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小学生语文学习空间的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_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本属于一个物理概念,宏观上看,人是空间的所有者和创造者,他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生存空间的宽阔与舒适。语文学习是一项特殊的活动,理应有自己活动的空间,但长期以来,学习空间的拓展滞后于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使我们的教学改革总是徘徊在一种理论上的虚拟的空间里。
   所谓学习“空间”的开放,表明这种学习活动的地点将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校园。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把学习的地点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把学习的环境扩展到整个社会和自然界。语文课程的实施将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为研究性学习的空间环境赋予更多的社会性。
  
   一.从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
  
   毋庸质疑,课内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内,但课内不是教师“一统天下”,课内也不是语文学习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课堂就好比是“加油站”,让学生带着加好的“油”再到生活中去检验和运用;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又带着良好的习惯方法走向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要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实践,把教室“小课堂”和生活的“大课堂”结合起来,从枯燥的课堂学习走向生动的生活学习。
   (一)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二)应该让学生变客观接受为主观感受。
   学生被封闭在课堂,封闭在校园,这样束缚了他们天性的发挥。纵观古今中外名人,有哪个是封闭在校园里而成名的?李白游历了大江南北,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名篇;王勃在十几岁就写出了气势磅礴的《滕王阁序》;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老舍笔下的猫怎么会那样令人爱怜,朱自清的父子情深又怎会那样动人,冰心的小桔灯更不会那样的辉煌……同样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人家”,俞平伯的感受是那样的细腻,朱自清的感受却是那样的华美……。
  
   二.从语文学科“封闭”的小空间走向多学科“开放”的大空间
  
   我们所说的语文学科“封闭”的小空间是相对语文学习的单一性而言的。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甚为密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把“触须”伸进其它学科之中,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它学科的学习和实践。
   再者,从当前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发展的规律来看,他们希望在语文的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希望成为学习的能动者。根据这一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学习资源,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创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才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学科间的综合性学习要有语文特色。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具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不是各学科的整合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美术等多方面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
  
   三.从单一的“书本”学习空间走向“网络”学习空间
  
   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涉及到人们生活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果语文学习依然仅承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以书本为主的”单一的接受性教学,将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能为学生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社会生活的主体奠定扎实的基础,不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语文的学习空间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书本学习走向网络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空间的又一扩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的目标,这反映了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开放趋向。变革学习方式,创新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以突破学习空间,走出封闭的课堂为途径。同时,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都要靠此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封闭的象牙塔,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吧!
  
  吴兴林,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其他文献
商末野象于淮河以北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泰山周边,亦即当时的“泰山田猎区”。周人东征以后,泰山周边尤其是汶水流域一带涌入大量以农耕为主的西土外来人口,商末田猎区被改造开发为农耕区,野象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由此遭受严重破坏。同时随着西周中期气候转为干冷,野象被迫南迁至淮河流域一线。春秋时期,齐鲁一带气候虽又开始转暖,但北归之路已被洙泗流域与汶水流域一带的各式居民点阻断,且泰山周边的环境亦早己不适合野象生存繁衍,所以大象未能再回到齐鲁大地。导致商周野生象迁徙的,固然有气候变迁的原因,但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