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杭州人,你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听过杭剧,也许你从来没有听过杭剧,甚至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杭剧,又名“武林调”“武林班”,是杭州真正的地方戏,是杭州人用正宗的“杭州闲话”唱的戏文。
2005年5月,杭剧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第二届主席田汉曾这样评论杭剧:“与北昆相比,各有所长。”
生于民间 源于生活
杭剧起源于宣卷,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宣卷,曲艺曲种,江浙等地称和尚或信徒宣讲宝卷为‘宣卷’”“宝卷渊源于唐代的‘俗讲’、宋代的‘谈经’”。我国最早的宝卷相传是宋代流传在杭州的《香山宝卷》。据《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文献记载,南宋时杭州已有“谈经”等宣讲经典的宗教活动,明清以后,以“宣卷”形式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
杭剧的起源,据老艺人回忆,清末时期,杭州织绸机坊工人裘逢春很喜欢读宝卷,常在机坊哼唱宝卷故事,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宣卷活动。当时裘逢春、同庆、彩葵、阿五等织绸工人都是较有名的宝卷说唱爱好者。
初始,这种宣卷活动形式十分简单,曲调只有“念佛调”一种,用木鱼击打节奏,词句也非常通俗,内容颇具生活性和娱乐性,大都是说唱家庭儿女婚姻琐事,或劝人行善积德的故事。因此,这种宣卷活动易被听者接受也易学唱。一个时期,不仅在寺庙里流行“木鱼宣卷”,后来杭城的富商士绅做寿、婴儿弥月、逢年过节时,也请说唱宝卷的来渲染气氛。在逐渐演变和传播过程中,慢慢加入了杭州的方言和民间传说等杭州本土元素,从而发展成为“杭州宣卷”。一些宣卷爱好者也受利益驱使弃工从艺,成为职业宣卷艺人。演出的形式也逐渐正规,成为独特的杭州民间说唱形式。
20世纪20年代初,杭州经济兴盛,催生了杭剧的发展。1923年,杭州仁和路开办了大世界游艺场,引来各路戏班轮番演出。爱好宣卷的裘逢春等人,发现扬州戏深受观众欢迎,一时轰动杭城。受此启发,他们认为宣卷也可以采用扬州戏的表演方式搬上舞台。于是,裘逢春发起组织了第一个班社民乐社,将坐唱形式的宣卷搬上舞台。1924年,在杭州大世界游艺场首演《卖油郎独占花魁》,曲调除原有的宣卷调之外,还采用了扬州戏的“梳妆台”,并加入了胡琴、三弦、小锣、鼓板等乐器伴奏,被人们称为“化妆宣卷”,因杭州古称“武林”,俗称“武林班”,这就是杭剧的雏形。
1925年起,杭剧班社逐渐兴盛,出现了“同乐社”“元元班”“德记舞台”等戏班。一些有见解的老艺人意识到,杭剧不能一味模仿京剧、扬剧,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唱腔上,艺人蒋宝儿以“满江红”为基础,吸收“游魂调”“宣卷调”成分,衍化成基本唱腔“大陆板”;将原有的“宣卷调”发展成“大经调”“小经调”唱腔;将扬州清曲“梳妆台”衍化成“平板”唱腔;同时吸收《卖花线》《五更十番》《手扶栏杆》《哭小郎》等民间小曲,形成了具有高亢激昂、自然流畅风格的杭剧基本唱腔。在伴奏乐器上,乐师金小龙将主胡加以改进,使其发音柔和,运用连续顿弓的伴奏方法,使音乐形成了粗犷的风格;另一乐师王宝元与金小龙配合默契,运用小三弦以长音滚奏的方式,烘托主胡的顿弓效果,使杭剧的唱腔伴奏独具特色。
辗转承合 梅花三弄
1926年起,是杭剧发展的鼎盛时期。演员中加入了女子,传播范围扩大到江浙沪三地。逐渐出名的有杨文英、徐美英、吴菊英、绿牡丹,人称“三英一牡丹”,另还有俞少泉、陈剑豪等老生演员。上海百代、丽歌、胜利三家唱片公司争相录制唱片。随着戏班的逐渐发展,表演形式分成了“平台”与“高台”两种:“平台”为曲艺表演,“高台”为戏曲表演。
1929年和1932年,杭剧两次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禁演,杭剧剧社被迫解散。1934年7月,杭剧艺人傅智芳组织在杭州的艺人一百余人同当时政府交涉斗争,政府才允许杭剧再次高台演出。于是,傅智芳等人组织了“杭绍春秋社”,正式将“高台”表演称为“杭剧”,将“平台”表演称为“杭曲”。
1937年,日军南侵,杭州沦陷,老艺人们四处逃难,纷纷放弃说唱,改从他业,杭剧艺术陷入低谷。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仅存杭州的春秋杭剧团、流落到江苏宜兴的群谊杭剧团和宁波杭剧团三个民间剧团。1957年,人民政府整顿剧团,群谊杭剧团与春秋杭剧团合并为杭州杭剧团。
1961年,杭州市政府提出抢救和振兴杭剧,将最强的编导、舞美、作曲、青年演员、演奏员等调入杭剧团,请回民间老艺人,记谱录音,整理书目,培训演员,创编新剧,对杭剧进行全面改革。在唱腔上,将杭曲唱腔与杭滩唱腔结合发展:高亢激昂时运用杭曲唱腔,柔和抒情时运用杭滩唱腔。在伴奏乐器上,增加了杭滩伴奏乐器笛、箫、笙、管、古筝、扬琴等,丰富了杭剧伴奏音乐色彩。排练演出了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大型历史剧目《银瓶》,又将昆剧《李慧娘》移植改编成杭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田汉、周贻白、苏堃、顾仲彝等专家的充分肯定。老艺人们纷纷感叹,“杭剧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1966年,极左运动开始,1968年,杭州杭剧团被迫撤销。1973年成立的“杭剧改革组”由于人员编制少,无法实践演出,名为团体实则空巢。之后,时而附属群众艺术馆,时而附属越剧团,后来又归了曲艺团,最后跟着曲艺团一起并入杭州滑稽艺术剧院。至此,能够独立演出杭剧的团体已荡然无存。
历久弥新 重获新生
杭剧形成年代虽晚,但具有极强的地域代表性,面对中断四十年,既无专业剧团,亦无业余剧团,老艺人所剩无几的局面,再不进行保护性抢救,就将失传。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杭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先后组建了杭州杭剧团和杭州黄龙杭剧团两个专业杭剧团,成功创演了一批杭剧大戏及折子戏。
为了传承和振兴杭剧,2000年2月15日,杭州黄龙越剧团邀请了文化局领导、专家及杭剧老艺人召开了座谈会,共同探讨振兴杭剧的大事。大家一致认为,将杭州最地道的地方剧种——杭剧重现舞台是杭州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将杭剧演出与黄龙园林文化结合,更是双赢双利、一举多得。从此,黄龙越剧团开始把恢复杭剧演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2000年3月,黄龙越剧团请来了原杭剧团作曲章志良,杭剧老艺人陈谊君、汪谊华、郑小玲等为演员们介绍杭剧的历史、特点,教学唱腔、念白、表演等。为了使杭剧更好看,让年轻人能够接受,编导们尝试着创编了杭剧表演唱《西湖美景天下扬》,采用戏中有舞、舞中有戏、戏景结合的新的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西湖十景的秀丽风光,从而激活了杭剧的生命力。
2006年,黄龙越剧团投资100多万元创排的杭剧大戏《苏小小》,在杭州剧院连续演出一周,几乎天天爆满。1500多年前的西子湖畔,貌若天仙、满腹文才的苏小小,乘着油壁香车到荷芳榭赏荷,意外遇见避祸出逃的落难公子阮德郁的爱情故事,让杭州市民见证了失传已久的杭剧的璀璨魅力。更使杭剧老艺人为之激动和兴奋的是,2008年12月30日,在杭州黄龙越剧团建团20周年之际,授牌成立了杭州黄龙杭剧团,还举行了杭剧传承人“拜师仪式”,杭剧由此被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2009年6月8日,杭州杭剧团正式授牌成立。当晚,杭剧现代戏《母亲的泪》首演在红星剧院隆重举行,这也是杭州杭剧团创排的首部杭剧大戏。自1968年杭剧团解散后,这是40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演出。演员激昂高亢的唱腔,让现场观众找回了久违的乡音。看完揭幕戏《母亲的泪》后,杭剧老艺人章驷群感慨地说:“不光是要在剧场里演,我们还要把杭剧演到幼儿园、童玩节去,这也算是杭州话最有趣的传承方式。”杭州杭剧团以创演现代戏为主,能让观众有亲切感,正如《母亲的泪》就是一部反映教育问题的现代戏。
如今,杭剧剧迷们可以在黄龙景区内的同结禧缘戏台,欣赏到正宗的杭剧。整个戏台院子的座位室内室外兼有,室内包厢平时作为茶楼营业,演出时作为品茶观演兼得的贵宾席。演出时间是一般在下午,但即便提前一小时来到戏台,也已座无虚席。慕名而来的杭剧戏迷,大多在六十开外的年纪。当开场锣鼓响起时,景区内的游客匆匆向戏院聚拢,但是他们只能站在后排观看了。不论天气如何,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人气不减,戏迷们的情绪一直非常高涨,时而鼓掌,时而开怀大笑。不少在包厢内的观众离席来到室外观看,原来是玻璃挡住了戏台的声音,他们更希望感受到真实的场景效果以及原汁原味的唱腔音乐。
一部杭剧,百年风雨。在被杭剧戏迷的痴痴情怀所感动的同时,不禁担忧,杭剧还能一直走下去吗?杭州话还在交流,杭州本土文化气息日渐浓厚,相信原本就紧贴百姓生活的杭剧,不会失去她生存的土壤。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2005年5月,杭剧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第二届主席田汉曾这样评论杭剧:“与北昆相比,各有所长。”
生于民间 源于生活
杭剧起源于宣卷,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宣卷,曲艺曲种,江浙等地称和尚或信徒宣讲宝卷为‘宣卷’”“宝卷渊源于唐代的‘俗讲’、宋代的‘谈经’”。我国最早的宝卷相传是宋代流传在杭州的《香山宝卷》。据《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文献记载,南宋时杭州已有“谈经”等宣讲经典的宗教活动,明清以后,以“宣卷”形式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
杭剧的起源,据老艺人回忆,清末时期,杭州织绸机坊工人裘逢春很喜欢读宝卷,常在机坊哼唱宝卷故事,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宣卷活动。当时裘逢春、同庆、彩葵、阿五等织绸工人都是较有名的宝卷说唱爱好者。
初始,这种宣卷活动形式十分简单,曲调只有“念佛调”一种,用木鱼击打节奏,词句也非常通俗,内容颇具生活性和娱乐性,大都是说唱家庭儿女婚姻琐事,或劝人行善积德的故事。因此,这种宣卷活动易被听者接受也易学唱。一个时期,不仅在寺庙里流行“木鱼宣卷”,后来杭城的富商士绅做寿、婴儿弥月、逢年过节时,也请说唱宝卷的来渲染气氛。在逐渐演变和传播过程中,慢慢加入了杭州的方言和民间传说等杭州本土元素,从而发展成为“杭州宣卷”。一些宣卷爱好者也受利益驱使弃工从艺,成为职业宣卷艺人。演出的形式也逐渐正规,成为独特的杭州民间说唱形式。
20世纪20年代初,杭州经济兴盛,催生了杭剧的发展。1923年,杭州仁和路开办了大世界游艺场,引来各路戏班轮番演出。爱好宣卷的裘逢春等人,发现扬州戏深受观众欢迎,一时轰动杭城。受此启发,他们认为宣卷也可以采用扬州戏的表演方式搬上舞台。于是,裘逢春发起组织了第一个班社民乐社,将坐唱形式的宣卷搬上舞台。1924年,在杭州大世界游艺场首演《卖油郎独占花魁》,曲调除原有的宣卷调之外,还采用了扬州戏的“梳妆台”,并加入了胡琴、三弦、小锣、鼓板等乐器伴奏,被人们称为“化妆宣卷”,因杭州古称“武林”,俗称“武林班”,这就是杭剧的雏形。
1925年起,杭剧班社逐渐兴盛,出现了“同乐社”“元元班”“德记舞台”等戏班。一些有见解的老艺人意识到,杭剧不能一味模仿京剧、扬剧,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唱腔上,艺人蒋宝儿以“满江红”为基础,吸收“游魂调”“宣卷调”成分,衍化成基本唱腔“大陆板”;将原有的“宣卷调”发展成“大经调”“小经调”唱腔;将扬州清曲“梳妆台”衍化成“平板”唱腔;同时吸收《卖花线》《五更十番》《手扶栏杆》《哭小郎》等民间小曲,形成了具有高亢激昂、自然流畅风格的杭剧基本唱腔。在伴奏乐器上,乐师金小龙将主胡加以改进,使其发音柔和,运用连续顿弓的伴奏方法,使音乐形成了粗犷的风格;另一乐师王宝元与金小龙配合默契,运用小三弦以长音滚奏的方式,烘托主胡的顿弓效果,使杭剧的唱腔伴奏独具特色。
辗转承合 梅花三弄
1926年起,是杭剧发展的鼎盛时期。演员中加入了女子,传播范围扩大到江浙沪三地。逐渐出名的有杨文英、徐美英、吴菊英、绿牡丹,人称“三英一牡丹”,另还有俞少泉、陈剑豪等老生演员。上海百代、丽歌、胜利三家唱片公司争相录制唱片。随着戏班的逐渐发展,表演形式分成了“平台”与“高台”两种:“平台”为曲艺表演,“高台”为戏曲表演。
1929年和1932年,杭剧两次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禁演,杭剧剧社被迫解散。1934年7月,杭剧艺人傅智芳组织在杭州的艺人一百余人同当时政府交涉斗争,政府才允许杭剧再次高台演出。于是,傅智芳等人组织了“杭绍春秋社”,正式将“高台”表演称为“杭剧”,将“平台”表演称为“杭曲”。
1937年,日军南侵,杭州沦陷,老艺人们四处逃难,纷纷放弃说唱,改从他业,杭剧艺术陷入低谷。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仅存杭州的春秋杭剧团、流落到江苏宜兴的群谊杭剧团和宁波杭剧团三个民间剧团。1957年,人民政府整顿剧团,群谊杭剧团与春秋杭剧团合并为杭州杭剧团。
1961年,杭州市政府提出抢救和振兴杭剧,将最强的编导、舞美、作曲、青年演员、演奏员等调入杭剧团,请回民间老艺人,记谱录音,整理书目,培训演员,创编新剧,对杭剧进行全面改革。在唱腔上,将杭曲唱腔与杭滩唱腔结合发展:高亢激昂时运用杭曲唱腔,柔和抒情时运用杭滩唱腔。在伴奏乐器上,增加了杭滩伴奏乐器笛、箫、笙、管、古筝、扬琴等,丰富了杭剧伴奏音乐色彩。排练演出了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大型历史剧目《银瓶》,又将昆剧《李慧娘》移植改编成杭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田汉、周贻白、苏堃、顾仲彝等专家的充分肯定。老艺人们纷纷感叹,“杭剧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1966年,极左运动开始,1968年,杭州杭剧团被迫撤销。1973年成立的“杭剧改革组”由于人员编制少,无法实践演出,名为团体实则空巢。之后,时而附属群众艺术馆,时而附属越剧团,后来又归了曲艺团,最后跟着曲艺团一起并入杭州滑稽艺术剧院。至此,能够独立演出杭剧的团体已荡然无存。
历久弥新 重获新生
杭剧形成年代虽晚,但具有极强的地域代表性,面对中断四十年,既无专业剧团,亦无业余剧团,老艺人所剩无几的局面,再不进行保护性抢救,就将失传。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杭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先后组建了杭州杭剧团和杭州黄龙杭剧团两个专业杭剧团,成功创演了一批杭剧大戏及折子戏。
为了传承和振兴杭剧,2000年2月15日,杭州黄龙越剧团邀请了文化局领导、专家及杭剧老艺人召开了座谈会,共同探讨振兴杭剧的大事。大家一致认为,将杭州最地道的地方剧种——杭剧重现舞台是杭州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将杭剧演出与黄龙园林文化结合,更是双赢双利、一举多得。从此,黄龙越剧团开始把恢复杭剧演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2000年3月,黄龙越剧团请来了原杭剧团作曲章志良,杭剧老艺人陈谊君、汪谊华、郑小玲等为演员们介绍杭剧的历史、特点,教学唱腔、念白、表演等。为了使杭剧更好看,让年轻人能够接受,编导们尝试着创编了杭剧表演唱《西湖美景天下扬》,采用戏中有舞、舞中有戏、戏景结合的新的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西湖十景的秀丽风光,从而激活了杭剧的生命力。
2006年,黄龙越剧团投资100多万元创排的杭剧大戏《苏小小》,在杭州剧院连续演出一周,几乎天天爆满。1500多年前的西子湖畔,貌若天仙、满腹文才的苏小小,乘着油壁香车到荷芳榭赏荷,意外遇见避祸出逃的落难公子阮德郁的爱情故事,让杭州市民见证了失传已久的杭剧的璀璨魅力。更使杭剧老艺人为之激动和兴奋的是,2008年12月30日,在杭州黄龙越剧团建团20周年之际,授牌成立了杭州黄龙杭剧团,还举行了杭剧传承人“拜师仪式”,杭剧由此被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2009年6月8日,杭州杭剧团正式授牌成立。当晚,杭剧现代戏《母亲的泪》首演在红星剧院隆重举行,这也是杭州杭剧团创排的首部杭剧大戏。自1968年杭剧团解散后,这是40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演出。演员激昂高亢的唱腔,让现场观众找回了久违的乡音。看完揭幕戏《母亲的泪》后,杭剧老艺人章驷群感慨地说:“不光是要在剧场里演,我们还要把杭剧演到幼儿园、童玩节去,这也算是杭州话最有趣的传承方式。”杭州杭剧团以创演现代戏为主,能让观众有亲切感,正如《母亲的泪》就是一部反映教育问题的现代戏。
如今,杭剧剧迷们可以在黄龙景区内的同结禧缘戏台,欣赏到正宗的杭剧。整个戏台院子的座位室内室外兼有,室内包厢平时作为茶楼营业,演出时作为品茶观演兼得的贵宾席。演出时间是一般在下午,但即便提前一小时来到戏台,也已座无虚席。慕名而来的杭剧戏迷,大多在六十开外的年纪。当开场锣鼓响起时,景区内的游客匆匆向戏院聚拢,但是他们只能站在后排观看了。不论天气如何,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人气不减,戏迷们的情绪一直非常高涨,时而鼓掌,时而开怀大笑。不少在包厢内的观众离席来到室外观看,原来是玻璃挡住了戏台的声音,他们更希望感受到真实的场景效果以及原汁原味的唱腔音乐。
一部杭剧,百年风雨。在被杭剧戏迷的痴痴情怀所感动的同时,不禁担忧,杭剧还能一直走下去吗?杭州话还在交流,杭州本土文化气息日渐浓厚,相信原本就紧贴百姓生活的杭剧,不会失去她生存的土壤。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