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产品大致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体育产品主要有体育器械,体育服饰等;无形的产品主要指的是体育赛事以及衍生的体育服务等。激活体育消费的核心在于激活体育无形产品的消费,而其关键在于观念的扭转。这就要求教育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的体育教育存在诸多疑问,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去反思。
一、历史积淀塑造了中国人以和为贵的价值观
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这里提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确,我们从小学开始接受的教育中就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古国,在历史岁月中,很多有识之士都对各个时代国家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儒家思想,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等都已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儒家思想同样崇尚以和为贵,这和西方文明倡导的公平、公正的竞争理念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
中国的很多影视作品中在讲述比赛或者竞争的时候,表现的并不是获胜一方的精湛技艺,而是如何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黄飞鸿、霍元甲、陈真等英雄人物的刻画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待敌人或对手。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要以术业取胜,而是要在情感上占据主导。中国的这种文化传统无疑是优秀的,因为它使得中国人有情有义。
而现代体育之所以发源于西方,是因为他是基于工业文明,竞技对抗、公平竞争是人们崇尚的。
二、体育教育本身的功能被狭义地理解
体育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和军事联系在一起的,体育教育被当作训练士兵和武装国民的手段。慢慢地体育又恢复了常态,成为强健体魄的工具。然而把体育当作娱乐来享受的人并不多。
学校体育便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文化课的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尤其是高中的孩子,高考的压力让体育课不断给补习课让路。到了大学体育再重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技能显然困难得多。
而在美国,职业体育高度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充足的职业体育后备人才,而且是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在全美大学综合排名前25名的院校中,在其使命宣言中,大学体育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推崇。这些价值,既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也体现在作为纽带,有益于大学共同体的建设上。都普遍强调除学生运动员参加校际比赛外,也为其他学生,包括教职员工,基于他们自身兴趣和特长,提供大量参与俱乐部及校内比赛和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的机会。
2010-2011年度,哈佛大学共有42个校内体育俱乐部供学生选择,其中包括中国的武术。分春秋冬季,有多个项目共30次的校内比赛供学生参与,如篮球、排球、网球、游泳等。普林斯顿大学则有35个体育俱乐部,斯坦福大学有33个。
NCAA,是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的简称,即“(美国)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是NBA的人才库,NBA中有80%的球员来自NCAA。
北卡罗莱那大学是NCAA的名之一,提起北卡大,人们首先就会联想到飞人乔丹。没错,正是乔丹让我们对这只NCAA老牌强队充满敬意和关注。历史上贝卡大3夺NCAA总冠军。贝卡大盛产能飞善突的锋卫球员。除了乔丹外,大名鼎鼎的“加拿大飞人”文斯·卡特、杰里·斯塔克豪斯、安托万·贾米森、“怒吼天尊”拉希德·华莱士都是贝卡大的代表人物。
三、彰显社会教育功能
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社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接受,或者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扮演社会教育功能的有两类:政府和媒体。
政府的教育通过制定政策、规划来实现。正如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經济支柱产业,这种战略方针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全民教育的功能,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分在十二五期间,都将为这个目标而奋斗。
在中国,体育产业起步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不显著。但是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产业结构升级、国家软实力提升都有促进作用。因此要在政府层面意识到体育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在城市文化构建方面的作用。不仅要让体育成为强身健体的工作,更好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媒体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而社会舆论的引导主要通过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来实现。
要拓宽体育的传播渠道,整合媒介资源,细分受众,让渠道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运用。渠道覆盖足够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影响受众,引导舆论的前提。拿体育电视频道来说,到2011年,全国带有“体”字或以竞赛命名的体育频道总共28个。但其中有的频道播出的体育内容不到总内容的一半甚至非常少,比如贵州体育旅游频道,其定位是贵阳市民的“社区时尚”主题超市,很少有体育的内容;还有江苏体育休闲频道,主要定位民生主题,跟体育有关的内容不足30%。如果将这些播出体育内容不到一半的频道都不包括在体育频道之内的话,全国真正意义上只拥有13个体育频道,CCTV-5、北京、上海、广东、广州、山东、天津、深圳、新疆、湖北、福建、陕西、武汉等电视台的体育频道。
一、历史积淀塑造了中国人以和为贵的价值观
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这里提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确,我们从小学开始接受的教育中就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古国,在历史岁月中,很多有识之士都对各个时代国家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儒家思想,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等都已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儒家思想同样崇尚以和为贵,这和西方文明倡导的公平、公正的竞争理念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
中国的很多影视作品中在讲述比赛或者竞争的时候,表现的并不是获胜一方的精湛技艺,而是如何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黄飞鸿、霍元甲、陈真等英雄人物的刻画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待敌人或对手。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要以术业取胜,而是要在情感上占据主导。中国的这种文化传统无疑是优秀的,因为它使得中国人有情有义。
而现代体育之所以发源于西方,是因为他是基于工业文明,竞技对抗、公平竞争是人们崇尚的。
二、体育教育本身的功能被狭义地理解
体育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和军事联系在一起的,体育教育被当作训练士兵和武装国民的手段。慢慢地体育又恢复了常态,成为强健体魄的工具。然而把体育当作娱乐来享受的人并不多。
学校体育便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文化课的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尤其是高中的孩子,高考的压力让体育课不断给补习课让路。到了大学体育再重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技能显然困难得多。
而在美国,职业体育高度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充足的职业体育后备人才,而且是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在全美大学综合排名前25名的院校中,在其使命宣言中,大学体育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推崇。这些价值,既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也体现在作为纽带,有益于大学共同体的建设上。都普遍强调除学生运动员参加校际比赛外,也为其他学生,包括教职员工,基于他们自身兴趣和特长,提供大量参与俱乐部及校内比赛和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的机会。
2010-2011年度,哈佛大学共有42个校内体育俱乐部供学生选择,其中包括中国的武术。分春秋冬季,有多个项目共30次的校内比赛供学生参与,如篮球、排球、网球、游泳等。普林斯顿大学则有35个体育俱乐部,斯坦福大学有33个。
NCAA,是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的简称,即“(美国)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是NBA的人才库,NBA中有80%的球员来自NCAA。
北卡罗莱那大学是NCAA的名之一,提起北卡大,人们首先就会联想到飞人乔丹。没错,正是乔丹让我们对这只NCAA老牌强队充满敬意和关注。历史上贝卡大3夺NCAA总冠军。贝卡大盛产能飞善突的锋卫球员。除了乔丹外,大名鼎鼎的“加拿大飞人”文斯·卡特、杰里·斯塔克豪斯、安托万·贾米森、“怒吼天尊”拉希德·华莱士都是贝卡大的代表人物。
三、彰显社会教育功能
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社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接受,或者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扮演社会教育功能的有两类:政府和媒体。
政府的教育通过制定政策、规划来实现。正如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經济支柱产业,这种战略方针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全民教育的功能,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分在十二五期间,都将为这个目标而奋斗。
在中国,体育产业起步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不显著。但是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产业结构升级、国家软实力提升都有促进作用。因此要在政府层面意识到体育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在城市文化构建方面的作用。不仅要让体育成为强身健体的工作,更好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媒体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而社会舆论的引导主要通过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来实现。
要拓宽体育的传播渠道,整合媒介资源,细分受众,让渠道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运用。渠道覆盖足够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影响受众,引导舆论的前提。拿体育电视频道来说,到2011年,全国带有“体”字或以竞赛命名的体育频道总共28个。但其中有的频道播出的体育内容不到总内容的一半甚至非常少,比如贵州体育旅游频道,其定位是贵阳市民的“社区时尚”主题超市,很少有体育的内容;还有江苏体育休闲频道,主要定位民生主题,跟体育有关的内容不足30%。如果将这些播出体育内容不到一半的频道都不包括在体育频道之内的话,全国真正意义上只拥有13个体育频道,CCTV-5、北京、上海、广东、广州、山东、天津、深圳、新疆、湖北、福建、陕西、武汉等电视台的体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