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农村腹地的大遗址景观资源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eorwei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遗址区域有着十分丰富的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价值,但一些遗址遗存处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农村腹地,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均有一定的障碍。笔者以陕西淳化汉甘泉宫遗址区为例,对其历史文化、遗址遗存现状和景观资源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要充分利用大遗址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才能较好地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甘泉宫遗址区;景观资源;生态旅游;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 S1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34-229-03
  陕西关中地区由于历史悠久,在偏僻的农村腹地分布着十分丰富且大小不同的遗址遗存,其中有著名的帝王陵幕、行宫遗址、古代园林遗址等,位于淳化县北26.5 km处的甘泉宫遗址区就是最典型的一例。这些遗址遗存有着十分丰富的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价值,但却因为其处于偏僻的农村腹地,远离大城市的依托,因此保护不够到位,开发利用也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推动这些地区农业转型增效,发展农村经济。
  1 甘泉宫大遗址区域概况
  汉甘泉宫遗址区位于陕西省淳化县北的铁王乡梁武帝村一带,总面积 600万m2,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甘泉宫是汉代当时仅次于京城长安未央宫的一处重要离宫,建筑规模宏大,在其周围还有许多附属的宫、观、台建筑。以后虽湮没,但汉甘泉宫苑区域内的许多建筑遗址仍然保存。这里地居风景秀丽的好花山(古称甘泉山)之阳,处于偏僻的农村腹地。在田间绿野中眺望这些现存遗迹,迤逦雄峻,依然显示着两千年前的皇宫风貌[1]。
  2 甘泉宫大遗址区域的历史文化
  今天的甘泉宫遗址虽然只留下沧桑的土台基与片片砖块瓦砾,但这些遗产依然传递出大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上古时期,这里曾经草林丰盛,泉水充沛,阳帝云阳氏把它作为自己的常居地,后来轩辕黄帝来到这里圜丘祭天。夏商周三代统治者又在此大兴土木。秦代为了加强国防,在这里修筑了秦直道与林光宫。到了西汉,甘泉宫规模广大,景象雄伟,是皇帝的行宫,此地山高气爽,实则避暑胜地,汉皇及官僚也经常在这里朝见诸侯,宴飨外国使臣。自秦汉以来,祭天隆盛,郊祀不绝,甘泉宫是皇族祭天神的地方,如今的通天台遗址仍可让人想象当年祭天场景的壮观[2]。
  3 发展生态乡村旅游经济对大遗址景观资源保护意义重大
  目前,生态旅游被普遍理解为以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了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3] 。它是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建设、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模式。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对大遗址区域的景观资源保护意义重大。一是可以促进大遗址区域所处的乡镇旅游产业,诸如旅游运输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商业、娱乐业等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挖掘人文遗产及保护地方文化设施,诸如遗址的城墙、角楼、祭台遗址的保护,丰富和夯实文化根基,通过人文基础的支撑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4 甘泉宫大遗址区域独特的农业景观资源
  甘泉宫所属淳化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9.8 ℃,年降雨量600.6 mm,雨热同季,甘泉宫遗址地况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层深厚,农业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为主,谷子、糜子、豆类次之[4]。独特的气候与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复杂的地貌使开发水果生产具备了理想的地域条件。这些自然条件与世界各著名苹果产区相同,符合优质苹果生产的7项指标,淳化苹果在国际、国内市场都有较高声誉,被国家确定为绿色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
  近年来,淳化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以苹果生产为基础,同时按照“北桃南李东西柿、川梨埂椒坡枣树”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鼓励群众因地制宜,興果致富,相继建成了一批桃树滩、花椒埂、柿子路、杏树坡、红枣川等杂果生产基地[5]。这样,品质优良的苹果与品种多样的其他水果在淳化县的气候、土壤、 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农业资源的地方特性。现代经济作物与小麦、玉米、高粱等传统农业作物相配合,在田埂山坡上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丰富场景。尤其在秋天时,黄或绿的庄稼地与红或黄的果实累累的果树交替出现在甘泉宫遗址区域的台原地上,是该地区独特的风景。
  遗址区内因农业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生长规律所呈现的四季景观的不同颜色与形态,构成各季节不同的空间景观,当地的耕作、采摘等农事活动丰富了农业土地景观形态[6]。在甘泉山色的映衬下,大遗址区域内的农业土地景观包含农田作物、鸣禽、竹篱茅舍、墟里炊烟于一体,所呈现的闲适悠然的景象更加凸现出甘泉宫遗址苍凉的别样风采。
  5 遗址区景观资源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淳化县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且大力发展以现代休闲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围绕“绿”和“乐”字做文章,先后开发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八大类146种,开发出富有淳化地方特色的名优小吃46种,建成绿色果品观光采摘园680个,约0.7 hm2,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7]。乡村旅游对于农民增收、 就业及推动新农村建设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仅局限在临近城区的狭小范围内,如何进一步深化乡村旅游对偏远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必将成为政府未来扶持乡村旅游的重要方向。针对甘泉宫遗址区及周边区域的环境保护与乡村旅游的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5.1 遗址对农耕的影响
  甘泉宫遗址沧桑变迁两千余年,身临其境,虽然当年雄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不复存在,但是遗址区内残破的秦汉建筑砖瓦密布,俯拾皆是。原宫址区部分成为农田地,田垄路旁的秦汉砖瓦有的在路旁堆集成丘,有的在田垄间散布,有些甚至深入泥土,村民叹为农耕之患。但是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这些散落田间的“农耕之患”实则是异常珍贵的遗址资源,这些遗址资源不应被看作是无用的废砖破瓦,而应该真实地加以保护利用。由此看来,这些砖瓦遗物如何被保护利用与农业耕种之间确实存在矛盾。在遗址区内进行的农业生产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耕作中俯拾挑拣砖瓦,会降低农业劳作效率,这样高度劳作下单一的经济来源,很难实现致富的目标。   5.2 差异性、特质性不明显
  根据甘泉宫遗址区逐渐形成的旅游情况来看,差异化乡村旅游发展不明显。甘泉宫遗址的景观资源蕴涵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自然以及农耕信息,当前开发若仅围绕“绿”和“乐”做文章的话,很难凸显以遗址资源保护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开发,进而忽略对当地特色的开发和利用。
  地域与历史特色的景观资源未被充分保护,遗址风貌与田园风光结合的景观特质性未能体现,尤其遗址区农业景观的开发利用稍显单薄,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提起兴趣。此外,由于忽视部分游客对考古与遗址保护的好奇心,又缺乏汉文化旅游产品,更使游客在极具历史文化特征的风景中难以体验到遗产保护活动的参与性感受。
  5.3 基于消极保护的基础设施滞后
  甘泉宫遗址距离城市较远,由于远离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加之遗址区内村落布局并不密集,采取了传统静态保护方式,但这种方式只强调了作为客观存在的遗址遗迹的自然属性,而忽略了主观性较强的保护者的主观能动性,致使遗址区内因消极保护而产生的各项基础设施滞后。比如,原有路网基础较差,从淳化县城进入遗址区的道路缺乏完整的现代交通体系,遗址区内的步行系统没有科学合理规划,沿途公共设施简陋且严重不足,休息场地欠缺。这些客观条件都不利于游客来遗址观光旅游,也不利于与周边地区的信息交流。
  5.4 整体规划欠缺
  遗址区内及附近地区的相关遗址古迹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如程家堡汉洪崖宫遗址、塔尔寺村汉代遗址、寇家村汉代遗址等,使甘泉宫遗址资源未能结合这些历史遗迹资源做整体规划、系统开发,开发水平较低,不能形成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致使这些遗迹资源形成不了旅游资源。
  6 基于遗址区景观资源保护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6.1 变“农耕之患”为旅游资源
  虽然遗址区内的遗物对农耕有一定影响,遗址区内的农业活动与遗迹、遗址景观、农业景观的关系紧密、相互影响是客观事实,这些可以视为甘泉宫遗址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但是通过加强并扶持遗址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把保护古迹遗产與开发农业景观纳入对甘泉宫遗址区的景观资源保护,加强农业活动与遗迹、遗址景观、农业景观的关系,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只有在这种全面综合性的保护中,遗产地的保护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才能获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同共进。
  6.2 明确差异性、特质性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结合铁王乡的实际情况,要正确区分甘泉宫遗址区的资源优势,发掘与别处资源的不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在差异性基础上最终达到差异化、特质化乡村旅游发展,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集遗址风貌、自然风景、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能为游客传递出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自然以及农耕信息。
  依托汉甘泉宫遗址深厚的离宫文化资源,特别是汉武帝在甘泉宫避暑和政事活动的历史事件,借助活化表演、遗址发掘、遗址复原、遗址标识以及游客参与等多种旅游方式,开发观光旅游、科考旅游、文化体验旅游、休闲采摘旅游等系列旅游活动。比如,遗址区内模拟考古实验基地,可与田垄里的遗址建筑的残砖断瓦结合,在远景甘泉山、中景的通天台遗址、近景田间耕地的特殊“景深”中,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模拟考古全过程。这样,遗址区内让游客在自然观光和科考活动中体会西汉时期皇族所处的环境,使旅游者在欣赏大自然之美的同时受到了保护遗产文物的爱国主义教育。遗址区内的观赏果树与遗址区外农业观光采摘园,使游客不仅可以观光游览,还可以参与果林的采摘活动,农业景观资源便有效地纳入旅游资源,甘泉宫遗址区乡村旅游的特质性得以发挥。
  这样差异性、特质性强的乡村旅游不但对于城镇旅游者能产生特别的吸引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的遗产保护意识也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
  6.3 提高和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
  对旅游来说,基础设施是前提条件,甘泉宫遗址旅游的发展,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完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所以,因消极保护决定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滞后的状况需要被改善,首先就需转变消极保护方式为积极保护,毕竟有些遗址遗迹在人们生产生活区,重视有保护意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当地生产生活,提高和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条件。比如,在原有路网的基础上,建成并完善淳化县城进入遗址区的道路交通,形成完整的现代交通体系,解决好人流物流运输问题。具体为建好淳化县城至铁王乡政府的二级公路,做好铁王乡与甘泉宫遗址区、遗址区与甘泉山的路面硬化处理。道路规划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形,合理确定道路走向,注意乡村景观和面貌要求。遗址区内的步行系统要有科学合理规划,步行系统要具有相对的自由特性,以减少对遗址区遗址遗迹格局的破坏。改善沿途公共设施,适当设立休息餐饮场地(如可结合晒场),满足游客食、行、游、娱等多方面要求。
  特质性的乡村旅游发展会促进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再投资、再建设,实现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6.4 整体规划,整合资源,系统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甘泉宫大遗址区域地处陕西省淳化县铁王乡农村腹地,因此加强铁王乡镇的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修好乡镇自身的路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应加大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使其成为农村腹地的旅游名镇。同时依托陕西旅游大省的旅游战略:加强东线西安—临潼—华山、西线西安—乾陵—法门寺的旅游优势,拓
  展西安至延安的北部线路,使其成为北部线路的重要节点。
  甘泉宫遗址区目前要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从整体着手,通过调查、分析遗址区的景观资源各要素,使其各资源要素在一定规模范围内进行整合调整,从而对遗址区乡村旅游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开发。例如,充分利用遗址区内及附近地区的相关遗址景观资源,整合建筑遗址资源与遗迹资源,整合遗址古迹与乡村风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与农业景观资源。让游客看到多面的遗址遗迹,增加其对当地的文化民俗的了解,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例如,以甘泉宫遗址区为主,辐射程家堡汉洪崖宫遗址、塔尔寺村汉代遗址、寇家村汉代遗址等历史遗址资源,整合这些遗址资源,整体规划,提升开发水平,形成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使这些遗址遗迹资源形成旅游资源,从而系统开发遗址区及周边乡村旅游,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
  以遗址区景观资源保护为基础的乡村旅游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基于乡村旅游的农业空间从生产空间转变为消费与生产二元空间,不断带动着当地乡村经济的开发。只有在保持当地的特质性中坚持差异化、整体、系统的开发,才能实现甘泉宫遗址区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才能全面展开遗址保护“反哺”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促进遗址保护的策略,这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姚生民.甘泉宫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3-17.
  [2] 周云庵.陕西园林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68-70.
  [3] 刘华.我国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2013(12):92-93.
  [4] 许兰州,王希珍.陕西省地图册[M].4版.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
  [5] 淳化果业简介[EB/OL].(2012-11-26)[2015-10-08].http://www.snchunhua.gov.cn/index.PhP?a=lists & cortid=10618 & m=content.
  [6] 张峰.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的农业景观演化引导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7] 淳化乡村旅游围绕“绿”和“乐”字做文章[EB/OL].(2012-06-19)[2015-10-08].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2-06/19/content_6691309.htm.
其他文献
摘要对广州市6条新改造的主要城市河涌绿地开展园林植物应用调查,分类整理出广州市城市河涌改造工程中常用园林植物种类,并对其观赏特性、应用情况、使用频率、改造策略等问题进行分析。该调查在一定层面揭示了广州市乃至广东省河涌改造工程中植物应用的规律,期望为城市河涌改造过程中的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州市;园林植物;城市河涌;改造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花粉超低温保存方法,对于解决植物杂交育种花期不遇问题以及实现种质资源的保存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鸢尾属植物观赏价值很高的耐寒种玉蝉花为研究对象,对其花粉悬滴法活力检测离体培养基筛选和超低温保存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玉蝉花花粉活力检测较适合的液体萌发培养基配方为蔗糖150 g/L+H3BO3 200 mg/L+CaCl2150 mg/L+Fe2(SO4)350 mg/L
期刊
摘要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库区水域面积的变化监测对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以1993~2013年的Landsat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修正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模型对丹江口库区过去20年的水域面积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库区最小面积为292.34 km2,最大面积为506.64 km2,多年平均面积为367.56 km2。研究成果能为丹江
期刊
摘要根据烟草行业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基本要求,结合五莲县烟区发展烟农合作社的历程,分析了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四个统一、三个规范、两个到位、一个拓展”的解决对策,以期通过建立政府深度介入、烟草政策扶持、创新运营的合作社发展模式,促进烟叶生产方式的转变,激活发展动力,推动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  关键词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
期刊
摘要城镇化趋势下,农村受众利用媒介接触获取新闻呈多元化趋势。每个农村受众都是具有自智能性自决策性主体,其农村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与自身内部属性存在联系。内部属性信息的异质化程度决定农村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该研究根据在云南省晋宁县的入户调查数据,提取农村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与自身内部属性信息,基于MATLAB平台,通过模拟手段简化调查手段,生成模拟农村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信息,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农村受众的
期刊
摘要对安徽省设施结构的总体概况和主要设施蔬菜的区域分布进行了调研,指出安徽省已经拥有皖北、沿淮、沿江、皖南、城郊五大大棚菜产区。对安徽省设施蔬菜的设施类型、结构与成本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设施蔬菜设施水平的建议,如优化现有结构、合理布局、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物联网应用等。  关键词安徽省;蔬菜;设施类型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
期刊
摘要 结合保康地区烤烟品种布局、更替等种植历史及品种现状,  分析了烟叶生产品种布局及推广现存问题,探索烟叶品种发展策略。  针对保康地区烤烟品种老化现象严重、单一化现象突出、储备品种不足、新品种引进与推广探索不够的问题,提出依据烟叶生产形势做好烟叶品种选育工作,工商协作、工农结合,推进品种选育推广,加强新品种推广配套技术的研究,并且合理做好品种布局的措施,以期通过改良烟叶品种提高烟叶品质满足卷烟
期刊
摘要 以安徽省为例,对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安徽省机械化秸秆还田发展良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还田约2000万t。但在机械化秸秆还田发展中,仍存在群众认识不足、还田作业机具不理想、还田后农业防治不配套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加强宣传指导、推广先进机具、完善防治配套工作等。  关键词 秸秆;机械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33.1
期刊
摘要造纸法再造烟叶中外加植物成分能显著提升再造烟叶品质。片基中添加木浆纤维会改善再造烟叶物理性能,添加药用植物纤维能生产出具有特殊功能型的再造烟叶;在涂布液中添加特殊香味的植物提取物可以生产出新香型再造烟叶。植物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对提高植物的经济价值,开发新型再造烟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造纸法再造烟叶;植物;成分  中图分类号S5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
期刊
摘要 笔者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茅山校区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为例,从现代园林绿化材料的选择开始,着力于形态、色彩以及其所能承载的意义等,介绍如何将竹景观及文化融入校园,重点阐述现代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竹类植物的应用及其在景观设计中所彰显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 校园文化;景观竹;园林应用;意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 S731.9;TU98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3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