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财富的第一个决定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m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启团,从农村到城市,从普通员工到企业投资人,从月薪几百到财富自由,他用几十年的经验和专业告诉你如何实现从挣钱到赚钱,再到值钱的跨越。
  初入社会的时候,于物质财富方面而言,我是一个非常穷的人,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效益不太好的单位,当时的月薪只有一百多元,勉强能够解决温饱。在我以往的人生观里,勤劳是通往财富的唯一通道,所以我在工作岗位上非常勤奋,以为这样我就能获取更多的财富。但事与愿违,无论我怎么努力,工资还是一百多元。后来我从一个普通的职员熬成了管理人员,可还是入不敷出,甚至还要靠身在农村的父母接济。
  后来,我实在受不了这种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的生活,离开单位“下海”(从商)去了。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在我的父母看来,从农村生活到城市定居,再获得一个“铁饭碗”,已经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了。即便他们知道我过得拮据,也不希望我放弃这个“铁饭碗”。
  但不管父母和亲朋好友如何反对,我还是坚决地下海了。因为那时候我就知道——不管如何努力,自己是无法突破职业“天花板”的。
  当然,离开单位后,我也经历了一段非常艰苦的时光。这种苦更多是身体上的苦,虽说非常难熬,但内心的那抹希望却在这苦痛的浇灌下变得越来越炙热,与之前那种看不到希望的压抑比起来,我甚至感到一丝甘甜。
  即便到今天,我还是会追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我放弃手中的“铁饭碗”?是能力?还是心态?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不就是换个工作而已,有那么严重吗?有这样看法的朋友,肯定是没有过过穷苦的生活。在那个时代,一个人如果扔掉自己手中的“铁饭碗”,在周遭的亲朋好友的眼中几乎可以与“疯子”等同。
  无论是三十年前还是现在,假若我们站在个人命运的十字路口,仍旧会受到某些旧有模式的影响。
  如今,我的主要工作是培训心理导师,向大众普及心理学知识,让更多的人受益。目前这个导师团已经有七百多人了,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导师,非常受学生们的喜欢。你可能会认为这些导师团导师的收入应该很不错,其实不然,有一些导师真的非常优秀,但就是赚不到什么钱。其中的一位女导师讲课水平非常高,可就是没人请她去讲课。她与我当年一样,时常需要靠借钱度日。
  我问她:“你这么优秀,为什么不主动去推销自己呢?这样兴许可以争取一些讲课的机会。”她回答:“团长,我为什么要去推销自己呢?只要我讲课足够好,就一定能吸引更多人。如果没人找我,只能证明一件事情——我还不够好。有一句话叫‘花香蝶自来’,我为什么要低声下气地去求别人呢?”
  她认为推销自己是一件低声下气的事情,她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自己足够好,就不怕没有用武之地。这位导师没有我当年是否要从体制中出走的纠结,甚至还有比我强的地方——起码她有满腹学识。但她和当年的我一样,都处于无钱可挣的境地。究竟是什么把她给困住了呢?
  假如你的财富之路陷入了死循环
  在我們的思维中,通常会有这样一个逻辑闭环:如果你处在一个困境里,就会作一个决定;有了决定之后,你就会采取行动;行动之后,自然就有了相应的结果;得到的这个结果会反过来强化你的决定。最终,你就会进入这样一个闭环:困境—决定—行动—结果。
  例如:一个人没有钱,这是他的困境,他可能会因此做一个不乱花钱的决定,于是他每天都会很节省,这是行动,最后的结果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他一直在用笨办法挣钱。越挣不来钱,他就越要省钱……越省钱就越挣不来钱,不管怎么努力,他始终都跳不出这个困局。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为了能够解决问题,我们必然会作出决定,然后按照自己的决定行动,而行动带来的结果,又会让我们重复之前的问题。一旦这个循环系统形成了,我们便会自主强化初始的决策动机,进而不断循环。如果我们不能打破这个循环,将会在重复的失败中浪费一生。
  二十多年前在单位上班的时候,我便遇到了这样的困境——月薪只有一百多元。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埋头工作便带来了一个结果——外面的世界被我主动屏蔽了。这时我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死结。
  当时我的想法是只要在工作岗位上足够努力,就能有所突破;如果没突破,那一定是我还不够努力。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企业的整体发展不是由我个人的努力决定的,所以我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这个“天花板”。
  那位女导师确实有很强的授课水平,可是她也遇到了没有授课机会的困境。面对困境,她应对的方法是等待,等待别人主动来找她。她根本不会去主动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结果自然就是无人问津。然后这个结果又强化了她的决定,她觉得自己要继续等待,其实,她跟当年的我一样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那位导师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样的想法——“推销自己是一件低声下气的事情”“酒香不怕巷子深”,此时她便陷入了一座封闭的“围城”之中。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当我们有了锻炼的机会,才会有更快的进步;如果没有锻炼机会,水平就得不到提升;水平得不到提升,就更没有人找我们,“酒香不怕巷子深”确实有其道理,但这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酒要足够香,香到所有人都闻得到。如果你的酒没有那么香,或者别人都在积极地推销自己的酒,那么你要先走出去才会有机会,有了机会,你的水平才会不断提升,只有这样你才能吸引来更多的“蝴蝶”。
  上面我所讲的内容,可以用心理学中的“第一序改变”来解释——当我们陷入某个无形的框架之中,就算再努力,如果这个框架不被打破,不管你再怎么努力,都是没有结果的。原因很简单,你被困在一个困局里面了,困局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个框架并不是外在的环境,也不关乎你的能力,它跟你的想法息息相关。
  比如前面“省钱”的那个例子,有人认为钱是省出来的,可是钱真的是省出来的吗?我们有没有见过一个人是通过省钱变成富人的?事实上,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来的,要赚更多钱,则需要让自己值钱。
  从困局到生机,一念之间
  不光是挣钱,我们人生所有的困局,都源自大脑中的某个想法,当这个想法转变之后,我们的人生就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世界无限,除非你画地为牢,自我设限。而很多的改变,往往就在于“动心起念”之间。
  当你看清困局背后的框架,知道了问题的根源时,你就能从第一序改变走向第二序改变——你不再在困局里挣扎,而是跳出当下的困局,寻求改变。只要你能够从第一序改变进入第二序改变,你的整个人生就会发生改变。
  关于省钱这件事,当你能清醒地认识到“钱并不是省出来的”,你便不会再坚持那个让自己陷入困局的观念。换一个假设,如果你愿意把关于金钱的观念改成“钱是用能力挣来的”,那么你的决定就会变成“提升能力”,而行动就会是“学习和成长”,结果自然就是“变得更有能力”,然后“用更强的能力去赚取金钱”,这样的结果会强化“钱是用能力挣来的”这一心理基础。如此,死循环就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二十多年前我工作的那个单位,在我离开后没几年就倒闭了。如果我只是埋头工作不抬头看远方的路,等单位倒闭了再出来找工作,只怕会更加艰难。我离开了那家单位,拥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天空。同样,那位女导师如果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主动营销自己,这便开启了第二序改变。如果她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只怕她会一直等下去。
  如果你用心理解这个循环,我相信,你一定会发现一些一直被你忽略的东西。当你能找出那个困住你的观念时,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如果你能看见,就可以重新选择,就会跳出这个困局,从第一序改变走向第二序改变。
  跳出自我设置的牢笼,你才能发现更大的世界。
  (摘自北方文艺出版社《会赚钱的人想的不一样》   作者:黄启团)
其他文献
数据是信息经济时代的石油,埋藏在全世界所有连通了互联网的网民身上。那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将这些数据拿去使用,并因此获得了很多超额利润,它们就是这个时代的“数据炼油公司”。  比如,互联网公司重新定义了广告业,取得了传统广告商无法想象的效率和利润。广告主打广告时,最关注的问题是,我投放一次广告能转化为多少收入?传统的广告业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不定向地广泛撒网,看到这个广告的人中可能只有1%是对该产品感
期刊
康巴,每一片草原都犹如一只大鼓,四周平坦如砥,腹部微微隆起,那中央的里面,仿佛涌动着鼓点的节奏,也仿佛有一颗巨大的心脏在咚咚跳动。而草原四周,被说唱人形容为栅栏的参差雪山,像猛兽列队奔驰在天边。  躺在一片草原中央,周围流云飘拂,心跳与大地的起伏契合了,因此,由于共同节律而产生出某种让人自感伟大的幻觉。站起身来,准备继续深入时,刚才还自感伟岸的人立时就四顾茫然。往前是宽广的草原,往后是来路,往左是
期刊
岛屿在汪洋中自成天地,各自风情万种,却又不约而同地诉说着自由与孤独、遥远与守望。人与人的缘分,就像岛屿间隔着广阔的海域却依旧存在的近乎奇迹的关联。或许所有的大陆在很久很久之前是同一块土地,漂流在同一片海中,这世界就是一个岛。我们,其实都是可以互相抵达的。  大自然用它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有关存在的意义,是壮阔的荒凉,而岛屿,是最圆满的孤独。  传说爱尔兰巨人芬恩·麦克·库尔曾因为气愤朝苏格兰投掷土块
期刊
所谓“慕课”(英文缩写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
期刊
所谓学习,只有笨功夫。尽管令人沮丧,但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我们周围所见的绝大多数小孩和晚辈,包括我们自己的孩子和同族的后辈,都是凡人、俗人、庸才。至于真的天才该如何做?天才怎么做都可以,不用我们凡人操心。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希望能够快乐学习,成名趁早。但是,我不得不说,学习只有先苦后甜,成名千万要晚,成大事无捷径,快乐学习是扯淡。  先分析结果,成名趁早,害人匪浅。为什么?  成名无须趁
期刊
梅贻琦(1889—1962),祖籍江苏武进。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梅先生名贻琦,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他父亲虽考取了功名,但始终不得志,家境清苦,失意之下,常吸鸦片烟。  梅先生1909年考取清华第一批官费留美。10月到美国,次年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5年后回国。出国前,家里给
期刊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宋朝第四位皇帝。开创“仁宗盛治”,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42年)的皇帝。  世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当今社会最博人眼球的、最容易上热搜的,无非就是“各生欢喜,一别两宽”。古代其实也是这样,当时宋仁宗的爱情,就曾经轰动了整个朝野。  宋仁宗初跟一位姓张的女子感情升温很快,张氏也很贤良,宋仁宗有意让其成为自己的正宫娘娘。但是,宋仁宗的养母,当时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批评宋仁宗
期刊
李若彤,1966年8月生于中国香港,著名演员。1990年踏足演艺圈,拥有《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经久不衰的电视剧代表作;在《一个字头的诞生》《两个只能活一個》《大内密探零零发》等经典影片中,也展露过灵动多变的表演实力。数十年如一日的专业、敬业态度,在业界内外赢得一致的好口碑。  遇见他之前,我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平日里工作不断,刚在片场结束拍摄,我就要跟随剧组去做宣传,同时还有杂志等待拍摄。  
期刊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弗朗索瓦丝·吉洛特是毕加索最广为人知的伴侣,她本人一生也都从事艺术工作。吉洛特的作品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品。绘画之外,她也是个多产的作家。  有人说巴勃罗·毕加索统治了整个20世纪的艺术,或
期刊
如果有史以来伟大的作家不得不面对当今的出版业,需要应付出版行情、市场需求、营销、自我审查,那将会发生什么?如果真的这样,许多作家的杰作可能就不会诞生了,这其中就包括莎士比亚、梅尔维尔、斯坦贝克、但丁等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大文豪。现在这些出版社的编辑会给他们写什么样的退稿信,或是看似很有道理的修改意见?作者将古代文豪、古典名著放到当今的出版和阅读语境下进行对比和反思,产生了有趣的化学反应。  米盖尔·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