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水田园诗及其对现代生态文学的启示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s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学是一种独特又新潮的文学门类。我国的生态文学发展并不成熟,大多数文章只有一些模糊的界定。与生态相关的山水田园诗经过魏晋的提出发展后,在唐朝已有众多诗文可考。本文希望以唐代诗歌为代表,探寻当时生态文学对现代生态文学的启示与意义,充实生态文学内涵。
  关键词:唐代山水田园诗;现代生态文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02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不仅因为唐朝经济底蕴雄厚,国力强盛,更是因为与外国文化相兼容,营造了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成就了唐代士人的自由思想和积极心态。魏晋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们多有漫游经历,对名山大川清婉秀美或壮阔雄浑的风景皆有见与感。山林河海对他们审美性情、诗文内容的塑造功不可没。本文或许能从其中探寻出现代生态文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1 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是人类自觉协调与生存环境关系的文化范式[1]。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以人类或其他局部利益为最高标准。由此可见,生态文学就是以生态为中心,探讨人类行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符合长远发展。
  生态文学的关键在于“生态”,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我们要从中汲取有关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思想。尤其有一点值得注意:生态学家认为早期生态保护被称为环境保护是不合理的,“环境”是人周围的环境,这无意间将人变成了焦点。而生态是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平等,相互依存共生[2],因此目前生态文学研究领域仍有许多语言需要改进。如诗歌中有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叫作“意象”,即借自然景物表现人的心理情感、行为状态。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和“鸟”并非对“国破山河在”有怎样的情绪,但诗人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悲观绝望,就是利用环境表达心理情感的方法,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手法在诗歌中非常普遍。生态文学以生态利益为核心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将所有将生态工具化的态度和方法排除在外[3]。这种诗歌并不能算是生态文学,我们只能以分析美学文学的方法鉴赏它,从中学习有关生态的思想。
  2 唐代生态思想
  在历经工业革命时代大进步大污染之后的我们想要把生态恢复到最初的模样是很难办到的。但当今世界大部分人普遍认同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性,生态是与人类相辅相生的。那在人为干涉较少的中国古代,文人们是如何看待人与生态的关系呢?
  山水审美起于魏晋。魏晋的士人追求自我解放,他们追求的潇洒、达观、风流、淡泊、质朴归为新的诗歌体裁——山水田园诗,但同时南北朝时期政治与宗教对文学的影响颇大,民众不仅受佛教影响[4],再加上老庄思想对玄学的改造,山水被赋予了浓重的人文色彩。
  但唐朝不同,因其开放自由的文化环境、初唐及盛唐期间昂扬恣意的士人态度,造就了唐代山水诗文“美在自美”的独特风格[5]。在美学中有一个词称为“美不自美”,即“美”依托于观赏者、历史发展等外在因素而美,而这里的“美在自美”就是自然之美不依托人而存在,生态之美有其客观性与平等性。唐代建朝以来,以儒学为基础,佛道影响不断加大。道教使人回归自然,给唐代文人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好理由;佛教对人的信仰上的影响颇大,如王维在《戏赠张五弟諲三首》中云:“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一知与物平,自顾为人浅。对君忽自得,浮念不烦遣。”一句“与物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美在自美”的体现[6]。一般谈及王维的诗,多讲他的空灵禅静,王维的空灵达到了物我两空的心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维恰好相反,物我平等,才可双空。
  孟浩然作为唐代田园诗人代表之一,为我们展现的是绝美的乡间景色,孟浩然以抒情的笔调描写淳朴自然的乡村环境[7]。垂钓放牧与炊烟,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间至景。孟浩然诗中流露出的清逸应该也是当代人所追求的清逸。当代网络中有一类人,他们因种种原因居于遠郊或乡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将破旧的茅屋、荒废的土地改造成为世外桃源、人间天堂。他们时常在视频中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因充实而浪漫的生活观念而广受关注及好评。“诗与远方”是这个浮躁而急速的时代下催生的理想化生活,也是很多人实现不了的梦想[8]。随着时代的发展,近郊成为更多小资愿意选择的居住地区——远离被污染的市中心,返归自然健康生活,这也正是千年前孟浩然的栖居思想,可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内心浮躁,十分向往这种“复古”生活,以追求内心平静。因为在这种人与自然平衡的关系下,双方确实是互利共赢,相辅相成,自然之美确能安定人们浮躁不安的内心。
  名垂千古的恣意诗仙李白的山水诗数量在唐代诗人中不可谓不多。一方面,太白是一位浪漫而自由的诗人,他热爱山水,热情地抒发着山河的雄浑秀丽之美。他游历的山水几乎覆盖了中国一半的国土,所作的山水诗在古代几乎也无人能及。另一方面,李白的山水诗具有诗人独立而飘逸的个人价值,他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交友,游览名山大川,与天地融为一体。但也需要认识到,李白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夸张主观思想的融入,这与我们平等地认识生态有一定偏差。
  以上几位诗人的不同诗歌风格呈现出他们的不同人生历程,也反映出各自对待生态的反应。但无论他们各自经历如何,均可见他们对生态自然是相似的。从他们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唐代生态重在平等,重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非衬托或利用的关系。在他们的诗中有着对自然的强烈热爱和向往之情,或许这也是他们的诗歌充满生机的原因之一。在兴趣的支持下才能长久地发展事业,正如当人们内心的信仰足够坚定时,灵性自然会复苏,带你通往神性的彼岸[9],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生态恢复或生态保护意识,那么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也会成功。
  3 生态保护观念与文化发展水平相一致   有的诗人描绘景物风光,有的诗人描绘自然现象。如李白《蜀道难》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以巴蜀为例,能看到形式最为简单的生态文学。详细又夸张地描绘了巴蜀环境特征,可见当时巴蜀的生态充满生机与野性。再如苏颋《曉发方骞驿》的“片阴常作雨”;卢照邻《至陈仓晓晴望京邑》的“涧流漂素沫,岩景霭朱光”;王维《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的“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梳理这些信息可以得知唐代蜀道地区生态状况极佳。文章风格的形成,与作者自身的才性和气质有很大关系[10],文学作品无法脱离作者的主观情感而独立存在,尤其是在描写山水自然时,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作者的态度[11]。好的生态文学作品不只要求诗人对生态的美进行描写,更要求诗人由较高的审美态度、写作能力及文化水平,描绘出整个时代的生态审美。因此,唐代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其兼容并收的博大胸怀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峰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古代的“生态文学”与时代共同繁荣。
  近代社会因工业发展、人类发展而导致生态被破坏的惨案不在少数。巴西原始森林的土著居民们不知道如何保护生态,更不知道雨林对地球生态的重要作用。他们只懂得用最原始的办法刀耕火种、砍伐森林换取经济利益以谋求自身发展。在近代工业革命中也是如此,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人类的发展进步方面有着绊脚石的身份[12]。废旧有害气体大量排放导致冰山融化;工业产品垃圾直接入海使动物体内充满塑料;以及我国早期盲目开垦致使森林湖泊消失,沙土漫天……当时为了发展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这也是时代的局限。
  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3]。自然知识水平、认知思想也在不断进步。近些年我们积极提出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等理念,森林复原等生态保护行动也走在世界前列,可见先进的生态观念总是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
  4 生态文学自觉
  生态文学是作家反映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对此的行为态度与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文学批评。生态文学写作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即作家能否形成关于生态明确的立场、价值判断等生态自觉的思维,也就是上文提过的作家审美自觉[14]。但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生态文学却尤为冷漠,主要是因为感悟自然能力与生态整体观的缺失——人仍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自然的亲近感悟,文化批判不足。“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无根的浮萍,往近处看,其为社会现实这一广阔肥沃的土壤上生发出的花朵;往远处看,其遵循先哲所提出的美学理论中经过时间的淬炼而更显其科学性的那一部分的指导。”[15]只有文化教育高度发达,使得平民阶层接受文化熏陶,才能获得一定的审美水平[16],生态保护才能落实。正如“光有生活而没有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那就等于没有生活”[17]一样,生态文学同样适用,生态文学可以使人们反思自己的想法与行为,但可惜的是现在的生态文学并不成熟。
  因此,提高文化思想水平、教育先行在当下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古代先贤那里学习他们对待生态的看法,力争人人提升思想境界,发展生态文学,在根源上停止生态破坏,形成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5 结语
  生态文学并不是一个高深难懂的话题,反而与我们休戚相关。正因如此,笔者阅读了大量文献,在他人的基础上修正补充并提出关于“文学作用于生态”的观点。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大篇幅地展现前人如何看待生态与出现的问题,但并未详细说明现今不同职位的人应对此采取什么措施,比如学生应当如何、政府应利用生态文学做些什么……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笔者会在今后的研究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刘刚.生态文化传播中的语义特征[J].戏剧之家,2019(30):235-236.
  [2] 徐紫薇,薛芳芳.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生态美学视域下人的解放[J].大众文艺,2019(05):228-229.
  [3] 刘日照.论环境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J].新闻知识,2019(06):74-77.
  [4] 孙靖舒.论南北朝时期的南京古寺院[J].安徽文学(下),2018(12):185-186.
  [5] 闫续瑞,杜文博,冯宁.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生态意蕴研究——以王、孟诗歌为个案[J].前沿书刊,2010(24):178.
  [6] 刘兆爱.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王维诗歌意象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7.
  [7] 孙雅婷.论汪曾祺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J].大众文艺,2019(10):29-30.
  [8] 鞠凌莉.探讨电视慢综艺的节目导向与观众的心理认同关系——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大众文艺,2019(13):195-196.
  [9] 苗欣雨.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理解感悟[J].汉字文化,2019(16):123-124.
  [10] 李熠婷,黄舒琳.论江苏钟山书院教育及其现实意义[J].大众文艺,2019(10):214-215.
  [11] 刘心依.《徐霞客游记》的创作背景与精神内涵[J].汉字文化,2020(22):32-33.
  [12] 刘日照.论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现象[J].今传媒,2018(12):36-40.
  [13] 张刘刚.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难点和路径[J].新闻知识,2019(06):84-87.
  [14] 刘军.生态文学评辑[J].创作评谭,2020(03):34.
  [15] 徐紫薇,薛芳芳.论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对可然律或必然律的回应:以《百年孤独》为例[J].神州,2018(29):1-2.
  [16] 赵涵,卢欣彦.唐宋诗文与斗茶文化[J].汉字文化,2020(19):39-40.
  [17] 谭媛.论陆文夫《美食家》中的矛盾人物形象[J].大众文艺,2019(11):40-41.
  作者简介:黄睿(2000—),女,甘肃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杨思琪(2000—),女,河南信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老师:程嫩生
其他文献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评价一个地区的科技竞争实力、科技创新能力、衡量科技活动规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程度。根据2019年昆明市科技机构和人员、科技经费投入、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和科技活动产出等方面统计情况,深入分析了昆明市科技创新能力,对昆明市科技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2020年12月30日,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水路公共基础设施政府会计核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交通运输单位在2021年12月31日之前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及通知规定将存量公共基础设施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事实上,由于我国交通公共基础设施规模较大、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虽然从2017年公共基础设施具体准则颁布实施以来已有一段时间,但实务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落实。为此财政部在出台具体准则制度后,又先后出台了2个《通知》对该项工作进行规范。对此,我们对各单位如何落实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及通知要求
1项目简介rn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人机交互手段,人体动作识别因其广泛应用前景和重要理论意义,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从应用领域看,人体动作识别在计算机体感游戏、虚拟现
期刊
摘要:自专门用途英语产生以来,其在国内外的教育界一直迸发着活力。尤其是近几十年,国内的学者就如何更高效地教授专门用途英语,做出了不断的尝试。本文通过梳理探究式教学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探索如何在教授专门用途英语时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希望能夠为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文章从历史、地理分布、生长环境、产量和产值、质量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对云南省中药材三七进行探研究分析,旨在通过研究能拓宽三七应用范围,以此建立更为科学的、系统的、完整
摘要:漆工艺有着长达七千年的发展历史,楚漆器在漆工艺的进步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以20世纪中期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地区出土的漆木器为开端,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不断呈现。下文从河南信阳境内城阳城址楚墓群发掘的大量考古成果中筛选出典型漆木器作为研究对象。其一,从墓葬内外两个层面对漆木器的漆绘技艺、装饰元素及其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及画史材料,对漆木器的视觉装饰艺术特征进行简单
电影是国际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和独特方式,肩负着输出本国文化和历史内涵的重要使命.本文从文化折扣下的内容策略和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策略入手,对动画短片《包宝宝》进行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对医科类院校500名大学生的营养知识、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进行调查,并通过24h膳食回顾法对学生饮食连续记录5d,运用BMI值评估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对其日常饮食及各类营养素摄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医科类院校大学生的膳食结构以及营养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显示:通过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进行比较发现,医科类院校大学生膳食结构中的能量基本充足,谷物的摄入量偏多,蔬菜、水果、水产品摄入量过少,最终导致各类营养素的摄入不平衡,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B1、
摘要:本文从内容生产、账号安全和利益取舍等方面分析自媒体野蛮生长的原因,总结自媒体行业内容生产智能化、账号品牌平台化、原创保护技术化等发展趋势,提出在坚守内容品质的基础上,研究流量规律、适应传播习惯、发展多频道网络模式(Multi-Channel Network,MCN)、多方联合共建行业生态等建议,以助力自媒体规范发展。  关键词:自媒体;野蛮生长;规范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为乡村旅游的经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将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实现乡村特色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和宣传推广,还可以实现乡村旅游在个性化服务、市场营销及游客动态管理方面的数字化。当前,宜兴洑西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数字化建设薄弱、信息化投入欠缺、旅游营销手段单一等问题。要帮助宜兴洑西村摆脱转型升级的困境,应对宜兴洑西村乡村旅游展开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