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家庭教育观念的比较探究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一起,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教育的全部。中国和日本是邻国,而且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两个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和两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中日两国的教育观念更多的是表现在它们的差异上,这同样也是两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轨道所决定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观念;中日差异;模式化;创新和发展
  中日两个国家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由很多因素引起,同时也是所有人都应该注意的,找到根源,更好的改进家庭教育观念。
  一、中日两国家庭教育观念的现状
  (一)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发展现状
  1.早教知识不充足
  中国的国民已经开始逐渐地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中国从历史上的原始社会中后期开始,就有了家庭教育思想的萌芽。随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家庭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既使中国经历了这么多的朝代的发展,家庭教育的相关书籍出现了无数种,人们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其中早期教育表现得最为明显。现在生活当中,出现了林林总总的早教机构,人们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这些机构当中,甚至从胎教就开始。在这样的教育机构当中,担任教育者的人,有很多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培训。人们把教育小孩子当成一项人人都会做的工作。让还没有满一周岁的孩子去接收美术、音乐、文学的熏陶,想再一次培养出苏轼,或是莎士比亚,这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自己的年纪小,他没有办法选择自己要不要去,只能被动的呆在教室里,听从老师的安排。对于子女来说,这样过早地没有科学性的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他们会过早的丧失这方面的兴趣。
  笔者在研究中的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大学教授,把自己三岁的女儿送到自己所在城市最好的美术培训机构,半年过后,该教授的女儿丧失了对画画的所有兴趣,甚至一度宣布,自己再也不要看见画笔。该教授从侧面了解到,原来在自己的女儿学画画的过程中,教女儿的教师采取的是只要学生的画没有达到老师的标准,就让学生一节课都站在墙角,而教授的女儿经常被罚站。所以,长此以往,教授的女儿再也不喜欢画画了。最后,那位大学教授十分懊悔,深深自责自己的行为,认为是自己把女儿的天分抹杀掉了,原来可以成为画家的女儿,却再也不想拿起画笔了。
  对于早教的认识存在的不足,是现在社会中家庭教育的短板,人们不能只是追求眼前的效果,三岁的孩子要会背诵百首古诗。有的孩子语言上有天赋,所以他可以比其他的孩子在这个方面更加优秀一些,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同样的天赋。在这一方面,身为父母要格外注意。所有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超过别人,但是也要看看自己的子女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绝对不能揠苗助长。
  2.家庭教育存在区域差异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样的国土上生活的人们,教育思想在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为例来看,南方的家庭注重经商,北方的家庭注重求学。历史上,南方很多地区曾经是“蛮夷之地”,有很多被贬的人来到这里。他们或是因为政治观点不和、或是因为私人恩怨被流放,因此他们这些人不再熱衷于做官或是追求学问,而是崇尚经商之道,这只是原因之一。而北方有孔孟之道,以三纲五常为宗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一种崇尚学术,追求学问无限境界的习惯。当然,这只是南北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产生的原因之一。南北两个地区是从大的方面来划分的,如果再进一步细化,那生活在山区的、平原的、盆地的、高原的等等,不同地区的人们,甚至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也有生活在水边和海边的差异。如此看来,自然环境的差异是造成人们家庭教育观念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来,人只有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去追求精神需要。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来说,这是他们没有办法抹除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日本家庭教育观念的发展现状
  1.家庭关系容易破裂
  在日本,男尊女卑的现象现在仍旧表现的很明显。在日本,男人和女人所说的语言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有很多事男人专用的词汇,女人是不能使用的。虽然现在女性的地位有一定提高,但是这背后不过是男权社会下女性同胞们的拼死挣扎,换来的并不是女性地位的真正的提高。在家庭当中,照顾子女仍旧只是女性的工作,妈妈们一结婚就被安排在家,做一位家庭主妇,而男性们则要在外面辛苦的工作来供养整个家庭。孩子可能一整天,从起床到入睡都见不到自己的父亲。再加上日本社会的淘汰机制,从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很高的一个国家就可以看出,日本男性要承担的社会压力是很大的。所以,在一个家庭中,只有一方倾向于工作或是忙于自己的事业,这样的话,夫妻双方缺失了很多共同的话题,极易引起家庭矛盾。家庭的关系日益僵化,最终需要家庭当中的每个人来买单,其中,子女所受到的伤害最大。有一项研究表明,在一个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他将来的婚姻也可能会失败。父母的潜移默化给子女带来的影响是终身的。所以,对于日本的父母来说,如何更好的维持好自己的家庭关系,是需要自己深深思考的一个问题。
  2.重视抗挫折和创新教育
  在日本,学生上学要穿很薄的衣服,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学校甚至会特地挑一个恶劣的天气,让学生站在操场上,接受寒冷的侵袭。这一点和英国贵族的教育一样,在英国贵族中,以现在的英国皇室为例,即使身为王子,上的贵族教育,接受的是绅士教育,王子们也要穿短裤,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日本是想要他们的国民从小就要树立一种观念,这个世界是残酷的,而自己身为一个日本的国民,则要能够准备时刻为国家献身,自己要能够经受得住任何挫折和挑战,不会惧怕危险。在寒冷的冬季,当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教室外面的时候,一开始承受的是他们的身体,那刺骨的冷,把整个身体都冻透的时候,学生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开始为以后做打算。这一点,很有中国“不破不立”的味道。
  日本没有丰富的资源,甚至有很多资源极度缺乏,要从其他国家进口。这就促使日本必须十分重视自己国家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一点,从当年的“黑船事件”就能看出,日本必须加强自己的创新实力,否则只有被动挨打的结局。一个国家的创新实力是从教育当中而来,只有教育能为国家培养出源源不断的创造人才,所以,日本政府和日本的教育机构十分重视日本国民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日本有很多的神童的出现,在体育界的乒乓球高手,在脑力界的心算天才,日本已经逐渐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开始逐步关注自己国民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中日两国家庭教育观念差异产生的原因
  在中日两个国家中,虽然两个国家的地理距离很近,历史发展相似,甚至在中国历史上的唐代,日本有大量的“遣唐使”来长安居住,中国也有鉴真东渡的历史等等,中日两个国家的交流很频繁。但是两个国家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别在当今看来,有太多的差别。了解日本,可以从一本书《菊与刀》来看,当从名字来看,日本有着武士道精神,同时又具有茶道精神。但是中国却讲求的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从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来看就可以得知,中国很会宽容谅解别人,愿意和四海的朋友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另外,日本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会以自己的东西为主要目的,即是不能忘本,这一点在当年的明治维新上就可以看出,服饰的改变并不能改变日本的军国民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已经有很多人逐渐忘记了自己的国学,自己的茶道,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服饰,街上再也没有穿汉服的人,由于手机的泛滥,中国人渐渐变得提笔忘字。以上只是中日两个国家的家庭教育观念差异的两个基本的原因罢了,当然对于两个国家来说,教育观念的差异,是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等等众多因素有关的一种社会现象,仅仅从某个方面是无法完完全全的表述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因为两个国家历史的差别和文化的差别,才导致了教育观念的差别,毕竟这是根本原因。
  三、应对中日两国教育观念现状的对策
  (一)社会建立好保障机制
  在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日两国都应该建立好自己社会保障机制,从师资到学校的硬件设施,再到整个社会的教育氛围,都应该是向善的,向美的,向真的,当然,这一切的建立,是需要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当道德沦丧时,想要一下子修复是十分困难的。正所谓,失民心易,得民心难。只有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家庭教育才能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例如,身为学生,在学校中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告诉他这件事情这样做是错的,但是当他和父母外出时,看到社会中其他人这样做的时候,父母告诉他这样做是对的,那这样长此以往,子女就会失去对老师的信任,会是失去对父母的信任。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不能很好的落实。当全社会都有着这样的保障机制,子女身处于社会当中,无论他走到哪里,或是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他都可以良好的应对,因为所有的人都告诉他这样的做法没有错。这和校园当中,大家平时所看到的那些校园文化一样,每一顆草、每一颗树、每一面墙壁,都在告诉学生这里是学校,是你可以学习的地方。班级授课制的盛行同样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中日两个国家对此要高度重视。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不能太过于约束学生的发展空间,一个学生能够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他自己发展潜力和自身发展愿望决定的,外界只能提供发展渠道,不能左右发展方向。这一点在中国体现的尤为明显,中国家庭当中的子女,孩子每天被忙于在各种课程中挣扎,完全没有自己的课余时间,因为所有的时间都是在课上,都是在上课的路上,这一点我们要重点注意。现在中国的家长的确为子女提供了发展渠道,但却是把所有的发展渠道全部压在子女的肩膀上,妄求自己的子女也一定会成为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伽利略,为自己争光,为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等等。而完全忽视自己的孩子的真正的需求,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已经扼杀了无数个子女的天性,本来可以成为画家的人却只学会了画数学函数图像,本来可以成为音乐家的子女却只学会了做题,本来可以成为文学家的人最终也就只知道课本上那些课文和课文的中心思想。子女没有可以发展自己心中真正想要学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一道数学公式或是化学方程式,加上自变量和因变量就是结果,所有的孩子还没有接受教育的时候,每个人一个人一个样子,接受教育之后,所有人都是一个样子。这和屠宰场里等着被宰的无数只鸡鸭鹅是一样的,工场般的教育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且急需改变。
  (三)中日两国要坚持自己家庭教育观念的个性化
  在世界的距离不断缩短的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十分方便的接受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影响,这一点目前还在努力把时间缩短。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否则就是被别人同化,成为他人的附属品,从此失去自我。当然,保持自己的个性,并不要求一致的排外,不接触任何外界的新鲜事物,“闭关锁国”带来的沉痛教训对于两个国家来说还是记忆深刻的。让自己一走出国门的时候,别人就可以依据自己身上的特征判断,这是哪个国家的人,这个为什么不是。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到,虽然大家都是这样的家庭,但是由于每个家庭的喜好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家庭教育思想观念也会有不同。
  四、结束语
  中日两个国家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别会存在,并将一直存在,在历史发展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并能很好的吸收外界的优秀因素,是两个国家都应该重视的。这同时也决定了两个国家的发展之路,可以复制、可以模仿,但是仅限于作参考,不能照搬。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