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规则主义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lyd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小钉是知名影评人、作家和导演,以倡导无规则主义电影而闻名。《胡小钉文集》收入了胡小钉在话剧、小说、文艺理论、影视评论、影视创作、纪实文学等领域的精选作品。
  
  1
  
  我们认为,人类艺术创作与审美观念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来看,是一种从无规则到有规则再到无规则的过程。
  如果说:“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如板桥画竹)是“规则主义”的标本;那么,“斧在石后”、“随物赋形”(如霍去病汉墓石雕)就是“无规则主义”的原形。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无规则主义是人类艺术创作与审美观念发展的原始起点,又是它的最后归宿。
  
  2
  
  1997年,世界上有一盘棋赛成了人类智力发展史上的分水岭:一台名为“深蓝” 的电脑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望着显示器上卡斯帕洛夫双手抱头的痛苦表情,许多人都因为“人类的失败”而震惊、沉思或者忧郁。
  我们相信,类似的情境永远不可能在艺术领域发生。因为艺术创作的本质并不是棋局较量中的逻辑思维,而是人类自身的心灵内省和情感体验。
  世界上最复杂、最生动、最无序的,应该是人的心灵。这也是无规则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如果说,机器、电脑以及许多我们正在使用和发明的数码技术产品和许多我们将要发明和使用的高精尖科技产品,其最大优势和本质特征是数据、逻辑、复制和规则;那么,人的心灵、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最大优势和本质特征就是灵动、创新、随意和无规则。这也就是我们坚信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地步,都无法取代艺术家的独创性的依据。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人类社会与人类行为中的科技含量日益加重的当今时代,无规则主义正是人类在艺术与审美领域维护自身尊严的最后堡垒。
  
  3
  
  当然,人的心灵、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并不是处在真空中,而是处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关系中。
  因此,以探索和表现人类心灵为己任的无规则主义者,必然会深切关注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并深入解剖这种现存关系中阻碍人性发展的种种乖谬现象。
  借用现成的理论术语,如果说,无规则主义是一种现实主义,那么,它是逼近人类心灵的现实主义。如果说,无规则主义是一种表现主义,那么,它是逼近社会现实的表现主义。
  这并不等于无规则主义者就轻视历史题材;或者认为历史题材可以成为某些创作者歪曲历史,进而欺世盗名的载体——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一样。
  与之相反,我们可以坚定地宣称:在中国步入全球化和向市场化转型的历史新阶段中,无规则主义将在艺术与审美领域里秉持人类良知和艺术本性的最后防线。
  
  4
  
  中国电影理论界有学者清醒地认为,当今中国的电影界存在着三种与当今中国文化相对应的形态:1.与“主导文化”相对应的“强调意识形态功能”的“主旋律电影”;2.与“大众文化”相对应的“娱乐片和商业片”;3.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或“知识分子文化”相对应的“艺术电影”。在这位学者看来,艺术电影在当今中国正处于“分流和尴尬”的境地。
  艺术电影在此的缺席恰恰是无规则主义电影崛起的起点。
  我们认为,无论人们对于电影特性的理解有多么不同,但有一点应该是所有电影人的共识:电影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产品,而不是个别人的玩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那些由中国电影人制作、而无法同中国观众见面的“艺术影片”深表遗憾。至于某些所谓“艺术影片”的创作初衷就是只供个别人欣赏,或只求迎合某些国际电影节的游戏规则而获取美名,那就更是一种于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无助的行为。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宣称:无规则主义电影可以成为中国艺术电影在新的历史阶段真正崛起的新起点。
  (本文摘自《胡小钉文集》中《无规则主义论纲》一文)
  
   《胡小钉文集》(两卷本) 胡小钉著 作家出版社 2004.2 定价:158.00元
其他文献
钢筘是纺织机械的重要配件,广泛应用于丝、棉、毛、麻、化纤……等纺织行业中.随织物品种规格不同,对钢筘长度、密度,均有不同要求.密度与齿数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某些品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