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北京市档案馆编辑了《档案中的北京文化》史料专辑,作为《北京档案史料》2012年第2辑出版。本书共收录史料19组,其中新公布史料6组,主要内容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天桥剧场扩建史料 / 梅 佳 刘 静 选编
内容提要:天桥剧场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家大型剧院。 1954年,为迎接十月革命节,苏联莫斯科艺术剧院来我国演出,北京市政府对天桥剧场进行了扩建。1955年,北京市文化局又对天桥剧场进行了部分改建工程。1956年8月,天桥剧场移交给中央实验歌剧院管理使用。本组史料包括此次扩建及移交有关的会议记录、工作报告、总结等文件。
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的文化馆 / 鹿 璐 选编
内容提要:北京的文化馆是北京市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北京的文化馆经历了接收改造、增加数量,整顿巩固、提高质量,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和文化馆大发展四个时期。文化馆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各个领域,通过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中心工作,并取得巨大的成就。本件史料是对50年代北京市文化馆的一个综合介绍。
1961-1962年首都话剧工作座谈会史料 / 孙 刚选编
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在1961年12月7日到1962年6月1日召开了首都话剧工作座谈会,期间先后举行了全体会议和小会多次,就首都话剧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讨论。本组史料选编会议有关文件三则,分别是《北京地区文化系统话剧事业七年总体规划意见(草稿)》《首都话剧工作座谈会纪要》和《关于话剧院(团)艺术生产问题的几点意见(草案)》。
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琉璃厂文化街调整恢复史料 / 梅 佳 田尚秀 选编
内容提要: 1961年,为了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服务国家建设,中共北京市委决定对琉璃厂文化街进行调整、恢复和充实,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调整恢复方案,成立了恢复琉璃厂文化街办公室,组成了专门小组负责具体工作。本组史料即反映了此次琉璃厂文化街调整恢复的有关情况,内容包括北京市委文化部关于调整恢复琉璃厂文化街的会议纪要、琉璃厂文化街调整恢复方案和补充方案、恢复琉璃厂文化街办公室工作安排、工作简报等。
1962年北京市农村文化工作史料 / 王永芬 方立霏 选编
内容提要: 1962年11月29日,北京市文化局召开了农村文化工作会议,会上讨论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草案)”,提出了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根据农村生产的特点和文化工作的特点对当时的农村文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时任北京市文化局局长赵鼎新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会后,经过讨论的《北京市文化局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有关单位。本组史料反映了上述历史情况。
20世纪80年代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改建与管理史料 / 梅 佳 选编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琉璃厂街的街道和店铺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工程,整体改建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改建工程于1980年开工,第一批有18个店铺在1984年“十一”前夕开业。改建后的琉璃厂文化街,以琉璃厂街与南新华街交叉路口为中心,向东西各延伸250米,东至延寿寺街,西至南北柳巷,建成59幢仿古建筑,拆建和修复54家老店铺,建筑面积共3.4万平方米。1984年9月琉璃厂文化街管理委员会召开成立会议,白介夫同志任管委会主任委员。1984年12月,文化街管委会召开第二次会议,进一步确定了管委会的性质、任务及工作方针,决定将琉璃厂文化街改建工程由文化部移交管委会。本组史料包括开业准备工作座谈会纪要、琉璃厂文化街管理条例等。
其余13组史料是:解放初期北京市改造连环画工作史料选 、建国初期北京市文化馆站的整顿与加强史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市戏曲改革工作史料、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及“一五”末至“三五”计划期间文化事业远景规划、《前线》杂志创刊的有关文件及发刊词 、1958-1959年北京市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史料选、北京市文化艺术工作迎接国庆十周年史料选、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整顿和改造民间职业剧团史料、1959年北京市艺术教育与艺术院校情况史料、1964年北京市文艺工作史料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文化艺术工作史料选、北京市1978-1985年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初步规划史料、1983年北京市郊区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史料。
本书全部史料均选编自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的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天桥剧场扩建史料 / 梅 佳 刘 静 选编
内容提要:天桥剧场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家大型剧院。 1954年,为迎接十月革命节,苏联莫斯科艺术剧院来我国演出,北京市政府对天桥剧场进行了扩建。1955年,北京市文化局又对天桥剧场进行了部分改建工程。1956年8月,天桥剧场移交给中央实验歌剧院管理使用。本组史料包括此次扩建及移交有关的会议记录、工作报告、总结等文件。
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的文化馆 / 鹿 璐 选编
内容提要:北京的文化馆是北京市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北京的文化馆经历了接收改造、增加数量,整顿巩固、提高质量,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和文化馆大发展四个时期。文化馆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各个领域,通过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中心工作,并取得巨大的成就。本件史料是对50年代北京市文化馆的一个综合介绍。
1961-1962年首都话剧工作座谈会史料 / 孙 刚选编
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在1961年12月7日到1962年6月1日召开了首都话剧工作座谈会,期间先后举行了全体会议和小会多次,就首都话剧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讨论。本组史料选编会议有关文件三则,分别是《北京地区文化系统话剧事业七年总体规划意见(草稿)》《首都话剧工作座谈会纪要》和《关于话剧院(团)艺术生产问题的几点意见(草案)》。
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琉璃厂文化街调整恢复史料 / 梅 佳 田尚秀 选编
内容提要: 1961年,为了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服务国家建设,中共北京市委决定对琉璃厂文化街进行调整、恢复和充实,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调整恢复方案,成立了恢复琉璃厂文化街办公室,组成了专门小组负责具体工作。本组史料即反映了此次琉璃厂文化街调整恢复的有关情况,内容包括北京市委文化部关于调整恢复琉璃厂文化街的会议纪要、琉璃厂文化街调整恢复方案和补充方案、恢复琉璃厂文化街办公室工作安排、工作简报等。
1962年北京市农村文化工作史料 / 王永芬 方立霏 选编
内容提要: 1962年11月29日,北京市文化局召开了农村文化工作会议,会上讨论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草案)”,提出了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根据农村生产的特点和文化工作的特点对当时的农村文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时任北京市文化局局长赵鼎新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会后,经过讨论的《北京市文化局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有关单位。本组史料反映了上述历史情况。
20世纪80年代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改建与管理史料 / 梅 佳 选编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琉璃厂街的街道和店铺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工程,整体改建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改建工程于1980年开工,第一批有18个店铺在1984年“十一”前夕开业。改建后的琉璃厂文化街,以琉璃厂街与南新华街交叉路口为中心,向东西各延伸250米,东至延寿寺街,西至南北柳巷,建成59幢仿古建筑,拆建和修复54家老店铺,建筑面积共3.4万平方米。1984年9月琉璃厂文化街管理委员会召开成立会议,白介夫同志任管委会主任委员。1984年12月,文化街管委会召开第二次会议,进一步确定了管委会的性质、任务及工作方针,决定将琉璃厂文化街改建工程由文化部移交管委会。本组史料包括开业准备工作座谈会纪要、琉璃厂文化街管理条例等。
其余13组史料是:解放初期北京市改造连环画工作史料选 、建国初期北京市文化馆站的整顿与加强史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市戏曲改革工作史料、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及“一五”末至“三五”计划期间文化事业远景规划、《前线》杂志创刊的有关文件及发刊词 、1958-1959年北京市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史料选、北京市文化艺术工作迎接国庆十周年史料选、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整顿和改造民间职业剧团史料、1959年北京市艺术教育与艺术院校情况史料、1964年北京市文艺工作史料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文化艺术工作史料选、北京市1978-1985年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初步规划史料、1983年北京市郊区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史料。
本书全部史料均选编自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的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