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析思维可视化”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析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tqyw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所谓“分析思维”是指为了求索问题的解答,对题中的未知量、已知数据及条件作严谨的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活动。“分析思维可视化”是指让原来隐晦的思维分析过程外显化,让学生在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有迹可循。本文旨在通过巧设辅助题目,引发认知冲突;拟定解题方案,提炼思考路径;应用变式练习,巩固分析思路等途径,努力使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隐晦的分析思维外显化、可视化,帮助学生形成分析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巧设辅助题目,引发认知冲突,突破学生解题思维定势
  1.理解题意是分析问题的起点
  分析问题必须建立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题意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对语言陈述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复述题目的相关陈述检查学生是否达到该层次。第二层次:能指出题目的主要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达到该层次的理解:未知量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第三层次:能多元表征、关联题目的主要部分。如画一幅与该题目有关的图,并标明未知量和已知数据。
  在《归一问题》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在出示题目后问:“谁来读题?”在学生读完题目后,再问:“读完题后,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相关的信息呢?”待学生说出“妈妈买了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碗,需要多少钱?”等信息后,教师再追问:“你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哪些信息显得特别重要?”学生说出了“3个、18元、8个……”。在学生初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后问:“你能用画图的方式把你对这道题的理解表示出来吗?”学生画图呈现题目的已知数据和未知量。
  2.认知冲突是思维定势得以突破的着力点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人类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平衡”的概念,认为人类知识发展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当新的知识进入人脑时,就会使个体中原来平衡的状态变得不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心理机制,逐步达到或维持平衡,进而获得新知识。学生在一、二年级所积累到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是:从问题入手,借助数量关系从两个已知数量中便能求出题目所要求解的问题了。学生慢慢地形成了从条件入手分析求解问题的思维定势,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而这种平衡状态与新课标解决问题目标中的“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子目标相违背的,严重抑制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为了冲破这种思维定势,需引入打破平衡状态的因子,引发认知冲突。
  为了认知冲突的形成,教师在学生对题意充分解理的基础上问:那接下来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怎样列式去解答问题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出:从条件入手,先算出1个碗要多少钱,列式18÷3=6(元),再求8个碗共多少钱,列式:6×8=48(元)。通过现场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的一种想法。教师点出了学生通常喜欢先从两个已知数量入手去求出所能解答的问题的思维定势,紧接着将原题“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改为“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买5个杯子用了20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杯子,需要多少钱?”问:面对此题目,你还是先列式18÷3=6(元),求出一个碗多少钱吗?学生理解题意后发现,此时不能先求一个碗的价钱。追问:在这为什么不先求一个碗的价钱了?因为一个碗的价钱并非求解原题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换言之,“买3个碗用了18元”与问题不匹配,是个多余的条件。追问:此时从哪里开始想会更快地找到有用的信息呢?学生顿时能说出从问题入手,体会到了从问题入手的优越性所在。
  二、拟定解题方案,提炼思考路径,突显“分析法”解题思路可视化
  在三层次引导对题意的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分析解题思路,拟定解题方案。在解题方案拟定的过程中明析解题思路。回顾是“分析法”解题思路可视化及提炼思考路径的主阵地。回顾完整的解答,重新斟酌、审查结果及导致结果的途径,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回顾环节是“分析法”解题思路可视化不可错过的提炼时机。
  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好的解题思路,教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题意后,通过问题:那接下来应该从哪里入手呢?该怎样想才能解答题目呢?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分析解题思路,拟定了解题方案:根据条件“买3个碗用了18元”,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再求8个碗的价钱。
  在帮助学生拟定解题方案时,教师在精准预判学情的基础上,坚持“学生先行”原则,给予学生分析解题思路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也正按教师的预设拟定了“综合法”解题方案。教者通过变换原题,引发认知冲突,成功引发学生的另一个解题思路:“分析法”解题方案。在两种不同解题方案拟定的过程中,分析思路得以逐渐清晰化。而“分析法”的“问题——条件——未知条件——新的问题”循环往复的分析思路更是揭示了分析解题思路优越性的本质所在。回顾环节,教师带领学生重历“分析法”解决思路,在回顾分析思路的各个步骤过程中,通过同步板书的方式,使得“分析法”的分析思路露出真面目,实现了分析思路可视化。如下图:
  三、应用变式练习,巩固分析思路,内化分析思维的可视性
  这里的变式练习是指与例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可采取相同的“分析法”解题思路解决问题的练习题目。知识技能的获得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习得更是需要理解,而迁移可以有效达成理解。迁移就是能够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学的东西。因此,变式练习是实现迁移、检验是否理解的有效载体。
  例如: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教者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思考导航图来分析本题的解题思路吗?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汇报:从问题入手,本题目需要解决的问題是“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条件是“一个碗的价钱”和“买碗的总价”;这两个条件中已知的条件是“买碗的总价”,未知的条件是“一个碗的价钱”;一个碗的价钱未知,那它就变成了一个新的问题。要先解决了这个新问题,我们才可以去解决原题的问题。此时,又回到了刚才分析过程的起点。现在要解决的新问题是“一个碗多少钱”;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条件是“买碗的总价”和“共买几个碗”; 这两个条件中都是已知的:“买3个碗”和“用了18元”,这样便能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进而解决“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的问题了。
  像这样,从“买8个碗需要多少钱”到“30元可以买多少个碗”,只将未知量和已知数据中的一个进行互换,便形成了变式练习。放手让学生自主基于可视化的分析法解题思路进行思路分析,并依照“要求问题——所需条件——未知条件——新的问题”的分析方法表达分析过程,学生不仅能有效巩固分析路径、掌握分析技能,还能体会到这种分析路径具有一般性和优越性,强化了思维的可视性。
  综上所述,对于“分析思维”可视化的思考与研究,我们坚持“思考——实践——再思考”的研究思路,力求在不同教学内容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探寻出一套能让“分析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责任编辑    韦英哲
其他文献
经教育部批准,2020年下学期,我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高中数学教师应以此为契机, 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推动高中数学育人方式变革,实现高中数学学科培养目标。新教材习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深刻性,蕴含丰富的知识和内涵,给师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教师要重视新教材课程理念的变化,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所以单纯的就题论题是不够的,要引领学生回归教材、尊重教材主体地位、深挖课
期刊
儿童绘本,即图画书,是近年来深受儿童喜欢的图文结合的叙事文体。它的特点是通过图画阐述书上的故事内容。图文并茂,以图为叙事主体的绘本,可以降低小学低年段识字量有限的学生的阅读难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适合他们学习。好的儿童绘本,能再现孩童的生活和情感,刻画孩子纯真质朴的心灵,对孩子的心灵和成长、对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阅读能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图像是重要的阅读工具,绘本的图像贴近儿童的世界、为孩子
期刊
如果说物理实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决物理问题的平台,那么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创新能力,促进物理的有效教学。  一、教师更新观念  当前,部分教师存在“重讲解、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做法,没有充分认识到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独特的功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影响了小实验教学的实施。教师只有
期刊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種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提及阅读,映入脑海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学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数学绘本让学生爱不释手。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应用,更加能够通过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阅读的兴趣。笔者将通过课例,尝试说明数学绘本具有哪些特点能够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一、数学绘本具备连贯
期刊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遵循“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辅助教学”这一精神,在语文课堂中,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还能渲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
期刊
如果说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是指向性目标的话,那么音乐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感知、发现、表现和创造审美的过程。  从宏观上来讲,音乐课堂教学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方面,它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让学生得到音乐审美感知的物质存在和条件。  感受与欣赏,包括音乐表现元素、音乐情感体验、音乐体裁形式、音乐风格与派别等,是音乐教育的重要领域,学生开展音乐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与途徑,培养学生音乐审美
期刊
人都有好奇心,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笔者常常细心观察和思考:在生活中哪些知识与数学教材密切关联?哪些活生生的例子是可以利用?因而笔者的每节新课都会有一些特别设计,这些好点子不但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好奇性,还能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  一、设置悬念,引起好奇心  学贵有疑,笔者在导入时大胆地提出疑问,让学生从问题开始,产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欲望。在导入时先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和好奇心快速地
期刊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吸收以及对语言技能的掌握,但这只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维度,要想构建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多维度课堂教学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从不同方面去完善课堂教学。  一、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首先,组织小学语文教师在学校内进行交流沟通,可以互相分享一些教学中的经验,并且通过讨论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沟通可以促进学校语文教
期刊
教育惩戒是指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者用特定方式予以纠正,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行为。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的框架内,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把握教育惩戒的度,让其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用得科学、有温度、有尺度,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裨益深远。  一、家校形成共识,相
期刊
翻轉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课上与课下的教学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科知识对学生传授和内化的顺序。在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被放大,对于学习的效果学生要担负更多的责任。在上课之前,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的形式,理解视频中的内容,掌握学习要点,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利用大段的时间进行讲解,而是负责检查学生关于本课任务的学习目标,学生则自主的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学习,积极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