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护身 六大主流媒体的人才配比

来源 :国际品牌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19870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和技术的关系从未像现在这般紧密,技术型公司纷纷推出新闻产品,动了媒体的奶酪,于是媒体也开始用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由此造成的威胁。
  越来越多的传媒企业都标榜自己是技术型公司,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出版发行已经不仅仅是创作出一则资讯或者一段视频,而是尽可能地让这些资讯和视频得到广泛传播。
  “我们现在正处在新闻和技术的交汇处,”《华盛顿邮报》的首席风险官(CRO)杰德·哈特曼(Jed Hartman)说,“如果没有技术来确保你的产品在所有平台上都广泛传播,而仅仅是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记者,这是远远不够的。产品的推广需要依靠技术。”
  随着公司内部内容管理系统(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的建立,新闻传媒公司常常夸耀自己的技术实力。《华盛顿邮报》以及其他五家新闻传媒公司如何看待技术那些事儿?
  时代公司
  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时代公司(Time Inc.)是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Time)的出版商。这家大众消费杂志出版商在全世界拥有7300名员工,其中的1000多名为全职技术人员。在首席技术官(CTO)科林·博德尔(Colin Bodell)的领导下,这些员工被分成三部分:一个科技团队专门负责公司的应用软件,下设一些小组致力于大数据、广告系统和电子商务的研究开发;一个产品技术团队专门负责用户使用的编辑工具和产品的开发,例如网页和手机App;此外,还有一个品牌技术团队,专门负责公司内部刊物。
  赫斯特集团
  多元人才,优化配置
  美国出版界巨头赫斯特集团(Hearst Corp.)是一个多元化传媒集团,该集团全球20000名员工中,设有800多名全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产品和数字方面的工作。这些年来,虽然技术人员在数量上一直没什么变化,但在构成上却有很大变化。由于商品类型的工作都是外包的,所以员工可以专注于公司的公共出版平台这类特殊产品。另一个较大变化就是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的编辑类复合型人才的增长。“这是一个好的结果,最有效益的产品将会来自于跨领域团队。”公司首席技术官(CTO)菲尔·威瑟(Phil Wiser)说,“从内容创新的立场来看,内容创新者需要利用大量数据和技术来覆盖到更多的受众。”
  《华盛顿邮报》
  新闻技术不分家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是美国古老的、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原来属于美国格雷厄姆控股公司(Graham-Holdings-Company),但在2013年时以2.5亿美元出售给了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该报雇佣了250余名员工专注于产品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工作,占总员工数的14%左右。其中大约40名员工是在杰夫·贝佐斯收购这家报纸之后的两年中增加的。尽管所有的技术员工隶属于技术部门,但最近招聘进来的大多数技术员工都被安排在新闻编辑室,研发资讯模板和出版工具。“互联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需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创建高端的互联网产品。”技术团队的首席设计师格雷格·弗兰奇克(Greg Franczyk)说,“仅仅推出一则资讯然后指望人们去阅读,这是远远不够的。”
  《卫报》
  广纳贤才,增强技术力量
  《卫报》(The Guardian)是英国的全国性综合日报。据《卫报》新闻与媒体公司的首席数字官坦尼娅·柯德利(Tanya Cordrey)称,公司拥有大约140名全职产品经理、工程师、数据分析员和用户体验专家,占报纸总员工数的8%左右。他们有的是刚毕业的开发人员;有的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自BBC或《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这类新闻机构,或者是谷歌、Skype、亚马逊这类科技公司及其他代理公司。跨职能团队主要负责个别领域,例如《卫报》官网,《卫报》的手机App,编辑工具和《卫报》注册会员等。
  《赫芬顿邮报》
  编辑、技术、产品,合作是关键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博客类网站,已经成为美国的顶级新闻网站之一。虽然它是由数据导向、专注于处理新闻的网络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家网站会盲目地聘用电脑技术人员。这家数字出版商拥有大约100名全职技术员工,包括产品、技术和设计等方面,占公司总人数的12%左右。不过公司技术总监萨姆·纳波利塔诺(Sam Napolitano)却是文科出身。而且他说,比起员工的编程能力,他对员工如何适应公司更感兴趣。他认为正是由于工程、技术和编辑之间流畅的工作关系,才产生了即将面世的研发代码为多纳泰罗(Donatello)的博客App这样的产品。“编辑、技术和产品三个部门能够紧密地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他说,“我们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在这种合作下产出的。”
  Business Insider
  青睐复合型人才
  Business Insider(BI)是一家美国知名的数字媒体创业公司,该公司共有340名员工,其中40名左右技术类员工。这些员工中33名负责设计、用户体验和开发工作,其余则是负责网站面向终端用户的功能。技术、编辑和销售被认为是公司的三大支柱。所以BI最欢迎的是对新闻方面的工作也感兴趣的工程师。“如果你看到自己编写的代码被广泛使用,对此却不感到兴奋,或许BI并不适合你。”BI的总裁和首席运营官朱莉·汉森(Julie Hansen)如是说。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在1998年的电影《楚门的世界》中,金·凯瑞扮演的楚门·伯班克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主角。但楚门并不知道有人在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一直以为那就是自己在真实世界的生活。处于网络世界的消费者们是否也正面临同样的境况呢?  现在的消费者生活在一个网络世界,他们看到的内容是经过大数据计算遴选和营销策划人员筛选整合过的,这些人决定着消费者需要哪些产品,阅读哪些文章,朋友在其Facebook应该看
期刊
数日前,滴滴打车发了一组“暧昧”图片,配的文字是这样写的:再见滴滴打车,这是结束,也是开始。  2015年9月9日,上线3周年之际,滴滴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并启用新Logo——一个扭转的橘色大写字母D。  对于新Logo,滴滴是这样解释的:一方面它象征着微笑,表达了“滴滴一下,美好出行”的企业理念,另一方面也是抽象描绘了道路的形象,代表了滴滴所处的行业。右上角的缺口,表明滴滴将“一如既往地
期刊
安索帕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林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会适时地反问:“你的洞察是怎样的?”这只能归因为她多年的职业习惯。安索帕公司的角色也非常特别,传统广告公司会把它看做是数字营销公司,新兴数字公司又会把它看做是有策略制定能力的全案广告公司。  职业经历告诉林真,聚集在广告行业的人都是一群相信传播力量的人,“这个力量是非常正面的,不论是为了讲出自己的理念,透过一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听到那个声音。”  产品
期刊
“我们是一家拥有更多创造美的机会的公司,仅在中国就拥有超过100多万的消费者,”欧莱雅中国区首席营销官Asmita Dubey在讲到品牌营销时,并没有就事论事的侃侃而谈。  经过106年,欧莱雅的产品卖遍全球,主力消费者来自中国、印尼、俄罗斯、东欧等等新兴市场,而且消费者很年轻,拥有不同的背景,“所以我们希望能够为他们打造不同的美。”  Dubey的团队发现,没有一种美说是唯一、单纯的美,每一种美
期刊
外卖是否准时、保质送达,是用户在意的核心诉求,而这些却不是外卖O2O平台关注的重点。  关健  “外卖烧钱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卖O2O平台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订单补贴和物流配送,外卖行业融到的大把资金迅速被扔进了这两个无底洞,但在业务范围大举扩张的压力下,自营物流越来越受到挑战,社会化配送方的加入成为趋势之一;而外卖O2O平台自身也在朝分化的路径前进,适合提供
期刊
虽然通话是手机的最基本功能之一,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然有很多潜力尚待开发。  座机越来越少、智能机则人手一部。电话发展短短几十年,却让国人经历太多的改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WiFi覆盖率变广、以及4G的普及,互联网电话已势如破竹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过去,人们为了节省零星半点电话费,总是乐此不疲地在电话前面加拨一长串长途优惠号码。现在,智能手机覆盖率高的一线城市,对于免费电话的需求量是空前想象的
期刊
链接:Airbnb是AirBed and Breakfast ("Air-b-n-b")的缩写,香港翻译“空中食宿”。Airbnb成立于2008年,总部设在旧金山硅谷。它是一家经营旅行房屋租赁社区的互联网公司,初期为旅游背包客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提供中介服务,用户可通过网络或手机应用程序发布、搜索度假房屋租赁信息并完成在线预定程序。Airbnb用户遍布全球190个国家近34000个城市,拥有40万
期刊
随着微博上时政热点和公知讨论的逐渐减少,“微博改变中国”这样的论调,已经慢慢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以娱乐为核心的话题在微博上的大量出现,明星、综艺、电影、段子成为微博用户最主要的信息消费内容。对于时事热点激烈讨论的减少,也让很多人产生了微博已经不再活跃的感觉。  但从微博刚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来看,微博的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两亿,达到2.12亿,2015年上半年月活跃用户净增3600万,而2014年全
期刊
随着Facebook、YouTube、Instagram、Snapchat等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持续火爆,它们的广告价值也日益增长,吸引了众多品牌竞相投放品牌视频广告,到底哪家更受品牌青睐呢?  在互联网品牌视频广告的投放上,广告代理商往往选择广撒网多捞鱼,多平台投放。毫无疑问,YouTube仍然是品牌视频平台中的龙头老大。视频市场分析公司Tubular Labs最近的数据显示,YouTube网站
期刊
“找到目标人群,把合适的产品和信息通过合适的渠道推送给他,这是大数据要做的事情。”悠易互通首席执行官周文彪在2012年推出中国第一个DSP (Demand-Side Platform),需求方平台后,中国程序化购买模式也正式进入企业品牌营销领域。  在移动端迅猛普及和视频互联网的推动下,程序化购买模式发展迅猛。周文彪从悠易互通平台行业数据看到,从2014年开始,视频程序化购买每六个月增加两倍,而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