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曲家汪健君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ch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健君于1925年到清华工作,随到1999年去世,一生服务于清华。他不仅因踏踏实实的工作而度过了充实的一生,更因擅长昆曲、传承昆曲而度过了精彩的一生。
  
  清华园里
  昆曲活动的兴起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世界19个文化活动和口头表现形式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是四个获得全票通过的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艺术品类。
  昆曲起源于元末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节奏舒缓、意境曼妙,是七大夫舒缓、闲适生活的反映。然而到了清末,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音乐风格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昆曲逐渐走向衰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昆曲几乎成为绝响。然而,在清华园,却因红豆馆主的到来,而使昆曲在校园盛极一时。
  爱新觉罗·溥侗(1877—1950),是京、昆艺术大家,字厚斋,号西园,别署红豆馆主,满清贵族,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兄弟辈皇族成员。他自幼酷爱剧艺,遍投名师,从梅雨田、陈寿峰学昆曲,从姚增禄学京剧。生、旦、净、末、丑样样皆通,笛、二胡、弦子、琵琶、鼓板俱能,在戏剧界有“昆乱不挡、六场通透”之誉。喜读书,擅琴棋书画,好收藏金石、碑帖,精于治印。交往多梨园名伶和业余昆京名家,被称为京城第一票友。
  1930年2月,由叶公超介绍,清华大学不拘一格,将既没学历也没著作的红豆馆主溥侗聘为特别导师,每周4小时教授昆曲,2小时教授中国绘画。1932年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溥侗没有随同前往,而应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之聘任委员之职。
  溥侗离开清华园后,园内昆曲活动并没有停止,俞平伯、浦江清等昆曲爱好者承袭了清华园的昆曲传统。为了更好的交流、演唱昆曲,1935年,“谷音社”在俞平伯清华园寓所召开成立大会,取“空谷传声其音不绝”之意,俞平伯任社长,成员有俞平伯、浦江清、唐佩金、汪健君、陈盛可、杨文辉、华粹深、许宝、许宝驯、陈竹隐等,聘请吴梅为导师,每月举行一次同期集会,不定期举行公开曲集。良好的氛围使原本热爱昆曲的汪健君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成为谷音社的重要成员。
  
  汪健君的昆曲活动
  
  汪健君(1903—1999),名振武,字健君,原籍广西桂林,北平财政商业学校毕业。父汪鸾翔,弟汪振儒、汪复强均为清华人。在书香门第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汪健君雅好昆曲,工官生、小生,兼习阔口,并擅吹曲笛和箫,唱曲念白讲求吐字发声,造诣颇深。汪健君学习的是清曲。昆曲向有清、戏之分。清工代表传统唱法,突出歌声唱腔,戏工则兼及唱演结合。与舞台上伶工搬演的剧曲相比,桌台清曲更加讲求四声阴阳,出字归韵,吐字考究,唱口细腻,以字传声,以声传情,是昆曲声腔最规范的传承方式。汪健君一生坚守并传承清工曲家的唱法,身体力行守护着这支文化血脉,至今他的传人杨志仍以唱曲闲雅整肃闻名曲界。
  1930年红豆馆主溥侗到清华授课,指导学生课余游艺选修昆曲和国画,在校任职的汪健君亦从溥侗学习昆曲,“幸得师事溥先牛而略知曲学之门径焉”,曲日日精,后经多年习练,能唱《西楼记·拆书》、《赏荷》、《赏秋》、《拾画叫画》、《琴挑》、《闻铃》、《哭像》、《定情》、《惊变》、《惨睹》、《扫花三醉》、《折柳阳关》、《训子》、《刀会》、《扫秦》、《山门》等曲,,
  红豆馆主离开清华后,汪健君仍然坚持学曲、唱曲,并与同好昆曲的浦江清过从甚密。据他回忆,“工字厅东偏小院,旧植丁香四株,春口敷荣,芳香散溢,度越墙外。浦江清先生下榻于此,戏题为‘四丁香院’。”“余居室与浦君对门,文谈余暇,辄互相撅笛,高歌昆腔一曲,以资消遣。”在浦江清的介绍下,汪健君结识了俞平伯。
  共同的志趣将汪健君与俞平伯、浦江清等连结在一起,他们经常举行昆曲活动。1934年2月,教昆曲的师傅陈延甫来北平,住在清华大学附近。俞平伯、浦江清、唐佩金、汪健君、陈盛可、杨文辉等均从陈延甫拍曲。
  汪健君学曲,不仅唱曲,而且研究曲,因而能够从深层次理解曲。他了解昆曲的盛衰史,深知昆曲“至清代洪杨之后,皮黄肇兴,始告衰落,浸几于绝响。”他对濒临绝响的昆曲情有独钟,经常与俞平伯、浦江清等讨论昆曲演唱的技巧,抗战期间曾与俞平伯讨论昆曲的读音正字,俞平伯后来发表了《与汪健君书论正声变调》、《再与汪健君书》等文章。
  据汪老传人、著名曲家杨忞回忆,“老师一生对昆曲艺术的追求和研究是那样执着。曾对我笑谈他年轻时对着墙壁着魔似地反复大声诵念大段念白,仔细斟酌每个字的念法,调整语调,揣摩情感,以至于他的母亲诧异地问他:‘你疯啦!’”“清乾隆间的王先生编写了一部韵书《音韵辑要》,对习曲极有帮助。老师非常喜爱这部书,由于印量很少,四处求访未能买到,就自己动手,一笔一划地抄,整整抄了三大本,从那工整、有力、隽秀的墨笔字可以看出老师的认真执着,对昆曲的热爱之深。”
  抗战爆发后,汪健君作为清华大学“平校保管委员会”委员留在北平,俞平伯亦留在北平,他们时有研讨学习昆曲之举。日寇占领清华园后,汪健君撤至天津,仍然参加昆曲活动,曾向前辈曲家王麟卿及笛师高步云、徐惠如等学曲,并在北京、天津请益曲家滑茗白、许雨香、俞振飞等,精研曲律宫调和昆曲音韵。1941年与津门曲家李蓬河等共组辛巳曲会。1945年春自组知乐曲社。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复员,汪健君仍回校工作,1946年参加蕅香曲社活动。在清华大学复组后谷音社,杨文辉、陈祖东、浦江清、吴征镒等参加清唱雅集。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园的昆曲活动一度停止。1956年8月19日由俞平伯发起成立了北京昆曲研习社,汪健君是最早的社员,他开辟了西郊小组,有林焘、陈竹隐等参加活动。1964年当文革风暴即将来临之时,北京昆曲研习社解散。十年动乱期间,汪健君像众多曲友一样,压抑着对昆曲的热爱。1979年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活动,汪健君与北京大学教授林焘等共同恢复西郊小组,八十年代在清华和北大组织曲集十余次,在北京大学临湖轩举办大型曲会。1999年7月6日汪健君在洛阳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沧桑几易剩华颠
  
  汪健君雅好昆曲,一生更是勤勤懇恳、兢兢业业于本职工作。
  1925年5月汪健君来到清华,先后在注册部、教务处长办公室工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奉命南迁,1938年4月在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在北平的留守人员组成清华“平校保管委员会”,主席为原庶务主任毕正宣,汪健君等4人为委员,由学校每月发给薪资126元。汪健君将百十箱重要 文件档案运至天津英租界,负责保管工作。
  事变爆发时,梅贻琦校长正在南京开会,校务委员叶企孙主持在天津英租界戈登道13号路(今和平区湖北路13号)天津清华同学会内建立了清华天津临时办事处,由汪健君助之,后来这里成为南下师生的中转站,安排了大批師生安全到达昆明。汪健君辅助叶企孙往返于平津之间,护送师生,并将保管员薪资送往北平。
  北平的清华校园,事变后不断有日军骚扰,1938年8月,日军侵占了整个清华园,“保委会”被赶出学校。1938年10月,叶企孙亦离津赴昆明任教,汪健君独自留守天津英租界,保护校产。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侵略军进驻天津英租界,切断了他与昆明的联系,失去经济来源,生活上极为困苦,后来求助亲戚谋得中南银行文书职位,得以养家糊口。1945年抗战胜利,他立即辞去银行职务,仍回清华工作,并将保管于天津的文件档案全部押送回校,为保存学校珍贵财产作出了贡献。1948年清华园解放前夕,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护校工作。
  1957年冬,汪健君从教务处长办公室调到图书馆,负责外文书刊交换工作,他熟悉多种外语,努力增加外文资料来源,为图书馆馆藏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中文书法工整,英文打字技术娴熟,作风严谨,认真仔细,为青年人树立了榜样。
  1989年汪健君将自己收藏多年的千余册图书捐赠给图书馆。这些书多为清代线装书,内容丰富,有《孝经章句》《山海经笺疏》、《战国策》、《史筌》、《荀子集解》、《管子校义》、《曾文正公文集》《纪文达公遗集》、《桐城昊先生全书》等藏家多备的名著,又有涉及文字、音韵、算学、诗词、谣谚、碑帖、拓片、乐谱、画册等书,其中不乏具有版本价值者,并有少量抄、稿本。他将因此获得的千元奖金捐赠给清华校友会,爱馆爱校之心昭然若揭。
  汪健君多才多艺,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能作诗写词。1981年4月在清华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时,汪健君作诗一首,回顾沧桑人生,寄托美好愿景:
  小住名园五五年,沧桑几易剩华颠。
  方欣旧彦多栋梁,又见新髦尽俊贤。
  弦诵七旬瞻永久,熏陶四化重当前。
  躬逢祝嘏申私颂,水木清华景更妍。
  汪健君亦擅作竹枝词,1982年曾作《清华怀旧竹枝词》八首,包括钟亭、古月堂、怡春院及藤影荷声之馆、工厅东院、一二一图书馆、溥西园来校主业余游艺课、古音社、京剧社等,诗外加有长长的注释,其中记述了很多学校的史实,是校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汪健君在清华园里走完了充实而精彩的一生。回首一生,他始终在不懈地演唱昆曲、传授昆曲。他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弟子拍曲,曲目是用工尺谱记录的,一般学员看不懂,需要老师一句一句教唱,如此口传心授,以期将原汁原味的曲目保留下来。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也成为专业剧团演出之外的重要补充,使民族瑰宝在民间得以流传。
  今天,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舒缓的昆曲也许使匆忙的人们无暇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但作为中国“百戏之祖”的活化石,昆曲是中华民族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如何使这朵奇葩始终不败?汪健君对传承的执着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其他文献
大力开展生源地贷款,是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真正改善贫困地区学生学习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确保国家助学政策既定目标的实现
日前,收到面塑大师汤夙国先生所赠面塑佳作“观世音菩萨”,栩栩如生;与先生相识相交多年,见作品如见其人;陪大师冰心玉壶孝祭高堂,红螺松藤跃然册上……此情此景历历在目,由感而发,作一小品权作一和,恳请汤先生笑纳雅存。    白发飘逸承祖训  拳拳夙愿报国心  汤公访祖守孝义  南城槐柳慰亲人    烈酒祭洒敬高堂  热泪泉涌誓言藏  汤氏父子创奇葩  名传九州国增光    相知相识鉴冰心  红螺松藤乃
最近,著名书法家都本基先生将其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各国运动员入场引导牌撰写的书法作品捐赠给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并由北京市档案馆永久珍藏。11月3日下午,北京奥运
张学良在台北北投区的住所虽由蒋经国亲自挑选,修建费用由张学良自己出,但仍有十几位秘密警察同住在大房子里,他们还在马路的另一侧建了个看守点,以监视前门。有些秘密警察几乎变
文件材料收集难,是当前企业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透过文件材料收集困难的现象,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而较为深刻的探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    一、文件材料收集困难的表现    笔者分别以案卷和归档文件件数为统计单位对铁路物资系统1996-2006年的归档数量做了比较。全系统1996年档案归档总数为7100卷,2006年归档总数为3104卷,下降128.7%,文件归档数量(以件
为了解析株高性状的遗传基础,以X178和NX531为亲本构建的124份RIL群体为研究材料,基于高密度SNP标记构建的包含7278个bin的bin-map连锁图谱,对辛集、保定2个地点RIL群体的株
要以平衡论为基点,思考所谓平衡论及行政自由裁量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下平衡论的发展问题,反思当下平衡论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 W
今天召开全区档案工作会,丁朝胜局长对我们2006年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对2007年的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讲得非常细致。尤其是今天北京市档案局陈乐人局长在百忙之中又抽出时间亲自到会,对同志们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要求,请同志们回去后认真抓好落实。今天就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谈两个方面的想法,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把我们的档案工作做好,各项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推进一步
朔风劲吹天地摇奏小号鸣鞭炮云飞雾扫艳阳当空照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对基层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建议与基层央行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