静。可我真的一点也不安静,爱说爱笑爱玩爱闹,只有在妈妈面前才显得乖巧许多。  本来,我们居住的底楼两套房子是相通的,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在曾经打开的地方,又隔上了一道厚厚的墙。  丁亚,就住在这道墙的另一边,两年了,我从不和他来往。虽然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可我们却像两个陌生人。  早晨7:30,我准时出发,骑单车赶往学校,时间往往很紧。可是,如果出门时看见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