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yzc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着力于传统美德教育,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
  
  1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1 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1.2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1.3 勤劳俭朴,艰苦奋斗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1.4 不畏强暴,自强不息 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1.5 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的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2.1 正面诱导 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2 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2.3 现场教育 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高考化学试题,总的讲覆盖面大,综合性强,单一知识点的测验题较少,单一识记题较少,基本实验内容的题较少。体现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通过复习使自己将原来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通过复习使自己原有知识链中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总之通过复习使自己掌握中
期刊
针对教学中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不理解,对实验习题的解题能力的欠缺,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理解的不扎实的现象,加强实验教学的实践已刻不容缓。笔者通过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摸索及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实验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克服困难,不断探索进行实验教学。    1 强化演示实验的探索性    做探索性实验,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实验设计——获取实验事实——探索规律——拓宽应用。例如
期刊
高效用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仅研究教学法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换一下位置,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研究一下“学法”,即“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和推广,以下逐一加以介绍。     1 类比发散法     在元素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我们注意这些章节的内容安排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派一种典型的代表物做“先行官”,介绍其结构
期刊
历史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繁琐,不易记忆等特点。近几年高考不仅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其落脚点大都集中在对教材的理解深化方面,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深层次地把握历史知识的内涵、历史阶段的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要想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在教学实际中进行大胆的创新,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结合考试大纲对教材作大胆的取舍    
期刊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能够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成为既易操作又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助手。    1 进行“学案导学”的目的    1.1
期刊
基础教育由单纯“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跨世纪的改革科研总课题。初中化学学科应如何实现这一重大的变革?从化学学科角度讲主要注重两个问题:(1)注重观察实验;(2)注重即时反馈调节。  1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如进行元素符号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把元素符号制成双面书写的卡片,正面写拉丁文字母符号,背面写汉字名称,用“钅”旁、“石”旁、“气”旁、“水”底、“氵”旁区分金属元素
期刊
我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是由于森林资源的减少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使我国很多动植物都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正处于灭绝的边缘。人类不能超自然而存在,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也是保护人类自己,一旦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危及整个生物圈,人类自身也在劫难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近指出, IUCN表示将在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发布一份拥有超过12000种受威胁物种的“红
期刊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变化最快、学习压力最大的时期。如何做好中学生的思想工作,历来是教育部门面临的一大重点和难点问题。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是摆在广大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神圣而又光荣的任务。思想工作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还要常抓不懈,讲究方法,灵活多样,要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做到及时且耐心,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完成传道授
期刊
【摘要】 初中历史课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再加上学生的学习动机、目的不明,学习兴趣不浓,这一切极大地影响了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历史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因此,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为历史课教学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显得非常必要。本文试图就初中历史课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谈谈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 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运用    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