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移植兔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anga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定期观察垂体移植兔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繁殖功能和抗病能力的变化,并与受体血清激素水平和靶器官组织学的变相比较。结果表明脑垂体移植后动物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与靶器官的发育状况和内分泌功能重建程度同向可比,是重要而有价值的移植疗效监测指标。

其他文献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辅以形态观察,研究胆总管结扎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的变化。结果发现,肾小球系膜增殖、系膜增厚、有纤维连结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沉着,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肾小球肿胀并压迫肾小囊,故可导致肾功能减退。
采用抗高压耐高温情性金属钛铬模具变温高压成型,以0.3mm颗粒状磷酸钙为内层基质,涤沦、真丝网为增强连接物,以丙烯树酯粘连,材料外层采用羟基磷灰石喷涂,研制成一种骨修补材料——植入性人工肋骨和胸骨。通过8例患者临床应用,具有可塑性好,骨结合性强,安全无毒副作用,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为胸壁骨缺损时较理想的骨性修补材料。
应用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方法对豚鼠自体皮肤移植后不同时期表皮内黑色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变化规律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自体皮肤移植后不同时期表皮内黑色素颗粒及黑色素细胞密度的变化,在色素沉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以胆色素结石(PS)动物模型为基础选用家兔40只,随机分4组,每组10只。观察不同组别成石率;胆汁、血清中免疫复合物(IC)、特异性IgG含量;以及各组成石率与其胆汁血清中IC、IgG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死菌活菌组都有很高的成石率,而60Co照射组成石率显著降低,各组成石率与其胆汁血清中IC、IgG含量呈非常显著正相关。因此,IC形成及其抗原抗体亲和力等免疫学机制可能是PS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不同热缺血温度下肠粘膜组织中高能磷酸化合物腺苷池(包括ATP、ADP、AMP),结合术后组织形态,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发现:肠移植物在血流再通半小时肠粘膜中能量价恢复不及50%是肠移植物活性不良的标志。
将新西兰兔造成跟腱缺损模型后植入109HH人工腱,不同时间取材进行光镜下的组织学观察以了解其腱化过程。结果显示,109HH人工腱在兔体内12周可完成腱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6周,胶原纤维包围植入物,巨噬细胞出现,生物材料仍有残存,第二阶段大约8~10周,胶原纤维在其周大量增加,部分材料已被吸收,仍有少量生物材料残存,第三阶段大约12周左右,生物材料基本完全消失,植入物完全被胶原纤维取代
28条犬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6条)、对照组(6条),致伤后不治疗,异烟肼治疗组(8条)、异烟肼加青霉素治疗组(8条)。对各组食管最狭窄管径、胶原含量、食管顺应性及胶原密度进行测量,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异烟肼治疗组及异烟肼加青霉素治疗组最狭窄管径、食管顺应性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而胶原含量及胶原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异烟肼有减少食管瘢痕胶原合成与沉积,减轻食管瘢痕狭窄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