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家长制娱乐的困局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121785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要是用一种管理的眼光看春晚现象,会发现这背后像极了一对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而这种管理关系中的冲突,在中国所有管理领域都在发生。
  
  今年的央视春晚出现一种耐人寻味的有趣景观:尽管主办方花了半年时间,耗时费力地打造了场春晚,但节目后几天里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却是两个意外——是林志玲“计划外”回应董卿的那句话:“当托儿你比我有经验”;另一个则是赵本山小品重播时被删了台词,因为说了些剧本外的调侃:“拉倒,别提他(指自己)了,我最不爱看他,年年都出来。”以至于一些网站转载时要特别标明这里是“未删节版”。
  对意外保持着极大热情,而对计划内“安排好的”却会用一种极其挑剔的眼光,这就是当前春晚的尴尬。
  我们要是用一种管理的眼光看这种现象,是不是会发现这背后像极了一对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一一边是家长制娱乐,费尽心思乃至还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给孩子供着;一边则是已经成人,甚至还颇有些青春期气质、恰恰最讨厌家长来“关心”自己的观众。家长制娱乐搞得越“尽心尽力”,观众的排斥也越大,而且对“意外”保持着超乎寻常的欢迎态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春晚绝不是一个娱乐事件,而是可以看到中国整体管理文化走向的事件。
  
  青春期的被管理者
  
  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不喜欢家长把自己当成小孩,而为了彰显和确立自己的独立性,倾向于用批判的方式对待家长,这就是人在青春叛逆期的心理逻辑。
  “巧合”的是,不论是被春晚管理着娱乐活动的观众角色,还是社会大众角色,乃至企业中的被管理者角色,都越来越适用于这种心理逻辑。
  今年春晚的总导演陈临春感慨:“现在不同了,演艺圈变得急功近利,一首歌能卖很多钱,给春晚创作歌曲也就没多大积极性了。当年社会上好的相声小品一大堆,随你挑,现在我们是在等米下锅。”而据笔者了解,春晚不仅调动演员和节目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弱,即使内部调动资源的行政权力也大不如前。
  利益和行政权力的多元化,让春晚越来越像一个失去家长权力的人,却在力图博得所有“孩儿们”的欢心。这就是当前家长制的悲哀。
  而且看看我们的四周,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不仅春晚,而且春晚屏幕前所面对的每个家庭、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所面对的群众和员工都是如此。各方面都在要求我们的管理更人性化、民主化,更为尊重和培养被管理者的独立性。
  
  解放“家长”!
  
  平时谈及中国管理文化的话题,常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基因就是家长制,无论管理怎样升级,永远改不了家长制的背景。
  但现在我们看到,家长制文化能改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好确定,但完全可以确定的是——维持家长制是件绝对痛苦、难以为继的事情。以春晚为镜,有哪个管理者想让自己陷入央视春晚这样的尴尬境地呢?!
  在家庭里,解决家长制尴尬的要点,则是下放权力给孩子,形成一个民主、协作的家庭关系和氛围。毕竟中国家文化的基础,在从静态的农业生产关系,向商业的、松散而灵活的方式转变——这是中国家文化,乃至被家文化渗透的所有管理关系必然出现质变的根源。
  如果利益和权力格局在趋于多极化,那么“家长”获得对系统的高控制性成本则也是极其高昂,且费力不讨好的。
  放弃家长式的权力和效果期待,也是对所有管理者的解放。一如热锅上蚂蚁般的央视春晚所急需的解放。
  
  责任编辑:诸葛晓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