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求解——以“赵五贞花轿自杀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现代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yue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妇女解放是近代中国的重大政治议题。1919年11月,湖南长沙出现了因抗拒包办婚姻而自杀于花轿内的“赵五贞事件”,一时间社会舆论聚焦于此。青年毛泽东积极介入这一事件,连发9篇评论文章,体现了他的妇女解放思想。基于对赵五贞事件的思考,青年毛泽东主张:打破封建礼教、倡导恋爱自由;改造社会制度、健全妇女人格;推进教育平等、转变妇女观念;实现经济自立、组建妇女组织。青年毛泽东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求解基本勾勒出日后毛泽东妇女观的整体面相,具有源发性意义。这些思想经过发展凝练,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妇女工作的方法借鉴,也成为广
其他文献
在治安防控诸要素中,物的治安防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更显突出.物包括动产物和不动产物.探究物的治安防控作用,应以不动产物为着眼点.物权是人的基本法律权利,成为满足人的需求
以侦查人员岗位胜任力为视角开展侦查队伍建设,对于推动侦查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和专家访谈确定了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下侦查人员的岗位胜任力理论模型,应用统计分析法确立了以执法能力、职业价值观、个性特质、认知力、执行力五个维度为核心的侦查人员岗位胜任力蜂窝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侦查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在侦查人员选拔、考核及培养中的应用路径。期望相关的研究结果为侦查机关测评、选拔、培养侦查人员提供理论基础及应用借鉴。
“内在批判”(Immanent Critique)是阿多诺哲学运思的主要方法,它并非是单纯立足于第三人称的社会观察者,也包含了第一人称的参与者与批判者。因此,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中可以发展出一种形塑批判性主体的理论,此视角印证了阿多诺为何在奥斯维辛之后重返德国,积极介入公共领域,诉诸一种“通向成熟的教育”(Erziehung zur Mündigkeit),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再启蒙。通向成熟的教育继承了“教化”传统的“自主性”内核,更将主体与普遍性文化、习俗置入一种动态的力量博弈之中,既包括抵抗也包
艺术治疗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创造性心理疗法,它的建立和发展受到多门心理理论的共同影响,其中最为举足轻重的是精神分析学。直观地说,如果没有精神分析学的介入,艺术治疗就不可能有动力疗法的发明和心理分析式的绘画解读。艺术治疗与精神分析的密切理论渊源,不仅体现在早期精神分析心理理论为艺术治疗的萌发提供了最早的心理结构原理,还体现在方法论和技术上对老一代艺术治疗师的思想启蒙和实践指导。过渡时期及新精神分析派在理论上的转向,同样渗透于艺术治疗理论的发展轨迹中,成为其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观念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的变迁和转型,实际上是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启蒙的延续和深化,是一种“再启蒙”。它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和“再评价”,这也构成了与西方启蒙的核心区别。社会主义价值立场的“实践展开”性质,使得中国价值观“再启蒙”具有强烈的阶段性特征,客观上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制度力量渗入到各种主体的行为领域,并行使价值引导的职能。
对于未来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以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杨度为代表的改良派,围绕民族、国家体制以及文明观念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他们展现出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进入中国之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多民族国家建立的不同畅想,这些讨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现代国家的不同理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从剩余价值的本质、实现及转化形式等几个方面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问题。运用历史辩证法对剩余价值概念作历史剖析,是马克思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关键,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视角,马克思剩余价值概念具有三重历史意蕴:从人本尺度看,剩余价值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历史起点;从生产尺度看,剩余价值是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杠杆;从社会尺度看,剩余价值社会化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归宿。当前,重读《资本论》,剖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欲的神话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居于中心位置,是柏拉图爱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阐释这个神话的文本细节,本文将论证,该神话的要旨在于挖掘城邦政治的人性根据,从而在自然层面为习俗做出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代表诗人的阿里斯托芬与代表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形成尖锐冲突,前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属己的整全,后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善好,而对此的最高展现是超越政治的“美本身”。笔者认为,双方的冲突展现了“诗歌与哲学的古老争执”,对这一争执的完整而忠实的呈现是柏拉图《会饮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实存”一词是“existence”或“Existenz”的翻译,前者可追遡到有关“existentia”(存在)与“essentia”(本质)等讨论,后者是20世纪欧陆哲学最重要的关键词,如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等的“Existenzphilosophie”(实存哲学)及后来萨特的“existentialisme”。有学者把“existence”译作“存活”,强调人的“活生生”“活着”或“活动”等意味,颇有创意。但在汉语里,“存活”一般解作生物学的生存,如禽畜的“存活率”或癌病患者的“存活率”等,把“Ex
明儒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在明代经学义理化的学术背景下,注重内求本心的理学理路,特别揭橥“修身为《周礼》之本”这一主旨,其实质是强调内圣为外王之根基。《周礼》为治政之经,本涉官制、礼法、财政、土地诸政治制度,而柯氏推崇“修身”,强调本心之纯正,则可身修、家齐而国治,《周礼》由此转入“内圣”层面。如此,内圣与外王打通,在宋学的解释框架下,由治心到治民,将格君心与设六官并举,以教立政,汉宋融合,《周礼》的诠释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而其经学意蕴亦得以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