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超越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ll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有《史记》传世。他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奠定了在史学界泰斗的地位;而文学家的美誉则来自于《史记》那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艺术特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物传记写法的开创。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有意识地将人作为历史开创者来描写的作家。
  写距离自己几百年的历史,实地考察与游历毕竟有限,《史记》的内容史实多半还是来源于《左传》、《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同时在人物刻画方面不仅对他们进行了学习与借鉴,而且有了更新、更丰满的写法。例如在《冯谖客孟尝》一文中,作者已经不经意地在使用发展的笔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了。冯谖从初侍孟尝不为人知,到成为其倚仗的重臣,其发展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不断变化的冯谖,这可以算是冯谖的小小传记了。然而这样的写法在《左传》等作品中毕竟少而又少,而且显得粗糙短促,但是尽管如此还是为司马迁的传记文学开辟了道路。我们说司马迁之所以一改以往而用传记的形式来写人物,有文学进步成熟的历史必然性,但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司马迁的个人经历,他将生命融于作品,对自己命运不平的控诉也促使他去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正是这种对人的重视也使他摒弃以史为纲的史书写法而采取以人为本的写法,于是纪传体应运而生。
  司马迁想要了解古今人物的人生际遇与道路,探求掌握历史的变化规律,从而抒发个人见解,正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创作动机促使他在《史记》的人物创作中倾注了更多的个人情感。梁启超曾有一段论述:“迁著书最大目的即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子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之耳。”这就与之前史作有了本质的区别了:《左传》、《战国策》更多的只是单纯的记录历史,在陈述历史事件的发展、变更中勾勒人物形象,人物描写过程中鲜少见到作者个人的情感外露,而篇末的“君子日”也只是从统治阶级正统道德标准角度出发的,是毫不浸渍个人情感的评述。中国传统史家一贯主张“秉笔直书”,《左传》《战国策》的作者们亦是如此,他们或者歌颂统治者,或者单纯记录,绝不会对笔下人物进行评价,也许这些作者更惧怕得罪统治阶级。例如《左传》中就经常以事件是否合乎礼度作为衡量标准,所以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为准确地称为史作。而《史记》则突破了这一点,它的“实录”与古人的“直书”是有一定差距的,司马迁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批判统治阶级、敢于为那些不容于统治阶级却极大地促进历史进步的英雄进行热情的赞颂。例如《货殖列传》、《游侠列传》等,司马迁把自己的评判标准带进了《史记》,他不仅仅在记录历史,还在为自己心中的英雄呼喊。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如果说《史记》是一个超群飘逸的仙人的话,那么《左传》《战国策》就是一个和他长的很像的凡人,形貌相同,却差了一点灵气,而这灵气正是司马迁所赋予的。
  那么,这灵气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个人的情感体验。司马迁更注重人物的命运,他在写一个人时,开篇到结尾以及中间所选取的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构成具有代表性的整体。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太史公所关心的不是每个事件本身,而是一个人究竟是怎样得到他最终结局的,无论好坏,他所寻找的是一个原因,是一个人生哲理问题,这就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司马迁的一生坎坷,或许他这样刻画历史人物也是想为自己的一生坎坷找寻一些理由。他希望通过他的记述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看到真正生命的意义吧,不是围绕在统治阶级周围,不是唯唯诺诺的什么都不说,英雄不分出身,所以他才有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而《左传》《战国策》在这方面是没有的,只是一因一果的客观简单叙述。当司马迁将一些人物命运最终归为天命时,我们看到其实他是不信天命的,他写《李将军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写李广生不逢时,写屈原、贾宜生之遗感,似乎从表面看是命运使之然,其实这些都是在从反面对统治者进行讽刺与批判、控诉他们的不公正,替这些历史人物控诉、也替自己控诉。因此,人们才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虽没提及自己一笔,但是我们却在这些他所刻画的每一个人身上看到他的影子,从正面亦或从反面。也正是对这些人物的精彩描写才增加了《史记》的悲剧精神与悲壮色彩。
  人们说司马迁写《史记》的一大贡献是扩展了描写范围,为一些中下阶层的人著文立传,我认为这与司马迁的情感个性与实录精神是有很大关系的。班固在《汉书》中说:“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叙游侠则对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差贱贪,此其所蔽也。”这些对司马迁的批评是站在儒家正统思想上的,其实这些所谓的“蔽”处正是《史记》中的最进步处。司马迁创作《史记》所选择的人物并不是泛泛的,或者像《左传》那样为事而带出人物,或者像《战国策》那样只写善于纵横之术的谋士、说客。他是有所选择的,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凡《史记》次序说论,皆有所指,不徒为之。”司马迁之所以将项羽列为本纪,为李将军、为屈原、贾谊作传,都体现出他的人生观、哲学观,对于历来正统思想的质疑,对于后人认识历史的真实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他之所以为魏其武安、为屈原贾谊、为范睢蔡泽等人做合传,也不是毫无目的的,在太史公心目中,这些人或性格、或命运总有值得相提并论之处,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会更鲜明地体现人物个性,也由此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时的人物背后相似的社会动态,这些个性当然也渗透着太史公的个性。
  说到人物个性,其实这在《左传》、《战国策》中已有所体现,例如《战国策》中写苏秦并不志在表现他的性格,尽管作者关心的是说客与诸侯国之间的利益与权术,但是却在无意中通过语言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在无意中体现人物的性格,又在无意间组合出整个人物形象,使每一个人物无论是帝王还是将相都带上了自己最为鲜明的特点,成为实实在在的独立的、唯一的人。这些正是使司马迁受到启发而开始人物传记文学的先声,以至成为中国史传文学的典范。
  从某种意义上说《史记》人物范围的扩大更多的是受到《战国策》的启发,因为时代大变革、礼乐制度倾颓的关系,《战国策》中记录的那些为利益与权势的驱使的谋臣说客形象已经打破了《左传》中仅以儒经六义为行为准则的模式,这些都为司马迁写刺客、写游侠、写货殖开辟了道路。
  在创作技巧方面,《左传》善于描写大场面的战争,从战争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也被《史记》所吸收并给予较大发展,如《项羽本纪》中西楚霸王的形象很大一部分是在巨鹿之战、垓下之围与乌江厮杀等大场面中刻画出来的。《左传》中经常在事件叙述过程中穿插一些小事以交代某些事件的起因,如《齐晋安之战》韩厥之父托梦、逢丑父被蛇咬等插曲的描写,这些被司马迁吸取后又有更大的发展。例如在《魏公子列传》中写范睢领秦兵围魏的危急时刻,突然笔锋一转而写魏无忌曾经的一些事迹,在这里已不像《左传》中只是交代事件起因,而是起到突出人物性格、换冲气氛的作用。还有《史记》中写李斯少年时看见老鼠时有趣而颇耐人寻味的感受,韩信胯下之辱等小事都增加了《史记》的文学色彩。《左传》与《战国策》虽也时有文笔,但由于不是一时一人之作,且为史家所作,故少而又少,也由于编年体与国别体的限制,而不能对人物进行展开描写,而《史记》的纪传体则打破限制,以一人为中心向纵横发展,包罗甚广。
  在语言方面,我们说司马迁是用血泪浇灌《史记》,自然比处于痛苦之外的人写痛苦之中的事生动得多,而且《左传》、《战国策》属先秦散文,很多地方还保留古笔,例如《冯谖客孟尝》中冯谖三次击剑而唱,正是《诗经》中回环往复手法的运用,而《史记》的叙事手法则是传奇性的、故事性的,是后世小说的萌发的先兆。而《刺客列传》中大段摘抄《战国策》中荆轲一段的原文则体现出司马迁对古文的学习与肯定,是批判地继承。而且《史记》中对人物的刻画除记叙手法外还有许多大段的议论,例如《货殖列传》、《游侠列传》等合传在具体分述某一人之前都是先有一段总体的议论,鲜明地表露自己的态度,对老子、儒家等传统看法进行反驳,这在《左传》与《战国策》中是绝对没有的。
  综上所述,这样的一部真实而精彩,具有无限超越精神、批判精神的文史巨著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产生,使后人对忍辱负重的太史公充满了敬佩之情。尽管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说他:“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这些批评只是脱身世外的作者一种理性的、纯客观的评论,我们说太史公并不是想要一个完美的帝王,他所塑造的和他想要塑造的是一个英雄,他还会告诉你,包括“李陵之祸”在内,对于自己的一生他丝毫不后悔,因此《项羽本纪》通篇所表现的项王顶天立地的英雄之气才是司马迁所要的重点,正如李清照所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正是这股英雄气支撑着他在遭受极大的身心痛苦之后仍能以自己的方式对不公的统治者进行抗争,故说《史记》“辞多寄托”,寄托的是太史公一生的不平之声,一身的浩然正气!于是才有浩浩《史记》千秋留名!成为令后人仰止的不朽丰碑!
其他文献
Visual FoxPro数据库课程是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开发设计的方法和对数据库的管理维护。由于现行的招生制度的限制,三表独立院校学生的素质已呈逐步下降之势,学生自学能力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面上。本人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体会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不适应Visual FoxPro课程教学。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试验,摸索到了一种适合学生认知规律
期刊
一 提高双语教师的素质    在国外选择双语教师必须选教学语言是母语的老师,这样他的课堂语言会十分丰富,而且对于这种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很高,而且双语教师还应具备一个必要的能力就是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目前在国内外能够达到这两个要求的双语教师还很少,特别是在大学双语教育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  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双语教师一般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且在本专业某一方面有
期刊
一 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的转变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提出    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至上个世纪末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总体而言,大学毕业生个个不愁饭碗,处处受人礼遇。但自1999年政府持续推进高校扩招政策以来,短短五、六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就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看到,在莘莘学子迈向大学殿堂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趋凸显,现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以
期刊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00年以来,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云南先后新建了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红河学院、云南警官学院、昆明学院、文山学院、保山学院共8所普通本科高校。这8所普通本科高校建立后,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但从目前全省高校的分布状态看,8所新
期刊
一 搭建以学科优势资源为依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1 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基地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研究生可以和导师频繁接触,潜移默化地接受导师的影响和熏陶,实验室也可以全天向他们开放。而本科生在课余时间与老师几乎无从接触,也几乎不被允许进入实验室。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各系科众多知名教授、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鼓励他们来指导大学生完成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这也就需要
期刊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从预防未成年人自杀、降低未成年人自杀率的角度出发,第一个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思想。几十年来,各国对“生命教育”这一思想都有广泛的关注和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尝试不同的途径去践行。美国诸多学校都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成立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各种专业协会;澳大利亚在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1988年新西兰也成立了生命教育基金会;日本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
期刊
近年来,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也历经起步、探索、推广,现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工作机制和实施途径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校的扩展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仍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来补充和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 心理委
期刊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大学非数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数学课程,通常称之为大学数学,其主要教学模式是传统的“黑板+粉笔”。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学数学教学时数不断压缩,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是日益突出,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已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利用多媒体实施大学数学立体化教学势在必行。    一 什么是大学数学立体化教学    建立在教材、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与教材相配套的学生学习课件及
期刊
应用写作课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在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环节上存在严重缺陷。课堂上写作理论学习的被动局面,及实际写作中问题重重的尴尬处境,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写作热情,教师教学也难提兴致。为此,应用写作课教师不断探索,寻求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期改变局面,
期刊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堂新课开场部分,导入是课堂教学结构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堂导入因各个学科具体特征而显示出各自学科的个性。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为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注入了既有传统导入因素又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从而为实现新课程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兴趣,增进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起到重要作用。    一 基于多媒体教学的导入在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