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没了自己(下)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降临,对年轻父母的生活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在调查中发现,有 25%的父亲和 50.3%的母亲坦陈"自从有了孩子,我几乎没有了原先的娱乐与爱好"; 20.7%的父亲和 43.6%的母亲认为"为了孩子,我放弃了不少自身发展的机会"。看来,母亲在这些方面的牺牲更大。


  在本世纪 60年代,有一种观点开始悄悄盛行起来,我们称之为人的毕生发展观点。认识与了解这种观点,对为人父母者的心态调整非常有帮助。
  传统的发展观假定,人成熟或成长到某一特定的状态便达到了发展的终点,它通常在人的青春期或成年期。在此以后,个体身上所体现出的变化,则被视为衰退或老化而非发展。发展和衰退代表着变化的两种不同的过程与方向。所以,它强调儿童期和青少年的发展、中青年期的稳定和老年期的衰退。
  而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则认为,人的一生都在发展!有些发展变化的起点并不在个体出生时,而是在生命过程的较晚时期。同样,有些发展在生命过程的中途就已经达到终点。任何一种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的方向运动,整个发展总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的结合组成。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大家知道,智力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以前,有学者通过智力测验发现,人的智力在 14岁以前呈直线上升趋势,此后,增长逐渐减慢,大约在 20岁~ 34岁时基本保持不变,称为智力的高原期;此后智力就趋于缓慢下降。
  现在,对这种智力发展观提出疑问的人越来越多。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智力可分为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两大部分,它们的发展趋势是不一样的。液态智力是指不依赖于一个人的文化知识背景,而是以神经生理的发展状况为基础的认识能力,如注意力、知觉的敏捷度、记忆力、知识的整合能力等;晶态智力则与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经验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推理能力、社会性智力等。测验结果表明,二者在 20岁以前都呈线性增长。此后,液态智力一般在成年期( 25岁左右)以后开始逐渐减退;但晶态智力在成年期以后不但不减退,反而继续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所以说,传统的发展观应该有所改变了。
  20世纪 60年代后期,是许多美国年轻人对前辈人的力量与道德标准进行反叛的年代。爹妈为了缔造孩子的幸福而心甘情愿地做出了牺牲,同时也指望自己的孩子循规蹈矩,行为"高尚",长大成人后能使自己感到自豪。而这些观念恰恰为年轻的叛逆者们所摈弃。
  这些叛逆者一旦自己成为父母,情况又会怎样呢?
  90年代初,美国曾调查了 1230户有 13岁以下儿童的家庭。孩子们的父母,自然就是那些当年的叛逆者。
  调查发现,这 1000多户家庭中, 57%的父母转变成传统主义者, 43%属于新式父母。这些新式父母并没有因为有了孩子而改变对家庭生活的看法。他们虽然爱自己的孩子,但并没有把孩子当做他们生活的中心;他们仍决心要兼顾他们自己的和他们后代的需要;他们向孩子解释说,父母亲有享受和顾及自己利益的权利。另一方面,他们愿意将他们自己所要求的同样多的自由给孩子。他们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孩子,而且声称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为他们作出牺牲。
  在这种新式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都有了更多的自由与发展空间,家庭气氛也因此轻松了许多。
  "人到中年方开始,再扬风帆正当时。"有了孩子,并不意味着自己生活和事业的终结,也并非得以牺牲自己作为代价。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终将逐渐长大成人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生活。到那时,原本成天围着孩子转而迷失了自我的父母,内心失落与惆怅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父母应该明白,生命在孩子身上得到了延续,但你自己的生命与事业并未就此终止。留一点爱和时间给自己吧!
  只有 16%的父亲和 7.7%的母亲认同"如果没有子女的话,一切会比现在更好"。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主要在于有些父母深感在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中,孩子的拖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不过这样的观点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未成为一种气候。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都市的"丁克"家庭(即无子女家庭)呈逐步上扬趋势。而据某市一家中心医院统计,每 16对不育夫妇中,除 6对属于因生理因素不能生育外, 10对夫妇放弃了拥有下一代的想法。其原因主要包括:传统生育观念的淡化(如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激烈的竞争压力、渴望持续两人世界的温馨浪漫、注重自我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自我意识(特别是女性)以及对为人父母角色胜任感的缺乏等等。调查数据显示,父母越是在意自己的事业、生活质量与发展,越有可能在是否应该有孩子的问题上体现出困惑来,毕竟这两者会有或多或少的冲突。
  没有孩子,有没有孩子的好处;有了孩子,也有有了孩子的乐趣。只是夫妻不要总是在要不要孩子的问题上,面临进出"围城"的尴尬。
  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充实与满足感也在调查中有充分的体现。有 62%的父亲和 80.3%的母亲认为"只要有子女在便感到幸福",母亲的比例显著为高。
  我们的父母,的确是"先孩子之忧而忧,后孩子之乐而乐"。看着孩子在自己身边慢慢长大,吃好的穿新的玩得痛快,父母比自己享受还要陶醉。
  有 60.6%的父亲和 63.3%的母亲选择了"我觉得子女是我自己人生的希望",父母亲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看到父母努力工作是为了孩子,现在看来还不仅仅如此。在每个人成长发展的道路上,都会留下一些未能实现的目标,特别是由于时代、社会的原因,有的父母被耽误得更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出发点是渴望孩子"实现两代人的梦想"。
  当然,也有 23.3%的父亲和 38.7%的母亲抱怨道,"我自己的时间、精力都被子女占去,视野变小了",母亲的感受更深些。这些抱怨与前述几项相关问题的反应是基本一致的。
  以上我们分析的是父母意识中有了孩子以后父母对自身的一些看法与评价。我们认为,客观上,父母意识其实可以分解为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针对孩子的,如对孩子的期望与教养模式。这一层面易为人所理解并接受,身为父母者尤其如此。因为每一位父母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套对孩子的看法。传统意义上的亲子关系似乎仅仅就体现了父母意识的这一维度,即是由父母单一指向孩子的,例如父母命令孩子做这做那,或者给予孩子实物及情感上的满足。
  在这一层面上,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与信心至关重要。有些孩子日后的不成功,往往并非是孩子能力上的不足,而仅仅是因为其早期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是因为父母很早就对他形成了"孺子不可教"的偏见,以及由此所采取的错误的亲子交流方式。这样消极的父母意识,不仅影响了自己,也贻误了孩子。
  另一个层面则是面向父母自己的。事实上,不管父母是否意识到,有了孩子之后,成人对自身的认识和期望总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其中,父母--子女一体化观念在我国就具有着广泛的市场。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过高的父母--子女一体化趋向,常会导致父母将孩子的成功与否看做是自己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之一,因而常常对孩子期望甚高,而放弃自身的努力与进一步发展。
  显然,这种只注重对孩子的要求而忽视自身努力的父母意识,是一种消极的父母意识。它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所带来的,只能是不利和负面的影响。
  孩子,是自己的希望所在;孩子,是自己的牵挂所在;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这,便是当今相当多父母的最真实、最主要的写照。
  但是,我们想要提醒一句的是,作为父母,切莫忽视了自身的存在,千万不要有了孩子,没了自己。
其他文献
一位朋友对我说:“看了你几篇教子经,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顺其自然啦、尊重孩子啦……你还有没有点别的?难道我们做父母的除了供吃供穿,就没什么可干的了?就光是让他们去‘自然了’?”天地良心,我可不是这个意思,不过是有感独生子女父母的舔犊之情和随处可见的过度呵护,所以提个醒罢了。人是教育的产物,岂能完全顺其自然!事事由着小家伙,他们还不反了天!许多场合,许多事情,是一定要父母大人亲自出马,扬帆掌舵的,有
期刊
家长放手让孩子单飞,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精神是很有益的。但是,孩子的第一次单飞不应该发生在孩子负气的情况下。所幸,文中这位富有爱心的父亲最终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没有让女儿在他的视线之外飞。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不会再让女儿负气离去。  正如这位父亲所说,“童心是个奇妙的世界,既好强又充满尊严,和大人一样不容忽视和损伤”。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更不用说是对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家长
期刊
在此需提醒广大家长注意的是:在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自然练习说话的环境的同时,家长也需要细心观察,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导致咬字不清的生理疾患,如舌系带过短(舌伸不直或伸出后舌尖中部有凹陷)等,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切不可延误。  ——编者  大舌头和小结巴  常常听到家长们谈起自己孩子的语言发展,总是眉头紧锁,忧心忡忡:“3岁多了,还是磕磕巴巴的。”“咬字不清,会不会是大舌头?”其实呢,每个孩子的语言
期刊
婴儿出生第一年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依靠质优量足的食物营养,以保证婴儿身心健康成长。但有些年轻的父母缺少科学育儿的知识和喂养婴儿的经验,以致引起一些营养性疾病。  婴儿期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多为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  婴儿患营养不良,是由于摄入的食物不足或摄入的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致使身体得不到营养,迫使消耗体内自身的组织,出现体重减轻或不增、生长发育停滞、脂肪消失、肌肉萎缩,造成全
期刊
白鹅见小羊在夸天鹅飞得高,说:“天鹅没什么了不起的,飞行速度太慢了。”  小狗夸山鹰飞得快,白鹅赶忙说:“山鹰没什么了不起的,飞翔的姿势不好看。”  小鹿夸大雁飞的队形好看,白鹅说:“大雁没什么了不起的,排着队形飞太不自由。”  小羊、小狗、小鹿一齐走过来,说:“白鹅先生,听你的口气,你一定是个了不起的飞行家,飞翔的本领一定不错,请你飞给我们看看。”  白鹅愣了半天,支支吾吾地说:“我……我可不会
期刊
小青豆和红羽毛在池塘边玩耍,一群小飞虫在它们头顶周围飞来晃去,真烦人!突然,从草丛里跳出一只绿色的小动物,只见它伸了几下舌头,就粘住一只飞虫,然后迅速将飞虫卷进嘴里。一会儿功夫,一群小飞虫就被消灭了。“太棒了!真是捕虫能手。这是什么动物呀?”小青豆佩服地问道。  “你能亲眼见到这样的场面,真是太幸运了!”红羽毛说,“它叫青蛙,是一种两栖动物。过去这里常能听到它们呱呱的歌唱声,现在已经很少了。”说着
期刊
分娩的经历所包含的太多,以至很难说清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  戴安妮是一位受过训练的护士和助产士。虽然她接生过许多婴儿,但当她自己经历了分娩的过程,生下自己的孩子后,她对所有事情的看法就不一样了。作为护士,她试图去同情病人,但却无法懂得分娩的痛苦,无法理解当一位母亲经历过这一切后,那欢乐将使这所有痛苦都值得承受。  “我想起我那些产妇的劝告,像‘回忆一下你的放松练习’、‘做个深呼吸,你就不那么疼
期刊
小乌龟,笨拙拙,  好像背口大圆锅。  背大锅,要爬坡,  摔了一个大仰壳。  蹬蹬腿,伸伸脖,  歪歪脑袋用力拨。  咕噜噜,扑通通,  像块石头滚下坡。■
期刊
1.吃过晚饭,小猕猴一聪来找小花猫玩儿,小花猫说:“我不玩儿了。”  “怎么了?”一聪问,“你们不是喜欢在天黑的时候出来吗?”  2.“不知怎么了,最近天一黑,我就什么也看不清了。”小花猫难过地说。  3.“大概你得夜盲症了吧?我有办法治。”一聪拍着胸脯说。  “你有什么办法?快告诉我。”小花猫迫不及待地问。  4.一聪说:“别再偷懒,拿出你的看家本事,去捉老鼠来吃吧,病很快就会好的。”  5.小
期刊
照片1展示的是一例上面两颗大门牙被挤得向外长,因上牙床骨骼生长得狭窄,又将中间两颗大门牙根部位的牙床骨挤得向外凸出的情况。膨隆前突的牙床骨和两颗大门牙将上唇托起呈开唇露齿畸形。照片2是这个孩子在9岁时经过牙颌畸形的矫治,上牙床骨增宽、大门牙部位凸出的牙床骨缩小,大小门牙初步排齐的情况。  在众多的牙颌畸形中,有时两颗大门牙向外长错位置,常不为人所重视,始发阶段因牙齿错位的程度不太严重,人们就不以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