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课堂导入 引燃思维火花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maogaishilang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首要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科学教学中,多彩的课堂导入,能调动学生创新思维,构建有效科学课堂,为整个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基础。本文从(1)充满情趣的娱乐导入,创“乐学时刻”;(2)富有创意的实验导入,创“探究”时刻;(3)贴近生活的随堂导入,创“可教时刻”;(4)扣人心弦的话题导入,创“惊诧时刻”;(5)紧扣主题的文学导入,创“美学时刻”五个方面阐明了创新课堂导入,构建有效科学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有效课堂 导入 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其中课堂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首要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课也是同样,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必然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一个启发的广阔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开展积极的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主动积极的学习,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效果。有位教学名家曾经说过:“课的开始,其课堂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创新课堂导入,构建有效科学课堂,能为整个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设计创新的课堂导入呢?笔者认为:设计创新的课堂导入,首先,要体现科学课程理念:即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用学生生活中接触的主题来引导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还要考虑教材本身的知识体系和相关内容。再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知识储备等因素。只有充分考虑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关系,才能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具有学科特点的新课导入,才能敲响学生心灵上的第一锤,激起他们思想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着,同时又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为新课内容的教学作铺垫。
  
  一、充满情趣的娱乐导入,创“乐学时刻”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则会自主地、愉快地参与课堂。好的课堂引入,能使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且富有情趣的娱乐活动来导入,可以创造“乐学时刻”,让学生在享受快乐中走进课堂。
  在导入八年级科学《神经调节》一课时,我让学生做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先让一组学生站起来,听我的口令做动作。如向左转、向右转、举起左手等,做错动作自动坐下。淘汰一部分学生后,让剩下的学生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如我喊“向左转”,学生必须“向右转”,做错动作自动坐下,一直到剩下一、二个学生为止。活动一开始,学生就被吸引住,一直处于兴奋之中。活动结束后,我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及时转入正题,告诉学生:“人们在感知环境中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同的人对刺激反应的快慢是不一样的。那么,不同的人,反应快慢如何测试呢?”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开始了《神经调节》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富有创意的实验导入,创“探究”时刻
  
  现代的科学课程理念指明,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生动直观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注意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培养探索欲望的源泉,而科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用富有创意的实验导入新课在科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方法导入新课,课堂充满探索研究的气氛,学生思维活跃、集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易将学生带入“神奇境地”。
  如在讲解“分子的性质”时,创设以下实验作为课堂导入:
  [实验1]:在一只烧杯中倒入少量氨水,让学生闻气味;
  [实验2]:在一只烧杯中水,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在另一只烧杯中,倒入少量氨水,滴入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3]:将两只小烧杯用一只大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两杯液体都变成红色)。
  又如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第九节《科学探究》的导入,创设如下实验:我先展示两盏台灯,演示时一盏亮、一盏不亮,让学生猜一猜:台灯为什么不亮?这一问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进而使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学生会试猜:灯丝坏了、接触不良、停电等等,虽然“猜想”的结果也许是错的,但是就“猜想”本身而言是合理的,而创新的智慧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同时,种种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这正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贴近生活的随堂导入,创“可教时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新课程理念也提倡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生活是学生的真实世界。因此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生活热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自然引出所教课题,学生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给学生一个思维上的过渡,才能迸发出学习热情、探索激情,课堂才会出现“可教时刻”,撞击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随堂导入,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融合新知识。
  如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第二节《动物的分类》的导入,我先不急于教新课内容,而是先给出四个图形,分别是红色小圆形、红色大正方形、蓝色大圆形、蓝色小正方形。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接着叫学生给它们分类,方法越多越好。学生发言踊跃,纷纷举手。在对图形分类好之后,我问:“刚才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根据它们的特征(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分类。再切入课题,对动物进行分类也应该根据动物的特征。
  
  四、扣人心弦的话题导入,创“惊诧时刻”
  
  导入,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是师生进行课堂教学第一次调控的依据。在导入环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经验及内心感受,充分考虑各种可知和不可知的因素,设计扣人心弦、张弛有度的话题,酿成惊诧情境,学生们往往会折服于教师的一句妙语,惊愕于触目惊心之现象,拓展于未曾预想之视野,感叹于意料之中的意外,震撼于鲜活动魂之实例,激愤悲怆于耳闻目睹之现状,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内驱力和求知欲被激发,以“我愿学、我想学、我要学”的状态进入课堂,课堂就格外有氛围了。
  如笔者在导入“溶液的稀释”时,先提出“10 10=20”成立吗?学生迅速答道:成立!此时,我对学生说:“你们的回答是错误的!”学生会立即引起惊诧,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油然而生。紧接着,我演示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化实验。然后演示10克水和10克酒精混合后质量不变化的实验。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两种液体混合时“质量可加,体积不可加”。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周密的思维能力。
  又如,九年级科学第五册第三章第八节《核能的利用》的导入,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以下二个片断:(1)二战时期,美国将两颗外号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分别投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将两座城市在瞬间化为废墟。(2)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戈壁大漠的上空升起了壮丽的蘑菇云的情境以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壮丽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如此巨大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这种能量能被利用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吗?”学生观看后,内心世界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从而驱动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情投入。
  
  五、紧扣主题的文学导入,创“美学时刻”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看,学生通常对一些格言、警句、谜语、对联以及诗词等文学形式十分喜爱。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如能借助一些紧扣讲课主题的格言、警句、谜语、对联以及诗词等文学形式引入新课,创“美学时刻”,不失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开场式。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科学课引起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科学知识,尝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审美情趣,促使他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
  如笔者在讲解“碳酸钙”时,借用了于谦的《石灰吟》作为课堂教学导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朗诵完诗后,提出问题:“这首诗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的变化吗?”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又如,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第五节《月相》的导入,我采用以下方法:(播放音乐)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先让我们听一首歌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以前有听过吗?其中的这句歌词又是出自于哪首词?
  学生: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
  教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该词里涉及到一种天文现象?
  学生:月有阴晴圆缺。
  从而教师自然地引出月相就是指月球的各种阴晴圆缺形态。接着让学生画出他们所看到过的几种月相,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月相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月相的变化有规律吗?”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带着美感进入新课学习。
  总而言之,新课引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新旧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新课导入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在一节课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除了上述几种课堂导入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方式,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因具体教学内容不同、班级情况不同,新课引入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无论什么方式,都必须注意:一是导入时间不宜过长,语句宜浓缩,画龙点睛,见好就收,否则会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二是不能故意掠奇,投学生所好,无中生有,必须遵循客观事实,绝不虚构。三是不能千篇一律,无新意,让人索然无味。四是恰如其分,有则无多,无则欠少,恰到好处。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因此,一定要创出新意,导出主题,引起注意,从而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带学生进入科学的知识殿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懂得我要学,我会学的真正内涵。只有这样,课堂导入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独到的魅力,才能为构建有效的科学课堂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毕田增.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
   [2]苏维东.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3]郑青岳.课程改革与科学探究式学习.
   [4]楼剑芳.初中自然科学探究性教学问题的构建.
其他文献
西方话剧艺术传入中国后令人耳目一新,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原因也在产生着异化,一般为适应本土观众欣赏需求必然要对其进行改造,尤其是在舞台语言方面更是需要与汉语的表达方式相结
期刊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音乐学院在钢琴教学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合理之处。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通过专业、科学、严谨的课程设置与
从范宽、达·芬奇的两段画论分析入手,对两位大师艺术思想、创作方法进行比较,从中反映出中西方绘画在艺术旨归和创作技法上的不同.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较高要求,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强化应用题教学可以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提高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新教学理念,通过营造教学情境、提高分析探究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等方式,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 应用题 教学 优化    一、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许多
生物课程改革,不仅涉及到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也涉及到教学思想、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及教学目标等理念的转变,也会引起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更新。本文就生物课程改革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主导思想是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地、主动地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而教师教的策略也是基于学生学习策略的
[摘要] 在“贯彻‘五严’规定,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英语老师应该迅速适应从过去的加班加点、低效课堂到如今的限时限点、高效课堂的转变。研究并实践课堂设计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三英语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 英语 高效课堂 策略    江苏省出台《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五严”规定,其中第三条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