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境文心润墨华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54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一耕美术馆主办的“龙门气象”中国山水画展于2012年12月9日在北京宋庄一耕美术馆开幕,参展画家有龙瑞、范扬(以下以年龄为序)、彭国昌、韩浪、周逢俊、管苠棡、熊红钢、曹建华、刘罡、王爱宗、唐辉、张桐瑀、陈一耕、袁学军、李晓松、石峰。参展画家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地域,作品风貌也不尽相同,但在山水画艺术创作与创新上,都有着严肃的学术探索态度和为中国山水画时代发展“添砖加瓦”的文化担当。也就是这样的探索态度和文化担当,大家才汇聚一堂,把自己的新作张挂壁间,以便向师长们请益,同道间互为探讨,共同寻绎中国画时代转捩的路径,思考中国画笔墨本体的时代走向。
  对于中国画笔墨本体的认识,有许多或难或易的问题值得我们当代画家去深入思考。这是因为近现代以来,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和社会经世致用的双重作用,中国画被迫用单一化现实性与写实性的权宜之计来缓解社会性生存压力,以应对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全面瓦解。在此种创作语境中,美术作品中景物的真实性、造型的准确性、以及“惟妙惟肖”的品评标准,成了现实性、写实性的注脚,中国画笔墨本体受到了遮蔽。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画什么”而忽视了“怎么画”,习惯了用题材发现来代替笔墨表现,从根本上误解了中国画的本意,忽视了笔墨语言本身的重要性。
  在参展画家们看来,笔墨是中国画外在形态和内在价值的集中体现,正如黄宾虹所言:“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明慧之人,得其偏纰,已可称尊作佛。”从某种意义上说,笔墨观念与笔墨实践应该是贯穿中国画家平生绘画艺术始终的主题。
  参展画家们在艺术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中国画家,知晓中国画的笔墨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不是抽空了“意味”的形式花样。此种“意味”十分重要,它是构成中国画笔墨韵味的重要环节。中国画围绕笔墨这个因子,会生化出和绘画相关的其它构成因素,从用笔的抑扬顿挫、用墨的干湿浓淡,到笔墨的黑白、虚实、疏密,再到画面意境与境界的营造,变化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微妙,最终幻化出一幅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的笔墨图画。
  当代中国画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就是从认识中国画笔墨要义着眼,从中国画本体着手,梳理出中国画笔墨语言的一般规律,寻找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可能,创作出不愧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就当今中国画坛而言,探索民族文化源头、梳理传统文脉、寻找中国画形而上文化精神已是当务之急。因为中国画一旦失去了道技一体、以道御艺的艺术特性,笔墨就失去了精神支撑,退化成了一般性绘画材料,这对包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中国画而言是致命的。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参展画家们开始从传统内源、笔墨语汇面向自然中探究中国画发展的可能性,重视传统经典的重新阐释,注重“外师造化”的现实感悟,并努力将其转化为自我创新的动力,转化为建设中国画当代形态的能力。
  参展画家一致认为,此次展览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每年都将根据中国画某一个课题和某一个学术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创作出有学术深度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积极推动中国画的当代发展,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新时代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创造中。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建华
其他文献
点击理由  巨建伟自幼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后来考入清华美院得以系统学习中国书画,同时又拜在刘万鸣先生门下,主攻传统花鸟画创作。毕业后供职于故宫博物院,与古代书画更是朝夕相对。观其画作,古意盎然,既有俊逸高雅的情致,又有率真义气的侠骨。巨建伟对“师造化”的古训亦身体力行,所以他的画又处处充满生机。作为一个“80后”的画家,这是非常难得的。  巨建伟话语  作画者,当以造化为师,观其象,通其理,而法自
期刊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开幕  近日,“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出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绘画、雕塑、摄影等近一百三十件艺术珍品,包括伦勃朗、德拉克洛瓦、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透纳、霍普等人的杰作。这些作品以精湛的技艺展现了大地与天空、植物和动物、花园及农田,表达了人类眼中不同层次与面貌的自然界,彰显了人类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书法艺术与信
期刊
近两年来,中国艺术市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常态下,政治上反腐倡廉,经济转型升级,文化多元创新,艺术市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海内外市场日益变化的新情势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如何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新的产业链条,搭建更为广阔的综合性平台,使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是社会各界需要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也是市场调整期的探索焦点。  继2013年5月首届“艺术市场·北京论坛”举办之后
期刊
柯律格的《雅债》(中文简体版)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柯氏此书,有一副题“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因为有了这一预设的观念,所以,柯氏在解释文徵明的艺术创作时,都有意往“社交性”这一方向靠拢。社交性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报”,而“报”的直接载体就是“礼物”。柯氏通过对文徵明所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文题跋的考察,认为文徵明的众多书画作品多是“社会性”交往的产物,并对文徵明的品格作重新评价。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柯氏对
期刊
程十髮先生近七十年的艺术实践以及他平时的有关画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对中国画以下几方面的关注和守望。  一、“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是主要的”,这是程十髮先生一再指出的。他说:“中国画要有民族性、时代性。”“画一张画,要有民族自己的东西,要吸取外来的东西为我们的民族所用,而不是吸取外来的东西变成外国的东西,要化进来,而不能化出去。”  程十髮先生非常尊重民族艺术传统,对传统文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曾经
期刊
当白居易喊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为时代写作”便成了许多艺术家当仁不让的艺术选择。然而,永恒的艺术创作都是“为时间的写作”而非“为时代的写作”。如果一件“为时代”的作品不能体现出其内在的、久远的时间性的话,那么,这件作品便会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时间节点,而非时间序列里。由此,我们面临如此选择:笔墨当随时代还是当随古代?  随时代者,大有人在。但董扬选择了笔墨当随古代。  在这里,“古
期刊
周京新,1959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通州。现为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有《水浒组画集》、《周京新画集》、《中国当代名画家手稿·周京新》、《周京新水浒人物八十图》、《水墨状态·中国画名家十人集·周京新》、《二十一世纪主流画家人物画创作丛书·周京新》、《名家精品·周京新》
期刊
《吴郡丹青志》是苏州文人王稺登记叙本地画家的著述。书中有作者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时年28岁)的自序。内容分为神(一人附三)、妙(四人附四)、能(四人)、逸(三人)品,另立遗耆、栖旅、闺秀志列传,共计廿五人,却上溯本土画坛前辈(黄公望、杜琼)。又汇聚巨匠(沈文唐)兼及流脉(仇珠)不失历史意识,而且分品赋赞,评介兼顾瑜瑕。因其篇幅不大,研读画史往往易予忽略。其中讲到的仇英,是列在“能品”四人之中
期刊
苦铁是吴俊的号,就如昌硬是吴俊的字一样。然而,“昌硕”比起“苦铁”来,不仅字义妃而且气局也大。因此,昌硕也就成了他自己以及后人称呼用得最多的字。他另外的别号比如缶庐、老缶用得也比“苦铁”要多,原因也和我上面说得差不多。但是,我还是想从“苦铁”“画气”等方面来谈谈我眼中的吴昌硕。  “苦铁画气不画形”一句,出自《缶庐别存·为诺上人画荷赋长句》。此前也有人用“苦铁画气不画形”为题,评述他们眼中的吴昌硕
期刊
常熟是吴地的一座山水名城,这里有蔚然深秀的虞山、明净清旷的尚湖;常熟又是一座人文名城,公元前510年,常熟青年言偃游学孔门,以擅长文学闻名,名列孔门“十哲”之九,晚年回归故乡传道讲学,被后人尊为“南方夫子”,为常熟的文化土壤奠定了深邃而博大的根基。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常熟逐渐形成了诸多以虞山命名的艺术流派—“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诗派”“虞山印派”,均炳彪史册。其中,以书画艺术的流播最为广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