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781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忆起在北方生活的日子。我人生四分之一的时光是在黄河以北的一座小城度过。小城虽小,但四季分明。最难忘的当然是瓜果飘香的春夏之交了。满城槐香飘溢的季节到来了,古城的街头巷陌,到处是沉甸甸缀着洁白如玉的槐花。千条万条银装素裹的淡雅,小城一如披着婚纱的圣洁的新娘,袅娜娉婷地绽放如花似玉的年华。每到下午放学,约几个同伴,挎着篮子,带着长长的竹竿,找到一片茂盛的槐林,尽情地采摘天然的槐米,津津有味地吃个够。回家时,再带上满满一筐云朵般洁白的槐花,在夕阳晚坠的霞光里,循着母亲呼唤的乳名在小巷里散去。于是,每家晚餐的餐桌上总有糯糯甜甜的槐米做成的食物:槐花馒头、槐花蒸糕、槐花粥……记忆中的春季,便是一幅恬淡清新的水墨润染画,抽技的嫩香在莹白中散发素衣女子的超凡出尘。何况,错落有致的院落里都是“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繁花似锦呢。小城包容大爱,兼具灵秀,不很奇特吗?
  “一雁声,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秋翩然而至,远嶂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正故园早秋,天气初肃。小院里枝繁叶茂的枣树率先捧出生命的果子,圆嘟嘟红通通的,像她羞涩的酒窝,挂在腮前。紫盈盈的葡萄比赛似的,串串从头顶绕到你跟前,热情地提醒你品尝。草莓半遮掩着疙疙瘩瘩红润的脸庞,像青春期的孩子为一脸痘痘羞怯不已呢!一时间,小院深浅相间,叶绿果红,煞是热闹。“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真个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小城在层林尽染、晚烟萦树之中,尽显成熟的魅力。
  家乡的日子似乎总也过不完,直到自己考上了一所外地的大学,我才感到家乡对于我来说是融到骨子里的,离开家乡的一刹那,似乎是骨肉分离式的,感到深深的刺痛。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当父亲把火车票交到我手里时,我才知道火车票的样子,小小的红色票据上,写着哪次列车,起点到终点的两座城市,几车厢几座,几点几分开车。不觉攥在手里,反复把玩,同时想象着车厢里的样子,连续几个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对于大学生活的久盼、向往与喜悦让我疏忽了父母复杂的难舍与忧伤。多年以后,很多细节也都忘了,但是,上火车时的场面却定格在记忆之中,记得在我从父亲手里接过行李上火车时,我拽了几下,父亲都没放手,他紧紧地抓住行李,眼睛里有着从没有过的惶恐,脸上的肌肉都抽搐着。我又拽了几下,最后不得不叫声“爸爸”,他才醒悟过来,忙松了手。我赶快接过去,不敢再看他的眼睛,低着头说:“我走了,爸爸,你们多保重。”然后,扭转身,头也不回地走了。在火车拐弯的一刹那,我看到父亲伫立凝望的影子,消融在一片灰色的小城背景中,成为一幅永恒的壁画。父亲终于放手了,我终于逃脱了。泪水滂沱中,我挥别了父母,挥别了故乡。那份沉重把年轻的心包裹住,久久不能释怀。
  也许,因为年轻,很快,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我遗忘了分别时的悲伤。每天穿行在车水马龙的都市,慢慢地,我感到这座城市似乎在向我微笑,于是,我也尝试着对这座城市微笑。毕业后,我没有回到家乡,而是留在了自己已经熟悉的这座城市,很快就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就职于一所学校。当时光荏苒、青春不再时,我突然感觉身在异乡的孤独了。在他乡奔波寂寞时,那样怀念起父母重重复复、絮絮叨叨、喋喋不休的温情。因为,在这里,没有人会对你提些什么,堆在脸上的职业微笑在转身之后迅速凝固。在灰蒙蒙的城市夜色中,匆忙而过的路人,面无表情地擦肩而过。久已淡忘的故乡的影子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梦中。回家的路依然遥远,但心灵深处的渴望却让我接近它。第一个假期来临时,带着久违的思念,整理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从此,开始了一年两个假期的探亲征程。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年总是两个固定的假期,寒去盼暑归,暑去盼寒来。目睹了家乡绿叶如盖的夏季,感受北方特有的早起的清凉;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漫漫寒冬,让我有机会躺在母亲温热的炕上,搂着她的脖子做着童年撒娇的梦。丈量家乡与驻地的脚步没有停止,候鸟般飞来飞去的岁月把亲情的路染得红艳艳的。
  十年之久,是十年了。我突然发现:对于家乡的认识只局限在冬与夏两季。我几乎都忘记了另外两个更为色彩斑斓的季节——春秋两季,家乡的模样——包括我挚爱的父母:春秋两季,他们穿什么衣服?都在干什么?什么神态?什么表情?他们的炕上铺的什么、盖的什么?他们是胖了?还是瘦了?还有,那个花果飘香的小院里,什么花开什么花谢?什么树黄什么树绿?什么鸟来什么鸟走?什么果生什么果熟?什么菜肥什么菜瘦?什么虫多什么虫少?……忘了,几乎慢慢淡忘了。如果勉强在记忆中搜寻,只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了:一打春,柳絮就可以吃了,野外采柳絮去,既能蒸成馒头,又能凉拌,还能泡茶……清热解毒呢。还有,满街满巷的榆树香飘数里,捋下纯白如雪的榆花,满满的一筐,仿佛是采云归来的仙子,满留着春特有的香,与炊烟袅袅的热,在倦鸟归巢的扑翅中,哼唱醇美的旋律……至于秋的晨露晚霜,尽显“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金秋魅力……淡忘了,像流水一般淌去了!
  从黄河之水吟到长江一畔,饮不完思乡之源,醉煞游子之心,异乡是异客的驿站,家乡永远是归泊的港湾。
其他文献
镜头一:星期一早晨,校门口,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跑向另一个孩子,嘴里还高喊着:“某某,早啊!”可被打招呼的孩子却只是冷漠地瞟了他的同学一眼。  镜头二:课间,很多孩子都在教室内外玩闹,一个孩子却旁若无人地画着画,别的孩子跑过时无意碰了他的手,他也置之不理,只是嘟嘟嚷嚷讲着画中只有他自己明白的故事。  这样的镜头如果要截取,还有很多很多,很明显,镜头中的孩子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与人交往的障碍。而这恰恰是
期刊
级别奖励    任何东西,时间一长,很容易失却新鲜感,产生抗药性。如学生拿喜报过多,逐渐麻木。针对这现象,我采取了升级制,每四张喜报,可换一张奖状,每换一张奖状,就上升一个级别:第一个四张喜报,可评红日小明星,(注:红日为本班班名)第二轮的四张喜报,可评红日小王子(小公主),第三轮四张喜报可评到红日小天使,最后一轮四张喜报评到的是最高级别的红日阿波罗,并享受照片一张,作为班级形象大使,张贴在教室的
期刊
班名——引领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陈恩凤    作为班主任,我们都想让自己所带的班级有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凝聚力。如何在教师的目的和学生的愿望之间找一个和谐的结合点呢?我便思考着让学生们为自己的班起一个名字,让大家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产生动力。于是我们便开始酝酿讨论班级的名称,各小组群策群力,分别提出了“千帆竞发”“书香满径…诺亚方舟…学无止境”等13个名字。在小组推荐的基础上,全班
期刊
很多时候都会回想起小学时的校园,而更多的时候会想起校园里的两棵大槐树,那两棵老槐树还时常在我梦中出现。  那是一所平凡的乡镇小学,临街的两层教学楼是学校最主要的建筑,小小的操场没有太大的活动空间,唯有那两株老槐树的荫蔽带给了我太多的童年回忆。父亲是那所小学的教师,生于斯长于斯的记忆成了我最多的回想。从出生开始,老槐树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直到我离开小镇去远方求学,老槐树似乎还是老样子,没有太多的变化
期刊
偶然读到一则故事,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人要去远方旅行,把庭院交给他的朋友留守。院子破土而出的草芽,朋友从不去拔。初春时,草芽健康成长,朋友发觉它像野兰。到了夏天,那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缕缕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那些兰花一样,只不过它是蜡黄的,不像野兰,野兰是紫色或褐色的。朋友带着一朵花和几条叶子,向研究植物的专家求证,得知这是蜡兰——兰花中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
期刊
许多老师认为,日记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师们对于日记“情有独钟”,然而相当多的学生却“胃口全无”。每教一届学生,我便要求他们写日记,通常要求学生两天写一篇。但是每次面对交上来的日记时,自己甚感苦恼:字迹,潦草不堪,难以辨认:内容,空洞无物,记“流水账”;语言,干瘪苍白,味同嚼蜡。  虽然经过长期的日记练习,学生的作文能力的确会有所提高。但是经历的时间较长,而且,对于爱“喜新厌旧”的
期刊
印象中的小学,校舍一直在换。记得当时学校是分期建的,造好几间房,就有几个班级“搬新家”,没有“搬新家”的则一直留在老校舍。仅有的记忆是从三年级开始的,我们当时住在偌大的校园里,校舍呈“口”字形而建,操场在中央,升国旗的地方还有一棵古老的香樟树。因为其他班级都搬走了,只剩下当时的三年级和四年级还留在老校舍,那段时间的大操场是最空旷的了。  教我们语文的是位年轻的小伙子,高中毕业来学校代课。他姓唐,可
期刊
灵感只垂青善于思考的头脑    一位孤独的年轻画家,在屡经挫折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工作。他住在废弃的车库里,深夜常常听到一只小老鼠吱吱的叫声。久了,小老鼠竟爬上他的画板嬉戏,他与它享受着相互依赖的乐趣。  不久,画家被介绍到好莱坞去制作一部有关动物的卡通片,一开始,他的工作进度很缓慢,他常常为画些什么而冥思苦想。终于,在一个深夜,他回忆起那只在画板上跳舞的老鼠。于是,灵感如泉水涌出,作品一气呵成。 
期刊
缘由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着“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初衷,笔者针对基层班主任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以及工作心态、工作反思方面存在的“潜伏性可变异带病基因”,绘制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若干常见带病基因图谱片段,旨在使一线班主任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一次全面的基因体检,对照图谱检查、透视自己关键的DNA片段。若自我感觉携带有带病基因,应尽快找出“病灶的区域及扩散的范围”,采取“基因自我
期刊
老家的院子有两颗石榴树,一棵是甜的,在东面;一棵是酸的,在西面。  小时候爱极了那棵甜石榴树,从每年的第一场春雨起,我就搬着手掌般大小的小板凳,坐在石榴树下,托着腮帮子,直勾勾地盯着石榴树看。  “奶奶,甜石榴树长芽了!”  “奶奶,甜石榴树开花了!”  当夏天的狂风和急雨把石榴花打落一地时,我哭着拉着奶奶的手说:“你看,你看,甜石榴都给坏雨打下来啦。怎么办呀?我还要吃甜石榴呢……”  “没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