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茶叶带动的振兴之路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huanghehuangg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庆火车北站的一家重庆土特产销售中心里,一面墙被装修成置物架的模样,每一个小架子中都放着一款来自重庆区县的茶叶,有永川秀芽、巴南银针、南川大树茶,但销量较好的,是一款来自武隆的被称为“仙女红”的红茶。
  中国人为何对茶叶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能谈上两句。但如果追问他们是否了解茶叶的生长环境、采摘和加工过程,却鲜有人能回答上来。8月19日,记者循着武隆茶产业链出发,去往距重庆主城都市区170公里外的武隆高山,回溯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的路线,探寻茶产业如何助推武隆乡村振兴。
  高山云雾出好茶
  8月19日,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茗臻农业有限公司茶加工厂二楼。
  春茶的采摘季已经结束两个多月,公司负责人赵伟成趁着难得的休闲时光,带着几位好友在加工厂二楼自己动手制茶。房间的墙壁上,悬挂着手工制茶的流程图。“杀青”与“揉捻”,赵伟成正在进行这两个流程,“将茶叶的水分炒干,才能出香气”。
  3月,春雨落下,茶树冒出新一茬的嫩芽,春茶的采摘工作便开始了。后坪乡的茶叶基地一个挨着一个,春茶采摘开始后,漫山遍野都是来自武隆各地的茶农,他们行走在一列列的茶树之间,采摘春季的头道茶。
  赵伟成的公司流转了3000亩茶园,现在投产的有600亩左右。这600亩茶园,今年产出了10吨左右的成品茶叶,这些成品茶将投往重庆、浙江、福建等地的茶叶市场。
  单就一家茶厂而言,10吨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但这并不是赵伟成的最终目标。“茶树的投产周期大约是5年,我们新栽种的一批900亩茶树明年将投产,另外还有1500亩的老茶园基地改造也将完工,此后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将会更高。”赵伟成说。
  据武隆县志记载,自20世纪70年代起,武隆便开始大力发展高山茶产业,种植规模最大时,曾一度突破10万亩,后来受市场变化影响,茶叶经济效益下降,茶农们纷纷放弃种茶,漫山遍野的茶园呈荒废状态。
  近年来,茶叶市场回暖,茶产业再度成为武隆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随着重庆市重点打造“百亿级”茶产业链,武隆区委、区政府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要“重拾70年代野化茶、打造十亿级茶产业链”,助推乡村振兴。
  2013年,一直在外务工的赵伟成回到后坪乡,接手了一家茶叶小作坊,随后开始流转土地发展茶产业。政策东风劲吹,赵伟成的小作坊也变成拥有4个茶树基地、年加工能力突破200吨的大加工厂。
  在茗臻农业,赵伟成的弟弟赵伟峰负责田间管理和茶叶收购,赵伟成更多的是负责顶级茶叶的加工制作。
  “高山云雾出好茶,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强品牌、做出效益,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赵伟成说。
  进入8月,夏秋茶的采摘也已经开始。虽然夏秋茶的制茶技术还不够成熟,但仍有茶农陆陆续续送来茶叶,赵伟峰基本也是照单全收,再送回加工。
  尼龙兜里谋生计
  8月19日下午3点,虽地处海拔1400米的山区,但在太阳的直射下,后坪乡的气温不断升高。
  在后坪乡中岭村的茶树基地里,有3名茶农戴着遮阳帽,穿着薄薄的长袖长裤,穿行在一列列的茶树中间,采摘着茶树顶上“一芽二叶”的部分,然后丢进斜挎着的尼龙兜里面。
  不同于影视剧中背着竹背篼的采茶姑娘,这些身高仅高过茶树小半个身子的茶农更喜欢自制的尼龙兜。
  “竹背篼也有,但是背着不方便,转个身会卡在茶树上,影响采茶效率。”说话的人叫张树全,中岭村人,2017年以前也是武隆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后来因家中老人年迈,生活不便,她便辞去工作返回家乡,但也因此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家中一度陷入贫困。
  张树全今年51岁,回乡后将土地流转给茗臻农业公司后便在茶园务工。在中岭村,像张树全这样流转土地后继续在茶园务工的还有6人。他们一部分收入来自土地流转后的分红,另一部分则来自采茶的收入。
  在这里,茶农人均每天能采摘5公斤左右的茶叶,普通春茶的收购价在24元/公斤,而最好的“独芽”收购价能达到160元/公斤。赵伟峰则在每天中午的12点和下午6点开着车到茶园收茶。茶农们将采摘的鲜叶交给他,过秤后获得酬劳。
  靠着采茶,张树全一年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
  与张树全同行的还有一位叫陈正英的婆婆,她手脚麻利,斜挎着的尼龙兜已被茶叶填充得满满当当。陈婆婆今年72岁,在赵伟成的茶园中培训了两年后也开始采茶。严格意义上来讲,陈婆婆还算是张树全的半个师傅。
  陈婆婆将家里的15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后,闲不住,想着趁身体好还能劳动就再工作一段时间。“以前我还能帮忙给茶园锄草,工资100元一天呢!”陈婆婆说道。
  “陈婆婆身体好,干活比我们都快。”张树全在一旁附和道。
  问及陈婆婆上午的收获,陈婆婆比划着伸出手指说,“4斤3两”。
  专家团队护发展
  8月19日下午5点,武隆区后坪高山茶叶科技专家大院。
  从茶园回来,高飞虎第一时间去到茶叶加工厂。加工厂的门口晾晒着中午收购过来的鲜叶,虽已是下午5点,但阳光依旧毒辣。
  看到茶叶直接曝晒在阳光下,高飞虎急忙赶过去,用手将茶叶捧起翻面再摊薄,一边将茶叶铺开腾到阴凉处,一边碎碎念:“这么大的太阳,鲜叶这样晒,会晒伤的。”
  高飞虎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2005年,他跟着重庆市科學技术局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来到武隆,此后便扎根武隆,指导当地村民进行农产品生产活动,现在则专职指导武隆各茶树基地的茶树种植与鲜茶加工。
  制茶是个技术活,新鲜的茶叶经过各道工序,会慢慢蒸发掉体内的水分,散发出香气,最终成为成品茶叶,此时鲜叶便完成蜕变,附加值将增加数十倍。
  春季采摘的头道茶“独芽”,经过加工后,身价会上涨到6000—10000元/公斤不等,即便是普通的鲜茶,加工后也能达到800元/公斤的价格,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技术把关。   几个月前的春茶采摘季,高飞虎团队6人分散在武隆的各个茶园内,指导茶农如何采茶、指导茶园负责人科学加工鲜叶。在茶园负责人的眼中,高飞虎团队就像水手,为武隆茶产业发展的航船保驾护航。
  春茶采摘季过去,高飞虎团队的主要任务转变为茶叶品种分析、茶园土壤改良、茶叶衍生品研制和茶叶机械化采摘与生产。
  “人工采摘的效率大概也就5公斤/天,但如果采用机械化采摘,则能达到100公斤/天,只是现在的机器还不能很好地识别各个等级的鲜叶,这也是我们今后的攻关方向。”高飞虎说。
  明年,赵伟成将有新的900亩茶园投产,这段时间高飞虎便在赵伟成的茶园里做技术指导,确保明年赵伟成的茶园能顺利开园。
  “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当地居民增收致富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高山茶叶种植园还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同时也能促进旅游业发展。”高飞虎说。
  茶旅融合促振兴
  8月20日上午10点,武隆区白马镇。
  作为武隆另一个产茶大镇,与后坪乡不同的是,白马镇的定位更多的是一个旅游小镇。
  在白马镇赤茗农业公司水晶茶厂内,制茶师黄华正将茶农送来的一背篼鲜叶倒进已经加热至200℃手工制茶锅内,双手翻转,碧绿的茶叶在锅内翻腾,鲜叶与灼热的锅底接触,发出水汽蒸腾时特有的“呲呲”声。
  黄华学习制茶已经4年有余,现在是赤茗农业公司的技术骨干。围绕在锅边,3名游客正聚精会神地观察着黄华制茶,不时还拿出手机拍照摄像。
  与武隆其他茶产业公司一样,制茶是赤茗农业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但其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任务——白马镇旅游项目的打造。
  1993年,武隆芙蓉洞被发现,此后,武隆历届政府便将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来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立志将武隆打造成为能够代表重庆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而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不断发展,武隆旅游市场也迎来进一步发展变化。
  “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武隆区委、区政府已经为未来的十年画好了新蓝图。
  规划伊始,白马山度假区就想好了一条路子:以茶文化和爱情文化为主题,发展养生度假区,走“旅游 茶文化体验”的农旅融合新路子,整合茶资源、提升茶景观、研发茶产品、演绎茶文化,延伸武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
  “以天尺坪景区为核心,将茶原料资源最大化整合,为茶产品提供强有力保障的同时,助推乡村振兴。”赤茗农业公司执行董事袁学平说。
  作为度假区的产业链条之一,这里的茶产业也正在历经变化和升级。
  赤茗农业公司水晶茶厂已开设两条自动化茶叶生产线,集茶叶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同时,“仙女红”品牌紅茶也通过了国家有机茶认证机构认证,其中最好的茶叶市场价已达6万元/公斤。
  “我们的红茶香味悠长,市场很广阔。”黄华总结说,“茶产品和景区已经形成相辅相成的状态,接下来我们还要研制出更优质的红茶,争取让茶叶附加值再上一个台阶。”
其他文献
当我遇见你,我体内思乡的因子迅速张开双臂  甚至冲出身体。这是血亲之间的感应  我恨不得调出体内五千个汉字紧紧围住这条街道  表明我此刻一點也不孤独  在这里,皮肤不同,语言不通,我已穷途末路  像被丢失在异地的一枚月亮  独自圆缺,自调阴晴  我站在这个用汉字书写的“中国菜”菜馆招牌底下  像一个被遗失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
1  杨清风42岁那年,已是6个孩子的父亲。算上他的老婆赵高枝,全家有8张嘴巴,整天因为填饱肚子发愁。虽然日子穷,杨清风却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个穷人。  杨清风在村街上每次迎面遇见村人,每次给人打招呼,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快速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插进中山装上衣胸前的口袋里,神情庄重,表情严肃,按照对方的年龄和辈分,问对方:缺钱花吗?  杨清风的两根手指岔开一条缝,半插在上衣口袋里,问话的时候从来不把手
“心心,你的婚礼又取消了,好久办呢?”  “再说吧……”张馨心望着远处的群山,沉默片刻后,小跑追上前面发问的同事,一起向村社疫情防控一线进发了。  今年24岁的张馨心是奉节县永乐镇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  1月31日一大早,张馨心就和同事们一起,带着药品、食品等物资出门了。他们马不停蹄地辗转于10个村社,不停地搬货、发货,给乡亲们做宣传,直到下午4点,带去的物资才全部发放到位。  准新郎聂小力是长寿
朱以撒,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法专业之余以散文写作遣兴,出版散文集《古典幽梦》《俯仰之间》《纸上思量》《腕下消息》《如风吹过》。  父母亲去世后,我再回泉州城,好像感觉也不一样了,有一些茫然。  有人送过来一本书,说是刚买到的我的一本书论,让我在上面题几个字,作个留念。我问清楚他的名姓,就在第二页的空白处下
1  那块巨大的石头  仿佛是  踩住游荡的时间和滚落的山峰  多少流水 才能冲刷出一个岩洞的宽大  多少风雨 才能丈量归化到明溪的距离  辽阔的记忆  只是石头上一层薄薄的青苔  试着去给一块石头命名  滴水岩 没有什么  能比流水更古老  2  徐霞客的脚印还停留在岩洞里  杨时的身影已在理学祠堂中定格  陈有定将元朝的大旗  牢牢地插入石缝  呼啦啦的响声  没过滴答的水声  闭上眼睛  谁
如今,蜜柚和茶叶是平和县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产业,两张亮丽的名片——“中国琯溪蜜柚之乡”“中国白芽奇兰茶之乡”。蜜柚和茶叶在平和虽然古即有之,但并不如现在那么闻名海内外,它们像有着相似命运的一对兄弟。  古时平和种有蜜柚,明朝时称为“抛”。清朝学者施鸿葆把平和蜜柚比喻为“侠客”,我不明所以。他在《闽杂记》一书中说:“品闽中诸果,荔枝为美人,福桔为名士,若平和抛则侠客也。”相传,平和抛差一点毁于明嘉靖
2020年2月13日,巫山县,已经治愈出院15天的蒋女士,收到医院复查结果后,将自己的微信昵称改为“春暖花开”。  蒋女士是重庆首个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也是首个治愈出院的患者,还是一名重症康复患者。蒋女士用新取的昵称,表达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寄望。  疫情之下,“春暖花开”,其實也饱含着所有人的期盼。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重庆按照“四集中”原则,加强发热门诊和集中救治医院管理,确保患者早诊断、早治
1.西施舌:怜她长舌足倾城  许多年前,我在福清第一次吃到西施舌,堪称惊艳。一片细腻洁白的蚌肉,用椭圆形贝壳盛着,每位客人分得一个,放进嘴里,柔嫩甘滑,还真有含着绝代佳人舌头的感觉。西施舌又称海蚌、沙蛤。“鸡汤汆海蚌”是闽菜里的一道名菜。后来又与西施舌多次重逢,滋味鲜美,每次都印象深刻。  西施舌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的中、日、韩沿海和中南半岛,我国山东、福建和广东产量较大。最早提到西施舌的,是宋人胡仔
沙爽,作品散见于《散文》《钟山》《天涯》《大家》《诗刊》等刊。出版有散文集《手语》《春天的自行车》《逆时光》《拈花》,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桃花庵主——唐寅传》,历史随笔集《味道东坡》等。  壹  是什么时候,我爱上了这些脆薄之物?  可能是因为听一个女友说起她的外祖父。  如同这世间许多的外祖父一样,他是大多数人可以为自己找到的清晰的生命源头。当他以一个故去多年的逝者的身份,出现在两个中年女人的对话
2012年7月,李小忠感到头昏脑涨。  作为涪陵区石沱镇光明村村主任,他正在登门入户当“说客”。  前些天,蔬菜种植能手李建找到李小忠,希望到村里办蔬菜合作社。  李小忠当即表示支持。  却不想,当他到村民家中动员时,却被泼了一盆凉水。  “合作社,不就是‘空壳公司’?”  “隔壁村的合作社,大半要死不活。”  “除了统一买点农资,合作社还能干嘛?”  乡亲们不领情,李小忠很郁闷。  “这些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