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不知情权,给信息垃圾分类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诸君一定以为题目写错了,世人都争“知情权”,怎会有人捍卫“不知情权”?还有不知情权吗?不知情权还用捍卫?
   若要回答这些问题,先得从知情权说起。所谓的知情权,就是公民享有的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比如,消费者就有权了解所要购买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含量等商品信息。一旦有商家隐瞒或篡改,就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知情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所以人人都会争取。但有谁会料到,时至今日,还我“不知情权”反而成了迫切的需求。
   微信家庭群里祖父母、父母乃至七大姑八大姨发的医疗养生、心灵鸡汤,看是不看?朋友群里纯粹闲扯侃大山的超长聊天内容,瞧是不瞧?朋友圈里号称“错过会后悔一生”,看了会后悔一辈子的所谓“深度好文”层出不穷。一连串刷屏的广告,让你的朋友圈再无宁日……诸如此类的垃圾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被数字垃圾重重包围之下的我们,很难觅得一块净土自由地呼吸。
   还有大数据的精准推送,你在哪类视频上停留的时间一长,此类视频便源源不断地推送到你的眼前,让你欲罢不能——你还不能责怪大数据,人家可全是为了你好,服务多到家!
   人们不知不觉中就在“精准推送”中耗费了大好时光。浪费时间可是等于自杀呀,赶紧祭起不知情权的大旗,否则废话空谈肯定会扼杀一个高尚的灵魂——即使并不高尚的灵魂,也禁不起信息垃圾的反复轰炸。
   其实信息时代,有些人为了捍卫不知情权煞费苦心。比如,微信里各种拉黑、屏蔽、消息免打扰,只为营造一个宁静的环境。但是,即使你关闭了微信,各种垃圾信息依然可以从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新闻媒体等途径不约而至,让人防不胜防。
   很多时候,我们对环境污染特别敏感。天气不好,有雾霾,立马戴上口罩;走在垃圾遍地的道上,会捂着鼻子快速通过。对于信息污染、数字垃圾我们却迟钝了许多,更想不到捍卫我们的不知情权。就像网络上那些明星结婚、怀孕产子、离婚之类的新闻跟大众有多大的关系呢?为什么要占用海量的公众资源大肆宣传?即使有人喜欢娱乐八卦,也不等于所有人都喜欢,不喜欢的人就有不知情权,连篇累牍的八卦报道已经侵犯了他们的不知情权。
   既然我們能给生活垃圾分类,是不是也应该给信息垃圾分分类,好好整治一下信息垃圾?需要有关部门快快行动起来,努力打造一个清净的信息世界,把百姓的不知情权还给他们,让垃圾信息该焚烧的焚烧,该填埋的填埋,回到它们该去的地方。
   但愿读者不要笑话作者的天真——或许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到这篇文字,重重的信息垃圾包围之下,谁还分得清哪些文字是垃圾,那些不是?
   摘自《讽刺与幽默》2020年12月18日    蒋跃新/图
其他文献
近日,多所高校陆续发布了2020年毕业生质量报告,其中的毕业生薪酬情况备受关注。尤其是“某大学毕业生平均年薪18万元”一经发布,立刻点燃了舆论,在各网络平台不断被讨论。   如果一位大学生刚毕业就能拿到18万元年薪,大家大多会表示赞扬和崇拜;假如一所大学一届毕业生的平均年薪能达到这个数字,更多的会是惊讶与感叹。毕竟,对于相当多工作许多年的职场人士来说,将近18万元的年薪都是非常可观的收入,甚至是
期刊
最近这几年,大家说到“情绪”,都有一种回避的趋势。尤其是生气,一说起来这个词就有一种“犯错误”的印象,好像只有随和的、理智的、不温不火的沟通才是唯一可取的互动方式。如果把这种偏好推向极致,任何冲撞都不敢发生,那些本来存在的矛盾就会被掩盖,也就失去了某种真诚。   其实,生气是必不可少的。   我做过大学老师,这就是一个被要求情绪正确的典型职业。以至于如今愿意在课堂上发火的老师,已经算珍稀物种了
期刊
几天前傅聪撒手的噩耗传来,沪上雅士俗流,是万千了笔墨的。虽然有的也是冷饭重炒,虽然有的不乏谬托知己,但总归是写尽了对天妒英才的无限惋惜以及对坎坷之路的持重思考。却也有这样的独辟蹊径,不讲肖邦,不讲波兰英伦,却只讲傅聪归来那次,美滋滋地吃过一碗“葱油拌面”,于是敷衍成文,于是追忆不止……   无独有偶,黄宗英西去的那几天,也有这样的“追忆”,不讲《乌鸦与麻雀》,也不讲《特别的姑娘》与《小丫扛大旗》
期刊
据媒体报道,重庆市某小学近日发生了一起“几人违纪,全班被罚”的体罚事件。据学生家长反映:当时,因为几名学生上课讲话不认错,老师便打了全班同学的手心,其中多名学生的手掌都被打得又红又肿。事件曝光后,校方表示将会调查此事,给家长们一个答复,而在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不少对被打的学生表示同情,谴责涉事教师的声音。   教育部不久前公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定:不得实施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
期刊
“为确保食材安全,所有商户均需立牌发誓,否则不准入驻。”近日,河南商丘一小吃街规定,入驻商户必须立牌发誓,网友为此吵翻了。有商户在店口挂出牌子承诺,“用的都是真材实料,如做不到,甘愿后代流离失所”。文化园负责人陈健表示,小吃街的商户特别多,如果商户掺假只罚款,不能根治,对方可能还会犯错,就想到这个办法。(12月30日《中国之声》   在坊间,人们对以赌咒发誓方式立承诺、作保证的做法司空见惯;商家从
期刊
近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主持团被指收取嘉宾粉丝价值不菲的应援礼物,引发网友对“集资送礼”应援文化的讨论与关注。湖南卫视发布声明称,坚决反对主持人、演员、嘉宾收受粉丝礼物。针对网友反映情况,正在进行全面调查。如查实有不当收受礼物行为的,湖南卫视将依纪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我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个保温杯了。”“那50多支笔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日前湖南卫视主持人何炅的一段视频被翻出,引发争议,上
期刊
近日,某实名认证律师在微博发布“李娜退出中国国籍”的消息,还附上了中国驻釜山总领事馆签发的带章证明,并很快登上热搜。随后,李娜团队、中国驻釜山总领事馆、媒体等先后辟谣,李娜本人也被迫出面澄清。   遭遇“被移民”的名人,李娜并非头一个。此事微妙之处在于,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是一个以“律师”身份实名认证的博主。如果发帖者真是律师,则意味着他为了“碰瓷”名人博流量,利用职业性的“知法懂法”,精准地规
期刊
前几天备受关注的一件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   原来的报道是,12月8日,广东东莞一位网约车司机为了送乘客患急病的婴儿上医院,闯了三个红灯,要被处罚。乘客若能向警方说明情况,为司机作证,司机就可以被免予处罚。但是,乘客拒绝作证,网上口诛笔伐遂成波涛汹涌之势:不道德,不知感恩,冷血,以后如何做人,怎么会有脸教育孩子……   然而,(2020年)12月16日,新华社、人民网报道了真相:司机请求作
期刊
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务议程正发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舆情治理机制。如近期“80岁老太独自冒雨交社保被工作人员拒收现金”上热搜之后,当地政府迅速进行了整改。网络热搜问政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畅通政府和民众沟通渠道等方面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的意见虽可通过歌谣、信件、电话等方式直接表达,但绝大多数舆情是散落、无形的,且倏忽消逝,像水
期刊
年终岁尾,朋友见面倘若问:最近忙吗?十有八九会回答:忙!忙得焦头烂额,尽“瞎忙”!语气表情,似没闲工夫答理你。   一俟年底,身处基层,忙,不会有假。因为,上面千条线,基层就一根针,“针鼻儿”再小,有线就得纫上,岂能不忙?说“瞎忙”,谦虚的成分或许有,然“瞎忙”现象确实在一定范围存在。有的是一层压一层,层层加码,到了底层,千头万绪,不忙,岂能交差?重复做,交叉做,应付做,走过场,没辙,不得不“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