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病文《明天》思辨类作文升格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辨型文章是指在立意、构思等方面融注了辩证思维因素的作文。近年来,高考加强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如高考作文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2007年四川卷《从一步到一生》、2010年全国卷Ⅰ《有鱼吃还要捉老鼠?》、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都是此类作文。思辨类作文理应引起同学和老师们的广泛重视。本文结合一篇习作谈谈如何做好思辨类文章的升格。
  
  【原作】
  明天
  有人说,抓住今天最重要,绝不能依靠明天。凡事都依赖明天,最后只会一事无成。《明日歌》也是这么唱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是对懒惰者的忠告。这样说来,明天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它只会成为懒惰者的借口,而我们应该避之犹恐不及。(语言平淡,缺少应有的冲击力)
  而我要说的是:明天不只是懒惰者的托词,也不是我们应该讳莫如深的一个词,而是承载着我们的希望与憧憬的字眼。
  明天是今天的方向与力量。(第一分论点)抗日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先烈毫无畏惧、英勇就义,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材料单薄、笼统而且不准确,董存瑞、邱少云是解放时期的英雄人物)为了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死而无憾,就是因为拥有明天必胜的信念。明天必胜的信念,就是他们精神力量的源泉。(说理浅白)
  明天是今天的回望与修正。(第二分论点)一代画师齐白石老人有个习惯:当天画好一幅画,感觉还不错;第二天再看看,如觉得不尽如人意,会再修改。有时甚至扔掉重新来过。由此,齐白石老人的画作,件件都是精品,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今天的完美,正依赖于明日的修补。(材料不错;但是议论点化过平,只是对前面观点的重复论述;如果论述“为什么”或许会好很多)
  这样说来,明天好像比今天更重要,似乎今天又变得无足轻重了。(观点碰撞)
  但是我要说:放眼,并非放弃今天。(此处两节文字,是作文的亮点:具有鲜明的思辨意识)
  任何一个智慧的人都懂得:没有今天,昨天将成终点;没有今天,明天没有起点。如果只看到今天,只抓住今天,没有明天做更高的目标,今天就将失去方向,甚至毫无意义。如果只盼着明天,今天就将无所事事,无所成就。今天,就像一座桥梁,可以帮助我们走向未来;又像跷跷板的支点一样,可以帮助我们跃上更高的境界。(论证“今天”和“明天”的关系,说理具有辩证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也包含着提醒人们放眼明天的要义。只有放眼明天,才会有欲穷千里目的视野和境界。只有抓住今天,坚实地踏着脚下的土地,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美丽的明天。(再次讨论“今天”和“明天”的关系,但相较于上一小节,论述未能进一步深化)
  【诊断】《明天》是一篇思辨意识很强的文章。文章第一处是:从“贬义”到“承载着我们的希望与憧憬”;第二处是:从“明天”的重要到“并非放弃今天”;第三处是:借智者的思想,对“今天”和“明天”做出的辩证分析与综合思考。但是总体上存在如下的问题:
  第一,构思平常——不奇崛
  “明天”原本就是一个颇为平常的话题,要写出新意确属不易。或许正因为此,制约了作者的构思。文章由《明日歌》引入对于“明天”的否定(“贬义”、“犹恐避之不及”),接着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也不是……,而是……”;下面紧接着就是提出自己的两个分论点:明天是今天的“方向与力量”、“回望与修正”。虽然围绕“明天”这个中心话题,也有起承转合,但是,思路是线性的,平坦的。
  第二,体态瘦瘠——不丰厚
  姑且不说作文才700字左右,篇幅过于简短。从具体内容看:一是材料单薄,无论是《明日歌》,还是齐白石的事例,都显得单薄,虽有“革命烈士”的例子,仅仅是点出人名,缺乏具体的内容。二是说理单薄,除了最后的两个自然段有比较具体的说理,前面的说理往往是一两句话的点到即止,但又不是要言不烦。
  第三,材料陈旧——不新颖文章的开头引述了《明日歌》,接着又援引了“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显然材料过于陈旧,当然,齐白石的材料还算比较新的。
  
  【升格】
  明天
  ——一个常用词的“语言学”分析
  (语言学分析,只是打个比方,但是也指明了将对其做一番创造性的改造)
  古人说,对于学问,必得“博学、审问、深思、明辨(引用的重点,旨在“明辨”这个词语,为下文辨析“明天”的感情色彩做准备)、笃行”。的确应该如此。这不,即便是再常见不过的“明天”一词,也在人们的反复使用中,变得色彩斑驳,模糊不清起来了。(因为“斑斓”而“模糊”,言辨析的必要)
  “今天学派”固然注重的是“今天”。因此,他们“是”今天而“非”明天,给“明天”蒙上一层贬义(感情色彩之一)的色彩。
  “今天学派”们很容易地就可以举出若干的理据:比如古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比如格言“今日事,今日毕”,“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抓住今天,尽可能少地信赖明天”。(材料有新有旧,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有诗句有格言,虽只引用而未分析,但已使这个层次初显丰厚)
  这样,“明天”是一个贬义词,几乎可成定论,那么我们就应该追随“今天学派”们的脚步,对“明天”避之犹恐不及了?
  “明天学派”也自有一番理论。(转入对“明天”的肯定,与上一层次形成对比,顿显张力)他们注重的是“明天”的存在与价值。(点明褒义的依据)
  “明天”是“今天”的方向与动力。记得歌剧《江姐》里,江姐就义前有一段唱词,就是围绕着“明天”展开的:“到明天山城解放红日高照……;到明天家乡解放红日高照……;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心中装着“明天”,眼前展望“明天”,江姐含笑九泉。(去掉原文中诸多不确的人物,重点引述江姐的歌词,但又不全文照抄,只保留含有“明天”的三句歌词,既丰富又简洁。这段歌词恰巧是展望“明天”的,自然与“‘明天’是‘今天’的方向与动力”契合,可谓妙手偶得,自然贴切)可见,“明天”是必胜的信念,是革命烈士的力量源泉。
  “明天”是“今天”的回望与修正。当天画好一幅画,感觉还不错;第二天再看看,如觉得不尽如人意,会再修改,有时甚至扔掉重新来过。由此,齐白石老人的画作,件件都是精品,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明天”给了“今天”更加完美的期待。(由齐白石的材料,引出“明天”的价值)否则,时间定格于“今天”,“今天”的不足、瑕疵,永远得不到修正;“今天”的人与事,就永远无法尽善尽美。(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做对比分析)(至此,与原文相比,论述更加充分了。且在对“今天”、“明天”的辩证讨论中,作者肯定“明天”的倾向似乎明显,其实是故意露一个破绽,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奠基)
  由此可见,在“明天学派”们的眼里,“明天”一词,具有强烈的褒义(感情色彩之二)色彩。(说理的天平,似乎又向明天倾斜,意在彰显两种观点的偏颇与片面,为下文的思辨做准备)
  那么,“明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词呢?(承接上文,进一步追问,引导议论向全面、纵深进一步发展)
  对“今天学派”,我要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放眼明天,才会有“可穷千里目”的视野和境界。(保留原文的观点。这是一层的辩证:肯定“明天”,指出“今天学派”的偏颇与不足)
  对“明天学派”,我要说,今天,就像一座桥梁,可以帮助我们走向未来;又像跷跷板的支点一样,可以帮助我们跃上更高的境界。(保留并压缩原文,这是又一层的辩证:转而肯定“今天”,指出一味“肯定”明天的偏颇与不足。至此,我们才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今天”或是“明天”,而是仍然站在评判者的角度,对两种片面的认知做出自己的补充,甚至规劝,使梳理走向全面和深入,具有强烈思辨意识和思辨力量)
  其实,任何一个智慧的人,都懂得:没有明天,今天将成终点;没有今天,明天没有起点。(在前两层辩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阐述)这样看来,“明天”这个词,它的色彩其实是中性(感情色彩之三)的,是褒是贬,无关词的本身,全在人的态度与作为。把握好了,无论今天,还是明天,都会活出精彩来。(结尾处,既扣副题的“语言分析”,又将文章的中心深入——超越语义的争辩,明确重要的是应该具有正确对待时间、人生的态度,使说理上升到思想境界的高度,犹如音乐的主旋律,高亢激越)
  
  【解密】
  第一,打造构思。
  一般来说,记叙文强调构思,比如倒叙的结构、象征的手法、巧合的安排、悬念的设置,等等;其实,议论文也需要苦心经营,精心构思。
  文中“这样,明天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这不是一篇关于“明天”的议论文,而是关于“明天”的感情色彩辨析的“语言学”论文。这样,参照原文,“明天”就有了“贬义”、“褒义”之争,也就有了最终“中性”的结论。为了把语言学“论文”的戏份做足,也就顺理成章地有了两个“学派”的出场,而“我”则作为这场学术争论的评判者,在文章的最后道出“自己”的观点与结论。
  第二,增加张力。
  写作议论文,应该具有鲜明的思辨意识与能力;好的议论文,应该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议论文的思辨主要依赖于:观点、材料与论述。就“材料”而言,要善用正反两面的材料;就“论述”而言,善于正反论证、因果分析、全面论述,逐层深入;就“观点”而言,又有“辩证”和“对撞”两种。《人多一定力量大吗》在“辩证”方面做得不错:先用一个“拔河”的实验,提出有时“人多力量反而小”的观点;再以抢险救灾为例,提出有时又确实“人多力量大”的观点。
  思辨,是原文增加张力的家底。提升所要做的是:第一,在原文的基础上,让双方充分表达,增加对抗的分量——两个“学派”的掌门人,面对面地、针锋相对地“掐架”。观点越是对立、对抗,争论越是充分、激烈,议论的思辨性就越强,思想的张力也就越大,为最后的结论“张本”的功夫也就更足。第二,文章的后面,增加“我”(评判者)对“今天学派”和“明天学派”的态度,分别指出:“今天是明天的桥梁”,“明天可以开拓今天的视野与境界”,增加了说理的张力。
  第三,增加曲折。
  原文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因而行文也就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升格所要做的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曲折性。
  从“色彩斑驳”、“模糊不清”入题,使原本并无疑义的“明天”一词,有了讨论的必要;由“今天学派”的申述,让“明天”疑似贬义,再由“明天学派”的申辩,让“明天”又具褒义,强烈的对比,也是曲折。两派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时,“那么,‘明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词呢?”又将讨论回到原点,形成回环之曲。然后分别对“今天学派”和“明天学派”提出忠告,由悬疑到释疑,又是曲折。“是褒是贬,无关词的本身,全在人的态度与作为”,不仅为全文作结,更将思想提高到一个高度之上,这可以看做是内容上曲折。
  第四,精当材料。
  材料好,文章自然就增色。首先,斟酌开头的材料。《明日歌》不免平淡,所以得换一个;而这换得一个具有“片言居要”作用的,于是选择了“博学之”(虽不一定知道语出《礼记》,但耳熟能详)这一段话,重点落在“明辨”这个点上。其次,为“今天学派”备足弹药,除了将《明日歌》压缩外,从诗词到格言,尽可能多地恰当引用。再次,“明天学派”的材料,用江姐的一段唱词更换不确的“革命烈士”的人名,使“明天”的材料充分丰厚。
  第五,丰厚血肉。
  原作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精干的身材,要改变“瘦瘠”的身体,就需要增肥。第一,内容上“增肥”了材料。江姐的歌词,改变了原本“革命烈士”材料的单薄;第二,思想上充分表达了不同观点,且增强观点的对立与思辨,增强了思维的张力;文章的最后,对于“今天”和“明天”的评说,使得论述更加充分,内容丰厚实在。
  
其他文献
【魅力评荐】作者的描写手法很独特,将时光比拟成兔子先生,并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虚实相生的语言,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像看电影似的去读文章,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梦境中的时光兔子蹦着跳着,爱丽丝便在现实的人生中长大了,而自己也只能捉着回忆的温度,继续自己的人生旅途,这样的表达方式既独具匠心,又显得深刻,让人回味悠长。    我看见你不断跳跃,跳到那个有方块士兵和黑桃士兵的王国,高大的杯子和碗,戴着
期刊
清风斋主人言:我的书斋里面主要培养两种人,一种是作家型的,这些人主要是靠天赋与领悟,小小的年纪就有大胸怀与高雅境界;一种是考场作文优秀者,因为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社会认可就能突飞猛进,而得到社会认可就是在考场中取胜,对于语文来说,写好文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心积其德义。然则根之不固,而木之不长;源之不浚,而流
期刊
周恬恬:1994年生于水墨江南,一场大雪初霁后,便从此幸运地拥有了冬阳般的性格,感染着周遭的人。现就读于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任天鸡文学社社长。喜欢散文,一直追求林清玄那种无关风月的心境,一直细细地用文字一笔一笔描摹着生活。曾收获第七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征文大赛三等奖等奖项。作品小巷梧桐》《流响出疏桐咏蝉》《红瓤尖籽儿》等常见诸于《儿童文学》《城乡导报》等各大报刊。    日子如戏法,荒谬,绝伦。   
期刊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题”的解释是:题,额也。至于“目”,当然就是眼睛了。故而,可以这样说,标题即是文章的眼睛。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标题的重要性。  从文章的结构看,标题是文章为首的一个构件。如果这一构件质量不高——标题太一般化,这篇文章的整体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是考试作文,不负责任的阅卷老师——只看标题和开头结尾者——会给这篇文章打低分。  标题的结构  1.单一的标题和复合的标题  通常
期刊
第430天  医生说文森特可以出去作画。他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圣雷米医院里的植物很漂亮,尤其是里面的鸢尾花,一大片连在一起,像极了由叶子和花编织成的艺术品。  文森特迅速摆好了画架,投入绘画带给他的激情令他震颤不已。  圣雷米医院里的风没有消毒水的味道,很干净。他们拂过鸢尾花,拂过紫丁香,撩拨多余画布的一角。《鸢尾花》完成了,仍钉在木板上。放在小路上,和花园中的鸢尾花一起。这看起来很奇特。整个
期刊
【魅力评荐】指导老师程国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饱满深情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蘸满浓情的笔去抒写心灵。年轻的我们也曾经彷徨过,也曾经迷惘过,自我感觉卑微,落寞与孤独相伴,从不识愁滋味蜕变为多愁善感,但年轻的心并不会屈服于卑微,因为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灿烂。作者侧重于心理描写,蚕蛹蜕变需要毅力和磨炼,激励自己以及像自己一样年轻的同龄人,甩掉心理重负,微笑面对现实,勇往直前,不可阻挡。    回忆过
期刊
1991年,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故乡,它可能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也可能是一座繁华的大城。  你在远方,或者不在远方,故乡都会在那里。  在我们年轻的
期刊
因评阅速度较快,考生所写作文,如果内容相对朦胧晦涩,很可能被阅卷老师误判而得低分。如此一来,同学们就吃大亏了。那么,如何防止考场作文“蒙冤”呢?点题,是必要手段。  一、点题位置  一般情况下,在以下几个位置点明文章主旨。  1.标题(命题作文除外)  古语云:题目者,目也;目者,眼也。好的标题可以反映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标题中就切入话题,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先入为主,抓住主旨,在
期刊
眼下作家的作品(不限于文学,也包括影视等)越写越长,似乎已然成风,属于赶时髦,也是利益驱动的结果。  依我多年的编辑体验,文章肯定是短比长难。长了容易掺水分,例如: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家长里短,写得再多也能凑合;短文(杂文、随笔,尤其是诗歌),每个字都需敲打结实,像是个钉子楔进木板,不容轻易移动,读起来方能铿锵有力。我常想,若是我们的作者,能把短篇(不只是小说)当成诗歌来写,中篇像短篇那么锤炼,长篇
期刊
【主题导入】  艾伦帕克的电影《承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几个爱尔兰人组建了一支乐队,并承诺做爱尔兰最伟大的灵歌乐队。在一次演出中,乐队的小号手向队员承诺邀请灵歌手威尔逊皮克特前来捧场,但由于皮克特晚到了那么几分钟,导致这个小小的承诺变成了定时炸弹,乐队成员误以为是一个欺骗而相互大打出手,最后导致乐队解散。那个美丽的“做爱尔兰最伟大的灵歌乐队”的承诺也就随之不复存在了。    【主题解读】  承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