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创作与评论》总目录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60563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卷首语
  改刊寄语/谭仲池 《创》(1.1)
  理论主页
  关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杨和平熊元义
  《理》(1.4)
  文学价值的时代性与永恒性/胡良桂《理》(1.7)
  理论范式更迭中的文学史客观性/潘桂林《理》(1.10)
  文化产业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艾斐《理》(2.4)
  作为生产力的“阐释”与“艺术产业”建设/何世剑 《理》(2.7)
  思维的物自体:水石相激的生命隐喻
   ——浅论哲学范式中隐喻辞格的反身言说/张高峰
  《理》(2.10)
  城市与光韵:本雅明的审美之维/蔡熙《理》(2.15)
  新时期报告文学本体新论/章罗生 《理》(3.4)
  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经验与中国文学发展/吴正锋 《理》(3.9)
  大众传媒语境中小说创作的多元选择/刘茂华 《理》(3.13)
  新锐之思
  “后《哥德巴赫猜想》时代”的反思与推进/龚举善《理》(1.14)
  “口头诗学”理论中的史诗演述与文本流播
   ——以彝族传统口头史诗为视角/鲜益《理》(1.20)
  身体的当代消费景观/何林军《理》(1.24)
  《庄子》思想与当代文学/李雪《理》(1.28)
  论小说的“类体验叙述”创作方式及其审美特征和兴盛意义
   ——以当代几位女性作家的创作为例/徐美恒《理》(2.20)
  贬抑化的男性形象书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对男性想象的
  一种方式/高小弘《理》(2.26)
  赋魅与袪魅中的上海本色
   ——论新世纪以来上海文学中的城市怀旧/张惠苑
  《理》(2.30)
  复线的历史:遮蔽抑或还原?
   ——1980年代以来“革命重述”的一个侧面/赵牧
  《理》(3.18)
  当代红色叙事作品中的中国革命历史形象/郭剑敏《理》(3.23)
  论文革期间小说的“潜在写作”/蒋志刚《理》(3.27)
  今日大众文化狂潮下精英文人的介入方式/王珂《理》(4.30)
  火星文:争议中的生存/王伟 《理》(4.34)
  美从何处寻——对生活美学形而下的反思/樊文春《理》(4.37)
  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发展及转型/颜敏《理》(4.40)
  乔伊斯美学理论述评/唐旭 《理》(4.44)
  重点推介
  喷薄日出(长诗《东方的太阳》第二章)/谭仲池《理》(4.4)
  我写长诗《东方的太阳》/谭仲池 《理》(4.8)
  谭仲池政治抒情长诗《东方的太阳》研讨会纪要
   /孙婵 陈善君 《理》(4.10)
  具有史诗品格的大气之作/胡光凡《理》(4.15)
  一部宏大的抒情性颂歌/龚政文《理》(4.19)
  长篇政治抒情史诗《东方的太阳》的诗美追求和
  诗美贡献/王跃文 《理》(4.22)
  诗歌在生命之树上绽放力量/北乔 《理》(4.24)
  “重写”的空间与“颂诗”的可能/霍俊明 《理》(4.27)
  小说园地
  食品站往事(中篇小说)/姜贻斌 《创》(1.5)
  学习(短篇小说)/彭见明 《创》(1.18)司机手记或甜蜜的闪失(短篇小说)/阿 成《创》(1.22)
  墙(短篇小说)/盛可以《创》(1.26)
  乡村博士帽(中篇小说)/邓宏顺 《创》(2.4)
  白花湮没的祠堂(中篇小说)/凌鹰《创》(2.18)
  营造纠结的艺术力量/欧阳友权 《创》(2.32)
  寨主的女儿(短篇小说)/孙佳《创》(2.33)
  题材是较新颖的/谢璞《创》(2.40)
  另一种婚姻生活(短篇小说)/王 霞 《创》(2.41)
  不动声色里的暗流涌动/龚旭东《创》(2.48)
  缪斯之翼
  甜美的乡情(组章)/汤松波《创》(2.49)
  遥远,遥远(组诗)/靳晓静 《创》(2.51)
  雨后的浮萍(组诗)/郑小琼《创》(2.55)
  张炜新作《你在高原》评论小辑
  行走在大地的书写——读《忆阿雅》和《曙光和暮色》/梁 鸿
   《理》(3.30)
  小说的“前爪”——《我的田园》和《橡树路》读记/李建立
  《理》(3.32)
  边缘写作的困境和可能——评《家族》、《人的杂志》
  及其他/徐勇 《理》(3.34)
  流浪者与“讲故事的人”——读《荒原纪事》、《无边的
  游荡》/杨晓帆 《理》(3.37)
  《黎明前的暗战》评论小辑
  在历史与艺术的碰撞和交流中实现新的超越
   ——关于《黎明前的暗战》的美学评价/胡光凡《理》(2.34)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制作美学追求的创新与突破
   ——电视连续剧《黎明前的暗战》观后/龚旭东《理》(2.39)
  虚实相生:小人物与大事件的绝佳搭配
   ——评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陈仲庚《理》(2.40)
  审美嫁接与资源融合
   ——论《黎明前的暗战》及其启示意义/颜浩《理》(2.43)
  湘西作家群研究
  难以承受的岁月之重——评张心平小说/胡晨
  《理》(2.46)
  一个隐喻:狂欢与毁灭——读向启军小说《南方》/王明辉
   《理》(2.48)
  现代性、仪式与奇观——从鲁迅、沈从文到胡光耀的
  “砍头”叙事/陈雪 刘泰然 《理》(2.51)
  历史并不如烟——龙宁英《山水的距离》的一个侧面研究/刘泽友
   《理》(2.54)
  从地方性语词进入村寨生存哲学与历史文化的深处
   ——《马桥词典》与《名堂经》比较/褚连波《理》(4.51)
  历史·文化·人性——评黄光耀长篇小说《土司王朝》/刘泽友
   《理》(4.54)
  “在场”与“缺席”的经典
   ——评彭世贵散文集《经典湘西》/邱 慧 《理》(4.57)
  田耳小说女性群像论/姚艳玉《理》(4.59)
  “魅力湘西”研究
  审美奇观与快感消费——以《魅力湘西》为个案/林铁
  《创》(2.109)
  他者想像与自我表达:《魅力湘西》的原始主义视觉
  呈现/刘泰然《创》(2.112)
  审美时代的身体狂欢——《魅力湘西》的身体符号
  解读/张惠 《创》(2.115)
  今日湘军
  用作品激发人性的光辉——王跃文访谈录/夏义生龙永干
   《理》(2.56)
  二十年小说创作之检讨/王跃文 《理》(2.60)
  做官与做人——王跃文官场小说主题析/贺绍俊《理》(2.63)
  横看成岭侧成峰——简论王跃文的官场文化小说/龙长吟
  《理》(2.66)
  权力镜像中的人心——谈王跃文的小说/谢有顺《理》(2.68)
  文艺现场
  关于中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
   ——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访谈/刘江凯《理》(1.31)
  枳橘之间——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刘江凯《理》(1.36)
  点与线是中国书画的舍利子——就中国书画访谈
  作家王祥夫/李徽昭 王祥夫《理》(4.47)
  代孕人(短篇小说)/邱华栋《创》(1.32)
  全媒时代作家何为——邱华栋访谈录/王涘海罗长青
  《创》(1.37)
  智者邱华栋/吴茂盛《创》(1.42)
  邱华栋:4分33秒的历史长生/樊文春 《创》(1.45)
  无奈的结局:恶魔化或死亡
   ——论邱华栋短篇小说的女性悲剧/侯玲宽《创》(1.48)
  灯下漫笔
  弟弟,你还记得我吗/未央《创》(1.52)
  钢构的故乡/刘醒龙《创》(1.54) 北山书屋小记/杨里昂《创》(1.56)
  批评视界/批评视野
  小说三家论/吴丽艳孟繁华 《理》(1.40)
  追问意义的“言说”
   ——论王蒙的季节系列小说/刘东玲《理》(1.45)
  诗意而又残酷
   ——论黄永玉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卓今
  《理》(1.50)
  王跃文小说原创性初探/张战《理》(1.55)
  诗与思:雪丰谷诗歌的审美旨归/张宗刚《理》(1.59)
  站在思想悬崖上的另类呐喊
   ——再谈魏剑美和他的杂文/夏昕 《理》(1.64)
  遮蔽与还原:教科书里的鲁迅作品解读/杨云萍《理》(1.66)
  从“荒原”到“野葫芦”——宗璞与托马斯·哈代小说
  创作比较/赵树勤 陈进武 《理》(2.72)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2010年度短篇小说创作述评/北乔《理》(2.77)
  《山乡巨变》:左右为难中的艺术创造/王福湘《理》(2.82)
  《凤凰台》:民间视角下的人性审视/陈婵《理》(2.85)
  论莫言历史小说的创作局限/胡湘梅 《理》(2.88)
  鲁敏小说中的家庭叙事伦理/沈红芳《理》(2.91)
  幸福缺失的背后——评盛琼《杨花之痛》/刘玲《理》(2.95)
  影响与接受——论戴望舒诗风的形成与发展/孙淑红《理》(2.99)
  直面苦痛与生命追求——关于史铁生的价值与意义的
   讨论/杨剑龙 满 建 李彦姝《理》(3.39)
  历史“开裂”处的理性叙述——重读王蒙的《蝴蝶》/温奉桥陈金波
   《理》(3.45)
  迷途知返,能谓晚乎?——评李启运小说《迷途》/谭桂林
   《理》(3.50)
  在军人和诗人之间/李美皆 《理》(3.52)
  论方方小说的荒诞意识/裴艳艳 《理》(3.57)
  从历史研究到历史文学创作
   ——以历史小说《曾国藩》为例/余安娜 《理》(3.60)
  如何“恋物”,怎样叙事?
   ——《巫言》“拜物教”之形式探讨/崔秀霞 《理》(3.65)
  张心平笔下老人形象的文化寓意/向成国《理》(3.69)
  南蛮之地与生命哲学——评王青伟长篇小说《村庄秘史》/李鼎荣
   《理》(3.73)
  生命的敞开与意义的质询——论龚鹏飞的《漂流瓶》/龙永干
   《理》(3.76)
  “祖”与“返祖”以及意义的征服
   ——长篇小说《祖》的生命之喻/袁敦卫 《理》(3.79)
  论《金阁寺》的美学思想/潘利锋《理》(3.82)
  文化寻根与精神还乡
   ——略论刘先国散文创作/欧娟《理》(3.86)
  在朝圣的途中追寻——评当代藏族第二代诗人的
  汉语诗歌创作/邹旭林《理》(3.88)
  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刘 熹 《理》(4.62)
  张爱玲电影剧本对小说的延续和悖逆/刘莹《理》(4.67)
  《村庄秘史》的湖南地域文化色彩/颜浩 《理》(4.71)
  岳阳作家近期三部作品集综评/余三定《理》(4.75)
  《迷途》中的女性“他者”论/陈 柳 李石光《理》(4.79)
  清音悦耳清泉洗心
   ——赵志超诗词联品读后/蒋力馀刘丽萍《理》(4.82)
  媒介革命下的文论逻辑
   ——读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吴英文《理》(4.85)
  历史观与主旋律创作/熊召政 《创》(1.58)
  思想为文化抟铸灵魂/艾 斐 《创》(1.60)
  文学生产的媒介流变:基于生产者的角度/曾建辉《创》(1.63)
  新世纪文学:在文学史的坐标上/安涛李志孝《创》(1.67)
  消费时代女性欲望写作的可能与限囿/任朝科《创》(1.71)
  文艺批评的病相与疗救/周思明《创》(2.58)
  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冯庆华《创》(2.60)
  眺望诗歌艺术远天的大原野/石天河 《创》(2.62)
  重新理解当代文学之“当代性”/刘 艳《创》(2.64)
  深度阅读 植根于文化自觉地明亮歌唱
   ——评政治抒情长诗《东方的太阳》/晏杰雄 《创》(1.74)
  思想、文体驱动下的“先锋”写作
   ——韩少功小说论/段崇轩 《创》(1.77)
  “说病”:“末法时代”的文化救赎
   ——贾平凹《古炉》论/王贵禄 《创》(1.83)
  朴素的写实 深沉的忧思
   ——向本贵近期小说创作述评/王迅 《创》(1.87)
  被掌控的现代人
   ——评范小青《我们都在服务区》/毕光明 《创》(1.90)
  理性的思辨与自然的世界
   ——评鄢然《残龙笔记》的成长叙事/张文东《创》(1.92)
  打工文学与寻根文学的精神衔接
   ——以王十月《寻根团》为例/柳冬妩 《创》(1.95)
  以义取利是真商
   ——读谭仲池《古商城梦影》/龙长吟《创》(2.68)
  蚂蚁与刀锋
   ——方方近年来中篇小说论析/沈嘉达《创》(2.70)
  非文学的艺术价值
   ——何顿《黄泥街》的审美意义/戎平 《创》(2.73)
  探源汪曾祺小说朴素美的成因/章红伟《创》(2.75)
  可喜的探索与创新——评朱日复的《泰山其颓》/李荣启 《创》(2.77)
  当下精神圣地的沉沦——评正非的《对决》/杨金砖夏昕
   《创》(2.79)
  红色记忆的新世纪书写
   ——评宋聚丰、聂欣的《北大荒》/罗电 《创》(2.82)
  黄礼孩诗歌论/杨汤琛《创》(2.84)
  多才多艺蕴真知——读《曹中庆文艺评论精选》/胡英 《创》(2.88)
  解密电视湘军:电视的文学化与文学的电视化——《湖南
  电视40年追梦丛书》之栏目传《锋芒》述评/聂茂《创》(2.90)
  影视镜像
  中国武术题材动作电影的典型图式与意识形态意义/朱从迁
  《理》(1.70)
  《山楂树之恋》的色彩寓意/罗丹丹 《理》(1.75)
  影视文学的“延迟修复”
   ——以电视剧《岁月》的改编为例/刘芳坤罗文军《理》(1.79)
  《鲁豫有约》的转型与未来/朱晶《理》(1.82)
  作为跨文化传播载体的华语电影研究/陈雨露《理》(3.93)
  杜拉拉:都市精英的现代性悲剧人生
   ——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刘智跃《理》(3.100)
  网络视频传播冲击下受众心理需要的嬗变/聂建成《理》(3.103)
  红色青春激情岁月——评主旋律电影的创新之作
  《湘江北去》/何春耕唐颖 《理》(4.87)
  青春·青涩·青葱——《湘江北去》的另类主旋律之
  “舞”/周娅 《理》(4.90)
  战地玫瑰分外香——电视连续剧《我的青春在延安》
  的青春叙事/冯资荣 《理》(4.93)
  总有一种卓越精神辉映苍穹——红色青春励志剧
  《风华正茂》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李越胜 《理》(4.96)
  谍战剧:后“潜伏”时代的虚妄狂欢/周思明《创》(1.98)
  现实题材电视剧人物塑造方法的现代性/彭文祥王谦
  《创》(1.103)
  当下国产爱情电影“爱情本位”的审美缺失/杜彬彬《创》(1.108)
  姜文电影中的新历史主义视角/谭庆《创》(2.95)
  电影产业化时代主旋律大片的传播学思考/何顺民《创》(2.99)
  类型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狂欢——对当下女性宫廷题材
  剧作的文化阐释/韩伟柯丽娜《创》(2.102)
  导演创作个性与观众审美趣味的博弈/杜慧娟《创》(2.106)
  文化广角
  关于盘古神话探源若干问题之我见/龙海清 《理》(1.85)
  “孔学”的当代价值/钟友循《理》(1.89)
  论儒家文化在当代传媒中的创新扩散/黄瑛《理》(1.95)
  艺苑纵横/艺术大观
  把握好主旋律题材的切入和戏剧情境的构造——看《大树西迁》
  和《地质师》后的几点思考/胡安娜《理》(1.99)
  “戏谚”中的戏曲文化/姬海冰《理》(1.105)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邹林波《理》(1.109)
  浅谈大型杂技主题晚会《芙蓉国里》的服装造型/谢霞霞
   《理》(1.112)
  丑角的美学反观——保持审美距离的超越精神/赵兴红
   《理》(2.103)
  中西悲剧美学的基本特征与差异/杨宁巍《理》(2.106)
  中国园林设计对界面的山水美学思想的传承/蒋湘琴《理》(2.110)
  浅谈逆向思维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陈凌《理》(2.113)
  浅议现代标志设计灵感/孙舜尧《理》(2.116)
  漫谈山水画烟云的变迁和美学意义/旷小津 《理》(3.106)
  浅议林风眠、吴冠中“线艺术”蜕变基础与追求/廖少华《理》(3.108)
  重大题材历史画创作的思考
   ——兼谈《八千湘女上天山》创作/周玲子 《理》(3.111)
  潇湘之梦(全景剧诗)/盛和煜段华 《理》(4.98)
  湘剧昆腔浅探/范正明 《理》(4.104)
  展示空间的审美之境——以城市规划展览馆设计
  为例/胡国梁刘超《理》(4.110)
  中国传统鱼纹象征符号解密研究/谢琼梅《理》(4.113)
  激活文化记忆守护精神家园/邓兴器《创》(1.111)
  当代中国书法批评/左春和 《创》(1.116)
  黄永玉艺术世界里的自由意志/谭智勇《创》(1.120)
  舞蹈、戏剧因素在杂技中的作用/刘勇 《创》(1.122)
  张天明的光影视界/张利萍《创》(2.118)
  其实你们如此可爱——从艺术史的角度浅析人群中
  有关“胖子”的话题/潘旖妍 《创》(2.119)
  绿叶对根的情意——俄罗斯音乐艺术成就的启示/金 荻
   《创》(2.121)
  麓山文谭
  我们都是大地的零食/廖静仁《理》(1.114)
  心灵的回响/伍世昭 《理》(1.116)
  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陈善君 《理》(1.119)
  唐诗中的杨妃形象与杨妃题材诗歌的情感倾向/邓凌云
   《理》(1.122)
  思考的境界:自我警醒与精神洗尘/聂茂 《理》(2.118)
  一张诗报与一个诗派/胡述斌《理》(2.122)
  现代性的微观修辞学/李胜清 《理》(2.127)
  湘剧研究的奠基之作
   ——范正明先生湘剧系列书籍读评/江学恭 《理》(3.113)
  论陈涌晚年的文艺思考/熊金星熊元义《理》(3.115)
  新时期以来少儿文学中的身体叙事/吴翔之吴其南《理》(3.123)
  论当前的官场小说创作/罗明镜 《理》(3.127)
  六十年前的照片/凌翼云 《理》(4.116)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祭/管群华 《理》(4.119)
  寻找自己的奶酪/龚湘海 《理》(4.122)
  生态学视域下的新时期散文/石立干《理》(4.126)
   麓山藏书
  一方独特的艺术风景/陈忠实《创》(1.125)
  青春期宣泄的愤怒/李 星《创》(1.127)
  往事钩沉
  三进文联/周健明 《创》(2.124)
  那些书,那些人,那些无法忘却的往事/廖静仁 《创》(2.127)
  艺术长廊
  《理》2011年第1期:封二,中国年·兆/朱训德;封三,王清林书法作品选登
  《理》2011年第2期:封二,巨龙腾飞/胡立伟;封三,湖南科技学院音乐系简介
  《理》2011年第3期:封二,云水三千·紫气东来/旷小津;封三,八千湘女上天山/周玲子
  《理》2011年第4期:封二,谭仲池政治抒情长诗《东方的太阳》研讨会在长沙举行;封三,凤凰之夜(一)(二)/朱圣珍
  《创》2011年第1期:封二,李立作品;封三,黄铁山作品
  《创》2011年第2期:封二,湖南省文艺界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召开;封三,张天明作品
   (说明:《理》指原刊名《理论与创作》,《创》指现刊名《创作与评论》,《理论与创作》自2011年第5期起更名为《创作与评论》)
  
其他文献
为研究多次开挖扰动下的矿柱应力和地表沉降变化情况,结合某典型铁矿床物理原型,基于有限元理论,运用Midas/GTS软件建立了3阶段15矿房数值计算模型,对硬岩矿床多次开挖卸荷扰
“四书”广义伦理道德词语有三百多个。文章对小于词典义的语境义进行归纳,穷尽分析、着重研究了6个最重要的高频词。“仁”不就是爱,其根本在于对尊长的孝悌。“义”不同于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新的市民阶层,中国新都市小说迅即崛起,带来了新都市小说的繁荣。这些作品表现出对新市民生活理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认同,充满市民文化精神。然而,当前许多的研究忽略了它们生成的本土性——中国语境,大多硬套西方时髦理论来解读新都市小说。其实中西文化、文学、历史等迥异,我认为应该回到新都市小说生成的本土性语境,充分注意到我国传统市民文化精神和
介绍了一些中药的抗癌机理和来源及临床应用.展望了未来中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与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胃肠道术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80名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46人),另一组经
自从1980年代西方思潮涌入国门,“先锋”这一源自西方的批评术语逐渐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广泛使用,但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坛来说,“先锋”这一词语却逐渐失去它应有的内涵。“先锋作家”、“先锋派”和“先锋小说”都已成为有着固定所指的名词。按照通常的理解,“先锋作家”的主要成员包括余华、格非、苏童、叶兆言、孙甘露、北村、残雪、陈染等。研究者对他们作品的先锋性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但主要是针对男性作家,在涉及到残雪
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分强调理论与已有教学资源优势,忽视了学生的潜力与兴趣,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
如果要问,当代作家如何在当前文坛获得一席之地,那么,这个答案可能会是——每一位作家需要有自己创作的独特性,并彰显出别样的创作个性,换而言之,就是每个“作家有独特的想法与不可
读书人买书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买书乃是因为学习、研究和工作之必需,不得不买,买完用完也就完了;另一种则有所不同,买书完全出自对书的爱好甚至是癖好。这后一种读书人中,很有一些
温特建构主义文化分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他将无政府状态与文化联系起来,提出了国际政治存在三种无政府文化,文化通过内化的方式建构了行为体的身份。但温特的文化分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