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从哲学角度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哲学反思 对策
一、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绿色科技的新观念
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科学技术的功能在于为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服务,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这种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认为科学应当为实现自然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认识和实践的价值论证。它反对不加区别地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刻意追求技术的工具效率,主张技术运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完善和健康出发,注重人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要求技术运用与生态环境相容。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基础。
绿色科技,简单地说,就是适应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和技术,或称可持续科技。它首先是对整个科学技术活动的一种导向。这种导向,其一,从科技发展战略上讲,主要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工作,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不仅要为科教兴国战略服务,为提高社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作贡献,而且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做贡献;其二,从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讲,各门科学技术、各种科学技术活动,都要符合生态化的方向,不仅农业、林业、要实现产业生态化,冶金、化工、建筑、交通、服务等传统行业的科技工作也要以有利于生态化方向,技术和产业的生态化。绿色科技主要是指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力求做到低消耗和低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对环境安全,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果说,人们过去更强调的是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今后就还需要强调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可持续发展。
二、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
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既涉及科学技术的因素,也牵涉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其中交织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追求眼前的、局部的利益时必须兼顾整体(全球)与长远(后代)的利益。现代科学技术已不再是纯粹中立的,它已于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等多种社会因素紧紧结合在一起。所以要消除科学技术的负效应,就要处理好人类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如果忽视对人與人的利益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要从根本上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强调科学技术要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我们不仅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观,更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等。
三、强调科技革命与人的革命相结合
目前,人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在自然面前获得了较大的胜利,但人们盲目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带来的危及人的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后果已日益显现出来。这说明人在自然中还受着自然力量的支配。现代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生态安全,以保持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平衡。这不仅需要科技革命,更需要人的革命。
总之,以人与自然协调展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的确立,将使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发挥更为有效的调节作用。尽管科学技术并非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前进。但是,我们相信人类借助于高科技发展,依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的进步,将有能力建立起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
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科技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和我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困难,在考虑科技发展战略重点时,应该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发展道路
(1)加强基础理论和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科学研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科学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使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充分发挥技术引进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意识到技术引进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技术引进时,一定要防止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盲目引进、重复引进,要加强技术创新研究的投入,不仅要跟踪国外先进技术,更要超越国外的先进技术,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最终目标,也是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实质内容。科学如何进入生产过程,这方面始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需要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机制,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使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潘福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哲学反思 对策
一、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绿色科技的新观念
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科学技术的功能在于为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服务,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这种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认为科学应当为实现自然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认识和实践的价值论证。它反对不加区别地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刻意追求技术的工具效率,主张技术运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完善和健康出发,注重人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要求技术运用与生态环境相容。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基础。
绿色科技,简单地说,就是适应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和技术,或称可持续科技。它首先是对整个科学技术活动的一种导向。这种导向,其一,从科技发展战略上讲,主要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工作,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不仅要为科教兴国战略服务,为提高社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作贡献,而且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做贡献;其二,从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讲,各门科学技术、各种科学技术活动,都要符合生态化的方向,不仅农业、林业、要实现产业生态化,冶金、化工、建筑、交通、服务等传统行业的科技工作也要以有利于生态化方向,技术和产业的生态化。绿色科技主要是指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力求做到低消耗和低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对环境安全,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果说,人们过去更强调的是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今后就还需要强调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可持续发展。
二、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
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既涉及科学技术的因素,也牵涉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其中交织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追求眼前的、局部的利益时必须兼顾整体(全球)与长远(后代)的利益。现代科学技术已不再是纯粹中立的,它已于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等多种社会因素紧紧结合在一起。所以要消除科学技术的负效应,就要处理好人类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如果忽视对人與人的利益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要从根本上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强调科学技术要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我们不仅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观,更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等。
三、强调科技革命与人的革命相结合
目前,人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在自然面前获得了较大的胜利,但人们盲目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带来的危及人的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后果已日益显现出来。这说明人在自然中还受着自然力量的支配。现代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生态安全,以保持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平衡。这不仅需要科技革命,更需要人的革命。
总之,以人与自然协调展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的确立,将使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发挥更为有效的调节作用。尽管科学技术并非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前进。但是,我们相信人类借助于高科技发展,依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的进步,将有能力建立起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
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科技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和我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困难,在考虑科技发展战略重点时,应该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发展道路
(1)加强基础理论和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科学研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科学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使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充分发挥技术引进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意识到技术引进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技术引进时,一定要防止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盲目引进、重复引进,要加强技术创新研究的投入,不仅要跟踪国外先进技术,更要超越国外的先进技术,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最终目标,也是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实质内容。科学如何进入生产过程,这方面始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需要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机制,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使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潘福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