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茶语提梁”的提梁之美和丰富内涵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fe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坡先生对于紫砂壶的推广和宣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出土最早的紫砂壶是一把提梁壶,即明代南京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吴经提梁壶”,由此可以看出,紫砂提梁壶在煮茶到泡茶的过程之中也进行着不断的演变,从提梁转变到端把来适应茶文化的发展,才有了今天我们还能够欣赏到的包罗万象的紫砂艺术。从整体上来看紫砂作品“茶语提梁壶”,制壶艺人从江南宜兴的绵绵茶园出发,灵感穿越历史上著名的提梁类紫砂壶器型,最终把紫砂方器的刚正不阿和提梁的刚柔相济呈现出来,其中所展现出来的传统紫砂技艺水准和对于紫砂艺术的审美理解都是无可挑剔的
其他文献
在我国众多的陶艺品中,宜兴紫砂壶艺术品可以称得上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一把把造型各异的紫砂壶蕴含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及艺术气质,紫砂艺术与其它文化艺术形式相结合,比如
星期五的班队活动课上,我们举行了一次有趣的活动—— 贴鼻子,同学们玩得可痛快了。 一上课,我们就看到黑板上多了两张“脸”,接着主持人 就宣布了游戏规则——把吸铁石贴在
在我的生命里欧阳修对我太重要了。我借着他的眼睛看到 轻舟短棹下杭州池畔的莲荷,看到滁州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水墨 色,又看到他梦中身着古人衣冠的贤士弹奏《南风》。舜歌南
从大文豪梅尧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吟诵到篆刻家陈曼生的文人壶系列“曼生十八式”,从坡公的“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到亲自参与设计改良紫砂壶器型,如今“东
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运用着中国古典舞表现出来,中国古典舞形态,乐曲,都保留着古代音乐和戏曲的风格。
从紫砂壶的诞生来看,最早的“供春壶”就是仿生于银杏树树瘿的形态,也是紫砂花器的鼻祖,所以紫砂技艺的传承在千百年间一直延续至今,得益于江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资基
“集雅壶”的设计与创作,体现了作者对紫砂器型形体流畅追求的极致,紫砂壶讲究的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器型线条的流畅感,作者把古汉字刻绘与现代茶壶相融合,博览古今、融汇贯
杜十娘和莘瑶琴是冯梦龙“三言”中两个比较典型的妓女形象,她们都相貌姣好且财富惊人,但两人结局却大相径庭。 因为两个故事极其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拿来比较。但人们往往从
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对于紫砂艺术的开拓者和宣传者非常的敬佩,在今天,“东坡提梁壶”依然广受壶友们喜欢,也是紫砂作品中非常经典的传承作品之一。紫砂艺人们在仿生的基础之上
正是以紫砂实用性为基础,紫砂文化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同时紫砂造型艺术的形态演变也越来越多,手法也越来越丰富,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佳作,在喝茶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