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侍坐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i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a。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b。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c,端章甫d,愿为小相焉e。”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f,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g,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h,风乎舞雩i,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注释:
  a 子路:仲由,字子路,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曾皙:曾点,字晳,故称曾皙,春秋末期鲁国人,乃儒家“宗圣”曾参之父。 冉有:冉求,字子有,故称冉有,尊称冉子。他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公西华: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具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
  b 哂(shěn):微笑。
  c 会同:古代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会,诸侯不定期朝见天子,后来两诸侯国君相见也叫会。同,众诸侯一起定期朝见天子。
  d 端:一种礼服。 章甫:一种礼帽。“端”和“章甫”这里都是名词做动词。
  e 相(xiàng):在祭祀或盟会时主持礼赞和司仪的人。又分大相和小相,卿大夫主持礼赞,称为大相,士主持礼赞,称为小相。
  f 作:站起来。
  g 莫春:即暮春、晚春。莫同“暮”。
  h 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市南。
  i 舞雩(yú):鲁国求雨的坛,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因求雨时巫人会在坛上歌舞,故称舞雩。
  大意: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约束而不敢畅所欲言。(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到别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第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遵守
  礼义。”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第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君子了。”
  (孔子又问:)“赤!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我愿学着去做。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晳弹瑟正接近尾声,瑟声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他把瑟放下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罢了!”
  (曾晳)说:“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少年,到沂河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再一路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说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又)问:“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回答:“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虚,所以笑他。”
  (曾晳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孔子回答:)“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晳问:)“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孔子回答:)“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大事又是什么?(公西赤是个十分懂得礼仪的人,但他只说愿意学着做一个小相。)如果公西赤只能做小相,那么谁来做大相呢?”
  【题解】
  “四子侍坐”是《论语》中少有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一章,也是孔子的“课堂实录”。它以言志为主线,将孔子师徒的言谈举止生动地展现出来,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这四位孔子高足各自的性格特点,以及儒家“足食足兵”“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子路性格直率、信心十足,却失之于鲁莽,不懂得谦逊,因此受到孔子的哂笑;冉有为人谦虚、实事求是;公西华敏而好学,但过于谦逊而趋向保守,孔子希望他再自信一些;曾晳洒脱,淡泊于功名,他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其实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的礼乐之治的盛世,这与孔子的思想最为契合。
  整个对话中,孔子始终没有以“师者”和“长者”自居,而是作为一位倾听者、对话者和启发者,这给教学带来一种平等、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们能够毫无保留地畅谈自己的理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的主体性由此得到体现,而孔子作为教育家的风范,及其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也展露无遗。(高希)
其他文献
在北洋海军中,邓世昌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一位管带。他在黄海大战中的壮烈牺牲举国震动,成为中日甲午海战中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电影叫《甲午风云》。在这部电影当中,邓世昌身材高大伟岸,一身正气,忧国忧民,誓死报国。拿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有血性、有担当的民族英雄。2012年,我们国家又上映了一部新的历史影片,叫《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的男主角也是邓世昌,虽然这个
期刊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文选》)  【品读】  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五言古体诗,约产生于东汉末年,南朝梁时萧统收录入《文选》中。所谓“古诗”,是南朝人对于更早时期的古代诗歌的统称,昭明太子萧统从中挑选出了十九首。这组诗的作者佚名,可能是东汉末年的文人创作。自从进入《文选》,“古诗
期刊
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a,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b,言忠信。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c,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  目d,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仪礼·士相见礼》)  注释:  a 大人:这里指卿大夫。  b 居官者:士以下的官吏。  c 抱:即衣服的交领以下、腰带以上的部位。  d 游目:目光游
期刊
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逢明主贤臣、智士仁人,则修德善政,省职慎行以应之,故咎殃消亡,而祸转为福焉。昔大戊遭桑谷生朝之怪,获中宗之号;武丁有雊雉升鼎之异a,身享百年之寿;周成王遇雷风折木之变,而获反风岁熟之报;宋景公有荧惑守心之忧b,星为徙三舍。由是观之,则莫善于以德义精诚报塞之矣c。故《周书》曰“天子见怪则修德,诸侯见怪则修政,大夫见怪则修职,士庶见怪则修身。”神不能伤道,妖亦不能害
期刊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鲍参军集》)  【品读】  鲍照,字明远,东海(约在今江苏境内)人,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南朝宋时,他曾经担任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等,又因为他晚年任职临海王的参军,后世称为“鲍参军”,把他的诗文编集为《鲍参军集》。他的作品对唐诗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称赞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期刊
卫灵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孔子曾对他予以好评,终因不为其所用,而愤然谓“卫灵公之无道”。客观地说,卫灵公算是一个贤明的国君。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更可贵的是他允许臣民追求或表达自己的梦想。不过,在卫国率先实现梦想的,却是一个叫弥子瑕的外国人。  弥子瑕原是晋国贵族,在晋国做过大夫,后来到了卫国,当上卫国的将军。当然,弥子瑕之所以在卫国成就自己的梦想,除了自身条件之外,关键在于卫灵公的恩宠与器重。
期刊
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a。绍为高橹b,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乃为霹雳车c,发石以击绍楼,皆破;绍复为地道攻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d。彧报曰:“绍悉众聚官渡e,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
期刊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  国人传统的精神光谱之颜色,还是相当美好而全面的,譬如忠勇仁孝、礼义智信等等,得其一也,“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不朽!然则精神是需要住所的,没有住所,即无依归,还谈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更不得垂万世,此所谓信仰之庇力。《水浒传》六十三回中,大刀关胜的行止,是最具代表性的“失其所”之例,云长泉下有知,怕是要捋须叹息!  【一】  有副流传极广的对联,是
期刊
公子曰a:“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b。非宣帝之雄谋妙  算c,其孰能当斯劲敌乎?”  先生曰d:“宣帝起自书生,参赞帝业,济时定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实有可称。然多仗阴谋,不由仁义,猜忍诡状,盈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胜e,委鞠狱于何晏f,愧心负理,岂君子之所为!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帝王略论》)  注释:  a公子:指李世民,此
期刊
中国传统思想精粹解读系列之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