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方式,旨在为临床提高脑梗塞患者肢体康复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116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患者心理护理、被动运动护理、主动运动护理、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综合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力综合评分。结果:研究组经综合康复训练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为78.3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9.06、肌力综合评分为4.07分,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进行科学的肢体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肌力恢复情况,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方式。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肢体;康复训练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梗塞患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同时由于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导致患者出现运动障碍、语言障碍,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脑梗塞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极大痛苦和生活压力[1],因此,临床上给予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科学的肢体康复训练,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家庭负担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给予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116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8例患者,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为54-79岁,平均年龄为(68.10±1.0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为55-78岁,平均年龄为(67.82±1.12)岁,当患者病情稳定无意识障碍、住院时间超过2周时入选调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肢体护理,主要包括定期给患者翻身,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研究组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和肢体综合康复训练,心理教育是康复训练的基础,脑梗塞患者存在肢体偏瘫也语言功能障碍等,与家人和社会沟通少,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对治疗缺乏信心、配合度不高的特点[2],这也严重降低了肢体康复训练的疗效,因此在进行科学的肢体康复训练前首先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用热情的态度、和蔼易懂的话语多和患者沟通,并通过讲解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不断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稳定患者情绪,积极的配合治疗[3],同时当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反应时要及时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在给予患者心理教育的同时还应给予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家属了解如何配合康复治疗及日常护理,家属也应该避免抵触消极情绪,不断鼓励患者来进一步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4]。肢体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被动运动:对于无意识障碍患者在发病次日可进行被动运动护理,首先对患者头部进行按摩,并用拇指揉捏上肢肌肉和弹指法按摩肌腱部位,每天按摩一次,每次30 min,力度根据患者病情调整[5]。患肢训练:当患者病情稳定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卧位、坐位、立位、站立、行走循序渐进的分段训练,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长期的恢复训练,不可急于求成[6]。主动运动: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瘫痪肢体上做假想运动和助力运动,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从患者手指功能开始练习,逐渐增加肌力,在指导患者进行翻身、左右移动身体等患者运动训练,当肌力进一步增加时可指导和协助患者下床运动,可以从站立开始逐渐增加站立时间[7],同时结合上肢手握健身球来恢复手指功能。坐位训练:当患者经过初期康复训练后健肢可协助患者活动时进行坐位训练,有护理人员协助使患者从床上坐起、下地坐轮椅,每次反复训练5 min并逐渐增加时长。站立训练:护理人员应搀扶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可从站立1 min逐渐增加时长,同时护理人员应逐渐减小支撑力,并鼓励患者借助轮椅自己站立并无支持站立。步行训练:当患者肌力可以达到Ⅳ级或者独立徒手站立可达30 min,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步行康复训练,护士搀扶患侧,行走时护士的内侧腿拖带患者患侧下肢向前行走,要指导患者重心偏向健康肢體一侧,注意防止行走中跌倒。应用Fugl-meyer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应用Barther指数积分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统计两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
疗效判定:0级:0分,肌肉无收缩;Ⅰ级:1分,无明显运动,但肌肉收缩;Ⅱ级:2分,无法克服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Ⅲ级:3分,可以克服自重运动;Ⅳ级:4分,能克服中等阻力进行运动;Ⅴ级:5分,能完成运动且能克服的阻力与健侧相近[8]。
数据统计: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通过综合康复训练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为78.3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9.06、肌力综合评分为4.07分,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栓子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引起脑血管阻塞,脑组织因缺血而出现坏死及软化,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蛋白、高脂肪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9],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高龄人群动脉血管壁狭窄、闭塞都是导致脑梗塞发生的主要病因,偏瘫是脑梗塞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患者表现为上下肢、面肌、舌肌的中枢性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0]。因此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是临床治疗的重点,本研究通过给予患者科学的心理护理,循序渐进的肢体康复训练,从被动运动、患肢运动、主动运动、坐位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一系列科学康复训练方式给予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护理,结果表明与常规护理比较,研究组患者在运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力综合评分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综合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后患者能积极的配合训练,治疗后肌力恢复情况良好,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上升,是一种高效的康复护理方式,能显著提高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肢体康复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荣东. 超早期康复意识的建立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 中华老年学杂志,2004,24(2):118-119.
[2] 崔欣,吴谓虹,欧阳荔莎,等. 脑卒中并存假性球麻痹病人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04,19(3):73-74.
[3] 岑春兰. 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作用[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25(4):481-482.
[4] 姜芸,齐海玲. 老年人脑梗塞早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47-148.
[5] 王晓霞,阎成美,程彩云.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肌力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J]. 南方护理学报,2000,7(3):39.
[6] 韩雪燕,张魁魁,王颖. 脑梗塞病人康复期护理体会[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01):70-71.
[7] 尹娟,孙华娟.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82-83.
[8] 江雪英. 早期康复与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09):1541-1542.
[9] 张华清.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5(18):160.
[10] 许美貌. 脑梗塞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08,16(06):116-117.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肢体;康复训练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梗塞患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同时由于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导致患者出现运动障碍、语言障碍,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脑梗塞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极大痛苦和生活压力[1],因此,临床上给予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科学的肢体康复训练,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家庭负担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给予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116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8例患者,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为54-79岁,平均年龄为(68.10±1.0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为55-78岁,平均年龄为(67.82±1.12)岁,当患者病情稳定无意识障碍、住院时间超过2周时入选调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肢体护理,主要包括定期给患者翻身,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研究组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和肢体综合康复训练,心理教育是康复训练的基础,脑梗塞患者存在肢体偏瘫也语言功能障碍等,与家人和社会沟通少,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对治疗缺乏信心、配合度不高的特点[2],这也严重降低了肢体康复训练的疗效,因此在进行科学的肢体康复训练前首先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用热情的态度、和蔼易懂的话语多和患者沟通,并通过讲解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不断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稳定患者情绪,积极的配合治疗[3],同时当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反应时要及时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在给予患者心理教育的同时还应给予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家属了解如何配合康复治疗及日常护理,家属也应该避免抵触消极情绪,不断鼓励患者来进一步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4]。肢体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被动运动:对于无意识障碍患者在发病次日可进行被动运动护理,首先对患者头部进行按摩,并用拇指揉捏上肢肌肉和弹指法按摩肌腱部位,每天按摩一次,每次30 min,力度根据患者病情调整[5]。患肢训练:当患者病情稳定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卧位、坐位、立位、站立、行走循序渐进的分段训练,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长期的恢复训练,不可急于求成[6]。主动运动: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瘫痪肢体上做假想运动和助力运动,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从患者手指功能开始练习,逐渐增加肌力,在指导患者进行翻身、左右移动身体等患者运动训练,当肌力进一步增加时可指导和协助患者下床运动,可以从站立开始逐渐增加站立时间[7],同时结合上肢手握健身球来恢复手指功能。坐位训练:当患者经过初期康复训练后健肢可协助患者活动时进行坐位训练,有护理人员协助使患者从床上坐起、下地坐轮椅,每次反复训练5 min并逐渐增加时长。站立训练:护理人员应搀扶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可从站立1 min逐渐增加时长,同时护理人员应逐渐减小支撑力,并鼓励患者借助轮椅自己站立并无支持站立。步行训练:当患者肌力可以达到Ⅳ级或者独立徒手站立可达30 min,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步行康复训练,护士搀扶患侧,行走时护士的内侧腿拖带患者患侧下肢向前行走,要指导患者重心偏向健康肢體一侧,注意防止行走中跌倒。应用Fugl-meyer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应用Barther指数积分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统计两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
疗效判定:0级:0分,肌肉无收缩;Ⅰ级:1分,无明显运动,但肌肉收缩;Ⅱ级:2分,无法克服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Ⅲ级:3分,可以克服自重运动;Ⅳ级:4分,能克服中等阻力进行运动;Ⅴ级:5分,能完成运动且能克服的阻力与健侧相近[8]。
数据统计: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通过综合康复训练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为78.3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9.06、肌力综合评分为4.07分,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栓子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引起脑血管阻塞,脑组织因缺血而出现坏死及软化,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蛋白、高脂肪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9],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高龄人群动脉血管壁狭窄、闭塞都是导致脑梗塞发生的主要病因,偏瘫是脑梗塞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患者表现为上下肢、面肌、舌肌的中枢性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0]。因此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是临床治疗的重点,本研究通过给予患者科学的心理护理,循序渐进的肢体康复训练,从被动运动、患肢运动、主动运动、坐位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一系列科学康复训练方式给予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护理,结果表明与常规护理比较,研究组患者在运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力综合评分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综合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后患者能积极的配合训练,治疗后肌力恢复情况良好,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上升,是一种高效的康复护理方式,能显著提高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肢体康复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荣东. 超早期康复意识的建立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 中华老年学杂志,2004,24(2):118-119.
[2] 崔欣,吴谓虹,欧阳荔莎,等. 脑卒中并存假性球麻痹病人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04,19(3):73-74.
[3] 岑春兰. 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作用[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25(4):481-482.
[4] 姜芸,齐海玲. 老年人脑梗塞早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47-148.
[5] 王晓霞,阎成美,程彩云.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肌力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J]. 南方护理学报,2000,7(3):39.
[6] 韩雪燕,张魁魁,王颖. 脑梗塞病人康复期护理体会[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01):70-71.
[7] 尹娟,孙华娟.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82-83.
[8] 江雪英. 早期康复与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09):1541-1542.
[9] 张华清.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5(18):160.
[10] 许美貌. 脑梗塞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08,16(06):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