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庶堪轶事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庶堪,号沧白。清光绪七年十月十八日(公元1881年12月9日)出生于四川巴县木桐镇。他早年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后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斗争,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幕僚,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
  为了缅怀杨庶堪,特记下有关他的几件鲜为人知的轶事。
  杨庶堪从小得到父母亲的精心教养,读“四书”、“五经”,背古典诗词,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础。在父亲的安排下,他从私塾转入正蒙公塾学习,后又入重庆经学书院向华阳名儒吕翼文学习经史训诂,才学过人。1899年,他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三场,以优异成绩考了第一名,中了秀才。1909年,他应邀到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任教。当时,郭沫若在分设中学丙班听杨庶堪的课,他的作文常居全班之首。杨庶堪出于爱才,对郭沫若鼓励有加,教导尤多。他逝世后,郭沫若十分怀念自己的老师,每次见到杨庶堪的儿媳李立芳总要说:“杨沧老是我的好老师!”
  孙中山委任杨庶堪为中华革命党四川省的主盟人,后又任命他为四川省省长。杨庶堪任省长时,十分重视教育,以政府行为支持赴法勤工俭学。陈毅、聂荣臻、邓小平等,就在此时得到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和资助,因此他们十分感恩。解放后,陈毅在任上海市市长时说:“如果杨沧白知晓今日国家的繁荣富强,他老人家一定会含笑九泉。”
  1923年10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刊登这样一条消息:孙中山出巡虎门要塞和威远炮台,行前孙中山发布命令:“在出巡期间由大本营秘书长杨庶堪代行大元帅职权。”可见,孙中山对杨庶堪的无比信任,也显示出杨庶堪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显要地位。
  为了纪念杨庶堪,重庆市原重庆府中学堂旧舍改建成“杨沧白先生纪念堂”(今重庆政协)。在重庆,原先有两个闻名遐迩的纪念堂:“丞相祠堂”和“工部草堂”。后来,再建一个“杨沧白先生纪念堂”,可谓三堂鼎足,交相辉映。同时,还命名了一条路——沧白路,作为永久纪念,这是对杨庶堪的至高颂扬。
  (作者为上海大学副教授)
其他文献
到浙江嵊州这座具有21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访问,最大的一个收获是参观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寅初故居。马寅初故居位于嵊州市浦口镇,从杭州乘汽车只要一个半小时,就可到达这个水木清华之地。初秋的浦口温润似玉。步入小街,两侧白墙黑瓦的旧式民居,给人一种久远古朴的感觉。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记载:“浦时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马寅初的童年、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1882年
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要求保险企业改变传统的、局限于内部的价值链管理方式,通过价值链再造实现以客户为导向,将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及竞争对手纳入价值链管理.价值链再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行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之间的互换为核心,从而让以往的商业行为发生了极大变化,新增了三个特点,一是网络化;二是电子化;三是信息化。可以发现,
1980年,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恢复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我作为新建的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接受领导委派,负责调查文化大革命期间市人委办公厅中与“四人帮”篡党夺权有关的人与事,编写《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文化大革命大事记》。因金仲华副市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是“文革”期间市人委办公厅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于是我对“金仲华专案”前后过程进行了重点的调查处理。  我查阅了有关“金仲华专案”的全部材料。“造
张德宁1946年出生于上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华都画院画师。自幼习书画,1987年后多次赴日本举办书画展。回国后开始专攻宋元山水画,面壁十年,临摹了
<正> 进入炎炎夏季,随着营销市场 走入一个淡季,公司里一些业务竞赛活动落下帷幕,公司营销业务队伍顿从高度紧张的状态松弛下来,一些营销伙伴心态变得有些浮燥,早会出勤率低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密商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建立一个跨国军事情报合作机构。1943年7月1日,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在重庆正式成立。中美合作所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十多个训练班,培训特工。1946年1月,中美合作所正式宣告结束。早在1943年春,中美合作所就在安徽省歙县雄村成立了第一训练班(又称为雄村训练班、军委会第一特种技术人员训练班),直至1945年8月结
<正> 新的《个人代理人管理办法》出台后,有主管说:“增员多了,下级主管就会分离出去,也就是说,越增员队伍反而越小,越吃亏”。这显然是错误的,用这种观点指导工作十分有害。
2006年4月13日,新华社发自新疆的电讯披露了爆炸性的消息——在罗布泊发现了疑似上海著名科学家彭加木遗骸干尸。中国大大小小的报纸、成千上万的网站都纷纷转载这一消息,引
大跃进的年代是出数字的年代。钢多少,粮多少,时时都有新的记录出现。亩产几千斤、一万斤刚让人惊喜,亩产10万斤的记录又已创下。革命的时代“一天等于二十年”,“什么人间奇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