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这些语言运用能力中,“听”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其他能力培养的前提,更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只有提高“听”的能力学生方能更好得接受目标语,也只有通过提高学生“听”的能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从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在听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听力困难的原因,探讨解决的策略,以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听力技能,提高听力水平。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听力教学 策略
大学英语课堂主要分为阅读和听说两种,其中听说课程备受关注,因为听、说基本囊括了语言习得的两个最重要的途径,即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听,即语言输入的过程,学生通过理解听力材料,从中获取目标语的知识,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再将听到的转化为语言输出,即“说”的过程。因此,英语“听”的能力是进行英语交际的前提,在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中亦是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足见其重要性。语言学家 Carl Weaver也曾提出,听是交际活动的核心。要想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首先就得提高听力。然而,由于受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方式及学生自身原因等因素的制约,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改进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已受到广大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关注。
一、 少数民族学生听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地区,接触英语较晚,又受到当地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条件的制约,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在英语学习特别是在听力学习方面存在较多困难。
1.对西方文化了解较少。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偏远落后地区,接受西方文化的机会较少,当他们接触到有关西方文化方面的听力材料时,储备的相关知识不够充分,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2.发音不准确。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语音上存在较大困难,主要体现在单词不会读,发音不准确,辨音能力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发音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之前的英语学习中没有学习过英语音标,这就造成其单词不会读,发音不准确,即便在听力材料中出现了自己学过的词汇,也不能及时捕捉到,进而准确的理解,影响了听力学习的效果。
3.词汇量小,语法掌握程度低。词汇量小以及语法知识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扩充词汇量是英语学习尤其是听力学习的重要前提,它为听力理解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掌握大量的词汇,就如同房屋没有打好地基一般,要想提高听力水平是十分困难的。语法也是一样,没有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很难理解听力内容的。
4.心理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较多困难,这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听力学习产生了畏惧和紧张情绪,对听力水平的提高缺乏信心。有些学生更是对听力课程产生了厌倦心理,不愿听,不想听,严重影响了其英语学习。
二、 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听力材料缺乏多样性。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教师多采用统一教材,听力内容显得比较单一。有些听力内容学生们并不熟悉或不感兴趣,难以激发学生“听”的热情。
2.教学活动安排不够合理。在很多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听,却很少给学生说的机会。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里,学生不间断地听,却鲜有机会把听到的内容表达出来。他们不免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对课堂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听力学习。
3.缺乏对学生听力技巧的训练。在听力课堂上,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听懂的内容以及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却忽视了学生听力技能的训练,如提前阅读问题、预测、猜词意、抓关键词等。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提供听力材料,播放录音,对答案,却很少在学生听的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指导,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4.师生互动少。由于很多学生听力差,对听力学习有畏惧、紧张心理,因此在听力课堂上表现不积极,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找不到答案也不想回答,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几点建议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听力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学习,为听力打下良好基础。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加强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在语音方面,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英语音标的准确发音,进而提高其识记单词,准确辨音的能力。对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学生的词汇量大了,语法知识多了,听力才有提高的可能。
2.丰富听力内容,激发兴趣。教师应使听力材料的题材多样化,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外,还应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英语介绍、大学生活等等。形式可多样化,除句子、对话和文章的听力理解外,还可以通过欣赏英文歌曲、简单的动画短片,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3.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听力的培养应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没有捷径可走。教师应先从单词,简单的句子开始,循序渐进,一点点,一步步地提高听力水平,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而促进其听力学习。
4.注重学生听力技巧的训练。在听力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听力技巧的训练。在听对话之前,可让学生先阅读问题或选项,养成预测(prediction)的习惯,提高“听”的效率。还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培养速记的能力等。
5.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由于听力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难点,他们不免在听力课堂上显得紧张、焦虑。对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学生的进步多肯定,赞扬。对于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要立即打断或是纠正,可以在回答完毕后指出,予以纠正。这样做,学生不仅能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又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帮助其树立了自信心,从而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6.培养学生课外多听的习惯。听力的提高,仅靠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很多学生课后很少乃至根本不接触英语,听力水平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课后多听,多练,如收听英语新闻,观看英语类节目,参加英语角等。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到精听,即反复地听直到听懂每句话,每个词。
四、结语
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总结了少数民族学生听力上存在的困难以及教师听力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一些解决对策,如扩大词汇量,掌握听力技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从而让学生能听懂、多听、爱听,最终提高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显哲.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和对策[J].青海民族研究,2014,15(3).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王英杰.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06).
[4]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听力教学 策略
大学英语课堂主要分为阅读和听说两种,其中听说课程备受关注,因为听、说基本囊括了语言习得的两个最重要的途径,即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听,即语言输入的过程,学生通过理解听力材料,从中获取目标语的知识,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再将听到的转化为语言输出,即“说”的过程。因此,英语“听”的能力是进行英语交际的前提,在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中亦是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足见其重要性。语言学家 Carl Weaver也曾提出,听是交际活动的核心。要想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首先就得提高听力。然而,由于受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方式及学生自身原因等因素的制约,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改进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已受到广大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关注。
一、 少数民族学生听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地区,接触英语较晚,又受到当地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条件的制约,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在英语学习特别是在听力学习方面存在较多困难。
1.对西方文化了解较少。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偏远落后地区,接受西方文化的机会较少,当他们接触到有关西方文化方面的听力材料时,储备的相关知识不够充分,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2.发音不准确。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语音上存在较大困难,主要体现在单词不会读,发音不准确,辨音能力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发音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之前的英语学习中没有学习过英语音标,这就造成其单词不会读,发音不准确,即便在听力材料中出现了自己学过的词汇,也不能及时捕捉到,进而准确的理解,影响了听力学习的效果。
3.词汇量小,语法掌握程度低。词汇量小以及语法知识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扩充词汇量是英语学习尤其是听力学习的重要前提,它为听力理解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掌握大量的词汇,就如同房屋没有打好地基一般,要想提高听力水平是十分困难的。语法也是一样,没有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很难理解听力内容的。
4.心理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较多困难,这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听力学习产生了畏惧和紧张情绪,对听力水平的提高缺乏信心。有些学生更是对听力课程产生了厌倦心理,不愿听,不想听,严重影响了其英语学习。
二、 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听力材料缺乏多样性。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教师多采用统一教材,听力内容显得比较单一。有些听力内容学生们并不熟悉或不感兴趣,难以激发学生“听”的热情。
2.教学活动安排不够合理。在很多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听,却很少给学生说的机会。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里,学生不间断地听,却鲜有机会把听到的内容表达出来。他们不免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对课堂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听力学习。
3.缺乏对学生听力技巧的训练。在听力课堂上,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听懂的内容以及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却忽视了学生听力技能的训练,如提前阅读问题、预测、猜词意、抓关键词等。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提供听力材料,播放录音,对答案,却很少在学生听的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指导,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4.师生互动少。由于很多学生听力差,对听力学习有畏惧、紧张心理,因此在听力课堂上表现不积极,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找不到答案也不想回答,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几点建议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听力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学习,为听力打下良好基础。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加强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在语音方面,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英语音标的准确发音,进而提高其识记单词,准确辨音的能力。对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学生的词汇量大了,语法知识多了,听力才有提高的可能。
2.丰富听力内容,激发兴趣。教师应使听力材料的题材多样化,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外,还应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英语介绍、大学生活等等。形式可多样化,除句子、对话和文章的听力理解外,还可以通过欣赏英文歌曲、简单的动画短片,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3.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听力的培养应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没有捷径可走。教师应先从单词,简单的句子开始,循序渐进,一点点,一步步地提高听力水平,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而促进其听力学习。
4.注重学生听力技巧的训练。在听力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听力技巧的训练。在听对话之前,可让学生先阅读问题或选项,养成预测(prediction)的习惯,提高“听”的效率。还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培养速记的能力等。
5.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由于听力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难点,他们不免在听力课堂上显得紧张、焦虑。对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学生的进步多肯定,赞扬。对于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要立即打断或是纠正,可以在回答完毕后指出,予以纠正。这样做,学生不仅能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又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帮助其树立了自信心,从而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6.培养学生课外多听的习惯。听力的提高,仅靠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很多学生课后很少乃至根本不接触英语,听力水平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课后多听,多练,如收听英语新闻,观看英语类节目,参加英语角等。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到精听,即反复地听直到听懂每句话,每个词。
四、结语
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总结了少数民族学生听力上存在的困难以及教师听力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一些解决对策,如扩大词汇量,掌握听力技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从而让学生能听懂、多听、爱听,最终提高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显哲.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和对策[J].青海民族研究,2014,15(3).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王英杰.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06).
[4]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