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73-01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基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相对不足引起机体以糖代谢为主的代谢紊乱。而心理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心理有害刺激时所处的一种状态,此状态的基础是体内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心理应激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本文就糖尿病与心理应激之间的相关性做一阐述。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快速地增长,据WHO估计2002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为1.7亿,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3.66亿 [1],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000万人,且每年还以120万人的数目递增。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使之处于高度的心理应激状态,出现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绪的机率也越来越高。对人和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心理应激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素、催乳素、β-内啡肽、β-促脂素、血管紧张素、胰高糖素、加压素、神经肽Y的血浆浓度均见增高,这些应激激素共同调节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一方面提高机体在应激情况下,通过改变内环境来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使血糖升高,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久而久之,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或衰竭。流行病学和回顾性研究均发现,糖尿病的发生与心理应激有一定关系。心理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出现短暂性血糖增高反应。有报道在地震、重大火灾后,糖尿病的发生率较灾前明显增加。荷兰Mooy等对人群中潜在2型糖尿病者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后发现:5年内经历丧偶、移居等重大生活事件与潜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2].实验表明,在心理应激状态下,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在心理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肝糖原分解增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2)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糖皮质激素,升高血糖。(3)在心理应激时,机体产生一些拮抗胰岛素的物质,包括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等,使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下降,致胰岛素的敏感指数降低,出现胰岛素抵抗。但并不是所有经历心理应激的人群都会产生糖尿病,只有强烈刺激反复持久的作用于人体,同时机体由于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具有易感性,两者共同作用才可能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心理应激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3]。
参考文献
[1] Wild S, Roglic G, Green A,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 [J]. Diabetes Care, 2004, 27 (5) : 1047 - 1053.
[2] Mooy JN,de-Vries H,Grootenhuis PA,et al.Major stressful life events in relation to prevalence of undetected type 2 diabetes:the hoom study.Diabetes Care,2000,23:197
[3] 向红丁.防治糖尿病任重道远[J].糖尿病新世界,2002,1:202.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基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相对不足引起机体以糖代谢为主的代谢紊乱。而心理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心理有害刺激时所处的一种状态,此状态的基础是体内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心理应激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本文就糖尿病与心理应激之间的相关性做一阐述。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快速地增长,据WHO估计2002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为1.7亿,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3.66亿 [1],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000万人,且每年还以120万人的数目递增。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使之处于高度的心理应激状态,出现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绪的机率也越来越高。对人和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心理应激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素、催乳素、β-内啡肽、β-促脂素、血管紧张素、胰高糖素、加压素、神经肽Y的血浆浓度均见增高,这些应激激素共同调节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一方面提高机体在应激情况下,通过改变内环境来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使血糖升高,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久而久之,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或衰竭。流行病学和回顾性研究均发现,糖尿病的发生与心理应激有一定关系。心理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出现短暂性血糖增高反应。有报道在地震、重大火灾后,糖尿病的发生率较灾前明显增加。荷兰Mooy等对人群中潜在2型糖尿病者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后发现:5年内经历丧偶、移居等重大生活事件与潜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2].实验表明,在心理应激状态下,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在心理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肝糖原分解增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2)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糖皮质激素,升高血糖。(3)在心理应激时,机体产生一些拮抗胰岛素的物质,包括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等,使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下降,致胰岛素的敏感指数降低,出现胰岛素抵抗。但并不是所有经历心理应激的人群都会产生糖尿病,只有强烈刺激反复持久的作用于人体,同时机体由于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具有易感性,两者共同作用才可能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心理应激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3]。
参考文献
[1] Wild S, Roglic G, Green A,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 [J]. Diabetes Care, 2004, 27 (5) : 1047 - 1053.
[2] Mooy JN,de-Vries H,Grootenhuis PA,et al.Major stressful life events in relation to prevalence of undetected type 2 diabetes:the hoom study.Diabetes Care,2000,23:197
[3] 向红丁.防治糖尿病任重道远[J].糖尿病新世界,20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