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课件为数学课堂插翅添翼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la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正襟危坐地听,一本正经地记,而数学上一些抽象的东西学生却无法理解,因此数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枯燥的数字、呆板的图形、难懂的算理,且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看到数学就有头痛之感,而多媒体的出现为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了一道曙光。伴随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多媒体电教教学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与推广。利用多媒体使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集于一身,既能使抽象变成形象,又能使未来变成现实,因为多媒体的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所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要学、乐学、善学的积极情绪。下面我就以小学数学的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对我区的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绝大多数的小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学生对一些如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几何图形无法理解,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感到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受“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限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而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这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先决条件,伴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生动有趣,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教学手段不恰当的话,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电教媒体能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引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如果恰当地运用电化手段,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动态演示,突破难点:
  在设计CAI课件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师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数学中第九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一节中,可制作一个课件,让一个由多个图形组成的房子分解成一个个小图形,可以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移动、变色、同步讲解、闪烁等进行分割,形象生动的描述图形分割的过程,便于学生切实理解房子面积的计算。又如:在讲述小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圆柱、圆锥、球的认识推算出面积公式,这时我们可以利用CAI课件中图形分、合、轉、并、移、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的必要解说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感效应,同时利用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公式的推理模拟,不但能彻底的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总结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性的应用,及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吸引力,我深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随着网络教学的逐渐完善,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是提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初步的探索,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网络和游戏有着巨大的魅力,儿童喜欢玩耍,学习需要快乐。互联网的信息量虽大,能直接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却很少。而小学数学所教学的内容有着自己特定的教育要求,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来设计、加工制作课件,但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给古老的中华教育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更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姿的色彩。在课后的学生问卷反馈中,所有的学生都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他们也提出电脑游戏中要增加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还用稚嫩的画笔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游戏画面,比如"星际大迷宫"、"四驱赛车"、"打鸟"游戏、"月亮走钢丝"等等。
  四、结束语
  教育绝不仅仅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如何让儿童今天生活得幸福、愉快,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愿这句话给我们启发。
其他文献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高中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
期刊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的作法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  数学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离开了数学情境的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它肥沃的土壤。因此,一个有兴趣的,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催化剂”。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
2012年2月河南省郑州市101中学开展了“两地三校”的同课异构活动,笔者作为一名来自上海的授课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这次活动中通过听课专家和同行们的指点,笔者感觉受益良多。下面将本次授课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呈现和反思,以期得到同行们的指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函数极值的定义。  2、掌握利用导数求函数极值的方法。  3、能较熟练地求出已知函数的极值,能解决与函数极值有关的基
期刊
目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PTEN基因及mi RNA-21的表达水平,观察PTEN及mi RNA-21表达水平在新疆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糖耐量正常(NGT)者中的差异,探讨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每一个教师应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  一、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
2009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这次修订大纲的目的是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新大纲对数学教学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有了新的理解,对数学教师的作用有了新期望,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更新自己的数学教学行为是适应新大纲标准下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正是由于这次新大纲的颁布为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
期刊
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和无穷奥秘的并不多。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在学生获得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认识影响较深。教学主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