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生物防治松毛虫的特点及常用药剂和施用方法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相关技术要求、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并对生物防治马尾松毛虫技术推广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01-0091-01
1 生物防治松毛虫的特点
1.1 需要适宜的外界条件
1)林分条件 。林龄在3年以上,郁闭成林;林地要相对集中连片,便于作业;口密度要在5头/株以上;虫龄在幼虫期,最好在4龄前;地被较好,林地不要裸露。2)施药时机 。时间最好在低温阴雨时节(一般2~4月份),要避免在高温干燥以及倾盆大雨时作业;作业时间要做到“早出晚归”,即在早上雾气未散开阳光不强时和傍晚太阳下山前有雾气时施放,中午(正午)最好不作业,这样既做到药粉(孢子)能沾附在虫体或松针叶上,又避免太阳紫外线杀伤孢子;喷后下大雨,会导致喷的药物失效,应及时补喷。
1.2 生物防治殺虫速度较慢
使用白僵菌治虫时,如遇虫口密度很大(一般指50头/株),只能减轻松毛虫的为害,不能达到迅速压低虫口的目的。
2 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药剂及施用方法
2.1 白僵菌
白僵菌是真菌杀虫剂应用最多的一个种类,也是一种较理想的绿色环保型生物杀虫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一般在越冬代的11月中、下旬或次年2~4月份放菌,其他世代(或时间)一般不适宜使用白僵菌防治。施菌量每667m/21.5~5.0万亿孢子。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预防性措施亦可采用人工敲粉袋、放带菌活虫等方法。
2.2 苏云金杆菌
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一般防治3~4龄幼虫。施药林分适宜温度为20℃~30℃。采用喷粉、地面常规或低量喷雾、飞机低量喷雾。喷雾可同时加入一定剂量的洗衣粉或其它增效剂。施菌量每667m2/40~80万国际单位。雨季慎用。
2.3 多角体病毒
可用围栏或套笼集虫、集卵增殖病毒、人工饲养增殖病毒、离体细胞增殖病毒或林间高虫口区接毒增殖等方法,收集病死虫,提取多角体病毒,制成油乳剂、病毒液或粉剂。使用时可在病毒液中加入0.06%的硫酸铜或0.1亿孢子/mL的白僵菌作为诱发剂,提高杀虫率。每667m2用药量50~200亿病毒晶体。可采用飞机或地面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或喷粉作业。
3 生物防治松毛虫技术要求
3.1 环境条件
生物防治不同于化学防治,它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白僵菌的防治,就要求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保证白僵菌孢子的萌发和对害虫的侵染。这就要求林地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同时还要注意施药的时间、天气状况等。简单来讲,生物防治时间要注意:林分条件和施药
时机。
3.2 喷粉作业技术
1)平原及平缓的台地作业。这类地区作业比较容易,当确定风向后,就可以确定喷幅和行走路线。如:廉江市国外松工程林株行距大部分为2.67m~2.67m,东方红-18A弥雾喷粉机药箱一次可装7.5kg白僵菌,按4.5kg/hm2用量,则可喷1.66hm2。喷粉机的射程在静风条件下水平可达25m,垂直达15m(指喷粉时),则一个喷幅可达5~8行。至于行走速度根据个人而定,前提是保证每公顷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机上粉门操纵杆控制喷药速度,这样就可以和行走速度相配合,从而保证每公顷用量。风向确定后,行走路线亦可确定,按照喷幅先从林子一方开始按一定方向位于风头喷撒即可。2)平缓丘陵山岭作业。除可采用第一种情况作业方法外,对于面积不大而独立的山岭地块,可采用带状叉形或十字形方法喷药,但要控制好喷幅大小和喷量。3)较陡山地和山头作业。这类地带作业困难程度比较高,要注意方法。一般采用按山岭等高线行走,由于存在一定坡度,斜坡线大于水平线,故喷幅可大些,一般可取10行。作业从山脚开始直到山顶。
以上三种情况只选为典型代表说明,实践上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发挥。
3.3 喷雾作业技术
喷雾(液)作业基本上和喷粉一样,只不过由于喷雾(液)时射程较短,且更易受风向风力和林分条件的影响,所以喷幅比较小且喷法亦不相同。由于机喷雾粒极细,喷洒较高林木时不易观察喷洒情况,一般情况下,树叶只要被喷管气流吹动,就可表示雾点达到了。此外,可利用喷洒过程中的上升气流的作用喷较高的林木。喷雾时一般选取喷幅2行,行走方法和喷粉相同。
4 生物防治马尾松毛虫技术推广应用
4.1 对松毛虫不同发生类型采取不同的生物防治方法
1)常灾区 。对常灾区应加强虫情监测,实施治点保面措施,及时除治虫源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封山育林;通过补植和林种调整,营造混交林;制止不合理的采薪、割脂与砍伐,提高林分郁闭度和生长势;有限制地科学使用化学农药除治虫源地,保护与利用天敌、推广生物防治,逐步提高松林对害虫的抗御能力。对松毛虫重度、中度危害林区,采取喷施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松毛虫病毒制剂、阿维菌素、仿生药剂压低虫口密度。有限度地在小范围内使用触杀性的低毒化学药剂;对轻度危害、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林分采用封山育林、施放白僵菌等生物药剂、招引益鸟等措施或相结合的措施。
4.2 建立虫情测报网络,完善监测制度
按照松毛虫发生规律和发生类型区划分情况,调整和完善虫情测报网点布局,制订监测制度,把常灾区作为监测重点,设立固定样地,划定踏查线路,落实专职虫情测报员定期调查。制定和完善虫情调查测报制度及方法;规定虫情调查的项目内容、次数、具体时间和统计上报方法等;每年开展虫情调查5次,调查期为越冬前,越冬后及各代的幼虫3龄期(即每年的3、5、7、9 月上旬和11月中旬),以线路踏查和固定监测点调查相结合,预测下一代发生期和发生量;调查项目包括虫口密度、危害程度、发生范围、天敌寄生率、针叶保存量等主要因子及生态环境变动因子为制定当代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4.3 实施营林技术,改善松林生态条件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得当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害虫不产生抗药性,不污染环境等。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生物防治杀虫速度较慢,在高虫口密度下使用不能达到迅速压低虫口的目的;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对松毛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使用比较麻烦,在水源不便,山高坡陡之地使用不方便。
参考文献
[1]范富梅.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J].中国林业,2008,20.
[2]匡桂兰.马尾松毛虫灾害防治浅析[J].农家之友(理论版),2010,04.
[3]马士奇.马尾松毛虫控制技术研究[J].安徽林业,2005,03.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01-0091-01
1 生物防治松毛虫的特点
1.1 需要适宜的外界条件
1)林分条件 。林龄在3年以上,郁闭成林;林地要相对集中连片,便于作业;口密度要在5头/株以上;虫龄在幼虫期,最好在4龄前;地被较好,林地不要裸露。2)施药时机 。时间最好在低温阴雨时节(一般2~4月份),要避免在高温干燥以及倾盆大雨时作业;作业时间要做到“早出晚归”,即在早上雾气未散开阳光不强时和傍晚太阳下山前有雾气时施放,中午(正午)最好不作业,这样既做到药粉(孢子)能沾附在虫体或松针叶上,又避免太阳紫外线杀伤孢子;喷后下大雨,会导致喷的药物失效,应及时补喷。
1.2 生物防治殺虫速度较慢
使用白僵菌治虫时,如遇虫口密度很大(一般指50头/株),只能减轻松毛虫的为害,不能达到迅速压低虫口的目的。
2 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药剂及施用方法
2.1 白僵菌
白僵菌是真菌杀虫剂应用最多的一个种类,也是一种较理想的绿色环保型生物杀虫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一般在越冬代的11月中、下旬或次年2~4月份放菌,其他世代(或时间)一般不适宜使用白僵菌防治。施菌量每667m/21.5~5.0万亿孢子。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预防性措施亦可采用人工敲粉袋、放带菌活虫等方法。
2.2 苏云金杆菌
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一般防治3~4龄幼虫。施药林分适宜温度为20℃~30℃。采用喷粉、地面常规或低量喷雾、飞机低量喷雾。喷雾可同时加入一定剂量的洗衣粉或其它增效剂。施菌量每667m2/40~80万国际单位。雨季慎用。
2.3 多角体病毒
可用围栏或套笼集虫、集卵增殖病毒、人工饲养增殖病毒、离体细胞增殖病毒或林间高虫口区接毒增殖等方法,收集病死虫,提取多角体病毒,制成油乳剂、病毒液或粉剂。使用时可在病毒液中加入0.06%的硫酸铜或0.1亿孢子/mL的白僵菌作为诱发剂,提高杀虫率。每667m2用药量50~200亿病毒晶体。可采用飞机或地面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或喷粉作业。
3 生物防治松毛虫技术要求
3.1 环境条件
生物防治不同于化学防治,它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白僵菌的防治,就要求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保证白僵菌孢子的萌发和对害虫的侵染。这就要求林地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同时还要注意施药的时间、天气状况等。简单来讲,生物防治时间要注意:林分条件和施药
时机。
3.2 喷粉作业技术
1)平原及平缓的台地作业。这类地区作业比较容易,当确定风向后,就可以确定喷幅和行走路线。如:廉江市国外松工程林株行距大部分为2.67m~2.67m,东方红-18A弥雾喷粉机药箱一次可装7.5kg白僵菌,按4.5kg/hm2用量,则可喷1.66hm2。喷粉机的射程在静风条件下水平可达25m,垂直达15m(指喷粉时),则一个喷幅可达5~8行。至于行走速度根据个人而定,前提是保证每公顷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机上粉门操纵杆控制喷药速度,这样就可以和行走速度相配合,从而保证每公顷用量。风向确定后,行走路线亦可确定,按照喷幅先从林子一方开始按一定方向位于风头喷撒即可。2)平缓丘陵山岭作业。除可采用第一种情况作业方法外,对于面积不大而独立的山岭地块,可采用带状叉形或十字形方法喷药,但要控制好喷幅大小和喷量。3)较陡山地和山头作业。这类地带作业困难程度比较高,要注意方法。一般采用按山岭等高线行走,由于存在一定坡度,斜坡线大于水平线,故喷幅可大些,一般可取10行。作业从山脚开始直到山顶。
以上三种情况只选为典型代表说明,实践上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发挥。
3.3 喷雾作业技术
喷雾(液)作业基本上和喷粉一样,只不过由于喷雾(液)时射程较短,且更易受风向风力和林分条件的影响,所以喷幅比较小且喷法亦不相同。由于机喷雾粒极细,喷洒较高林木时不易观察喷洒情况,一般情况下,树叶只要被喷管气流吹动,就可表示雾点达到了。此外,可利用喷洒过程中的上升气流的作用喷较高的林木。喷雾时一般选取喷幅2行,行走方法和喷粉相同。
4 生物防治马尾松毛虫技术推广应用
4.1 对松毛虫不同发生类型采取不同的生物防治方法
1)常灾区 。对常灾区应加强虫情监测,实施治点保面措施,及时除治虫源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封山育林;通过补植和林种调整,营造混交林;制止不合理的采薪、割脂与砍伐,提高林分郁闭度和生长势;有限制地科学使用化学农药除治虫源地,保护与利用天敌、推广生物防治,逐步提高松林对害虫的抗御能力。对松毛虫重度、中度危害林区,采取喷施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松毛虫病毒制剂、阿维菌素、仿生药剂压低虫口密度。有限度地在小范围内使用触杀性的低毒化学药剂;对轻度危害、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林分采用封山育林、施放白僵菌等生物药剂、招引益鸟等措施或相结合的措施。
4.2 建立虫情测报网络,完善监测制度
按照松毛虫发生规律和发生类型区划分情况,调整和完善虫情测报网点布局,制订监测制度,把常灾区作为监测重点,设立固定样地,划定踏查线路,落实专职虫情测报员定期调查。制定和完善虫情调查测报制度及方法;规定虫情调查的项目内容、次数、具体时间和统计上报方法等;每年开展虫情调查5次,调查期为越冬前,越冬后及各代的幼虫3龄期(即每年的3、5、7、9 月上旬和11月中旬),以线路踏查和固定监测点调查相结合,预测下一代发生期和发生量;调查项目包括虫口密度、危害程度、发生范围、天敌寄生率、针叶保存量等主要因子及生态环境变动因子为制定当代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4.3 实施营林技术,改善松林生态条件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得当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害虫不产生抗药性,不污染环境等。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生物防治杀虫速度较慢,在高虫口密度下使用不能达到迅速压低虫口的目的;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对松毛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使用比较麻烦,在水源不便,山高坡陡之地使用不方便。
参考文献
[1]范富梅.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J].中国林业,2008,20.
[2]匡桂兰.马尾松毛虫灾害防治浅析[J].农家之友(理论版),2010,04.
[3]马士奇.马尾松毛虫控制技术研究[J].安徽林业,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