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160
慢性根尖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由于治疗不及时,易造成慢性根尖瘘管。牙髓炎或牙髓坏死时,细菌、炎性渗出物与坏死组织,通过根尖孔侵入根尖周围组织,或在牙周感染时,存在于深牙周袋内的细菌侵入根尖周围组织而产生根尖周组织破坏与修复反复进行的过程,形成内衬上皮细胞的瘘管。常用的根管扩大冲洗和封药(CP和FC)疗效时常不佳,2010~2011年使用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进行窦道冲洗、根管封药治疗瘘管型慢性根尖周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3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17~60岁。病灶牙多有龋坏、牙髓炎病史,根尖部龈黏膜上有瘘管,X线片显示患牙根尖部低密度阴影,经临床确诊为瘘管型慢性根尖周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操作方法:常规开髓,祛除髓腔内腐质,扩大根管。用3%过氧化氢液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根管后吸干,试验组用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100ml:0.4g)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5mg)冲洗根管和瘘管,吸干并用蘸有替硝唑和地塞米松的棉捻封于根管。对照组用蘸有樟脑酚或甲醛甲酚的棉捻封于根管内。1周后观察两组的根管消毒效果,瘘管消失情况,然后选择有效病例进行根管充填糊剂加牙胶尖充填。
疗效判断标准:①有效:患者无疼痛等自觉症状,咀嚼功能正常;临床检查,牙龈无红肿、无叩痛、根尖部无压痛,瘘管消失。②无效:患者仍有自觉症状,检查龈红肿无改善,叩痛(+)~(++),根尖部有压痛,瘘管未消失。
结 果
两组的临床比较:试验组32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有效率93.75%;对照组31例,有效26例,无效5例,有效率80.77%。经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厌氧菌及其产物是引起根尖周炎的有效致病菌。厌氧菌中以革兰阴性菌最多,有研究表明,普氏菌和卟啉菌、消化链球菌等革兰阴性菌与根尖部出现瘘管有关。替硝唑是新一代的硝基咪唑化合物,有抗厌氧菌谱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体外实验证明,4mg/L的替硝唑能抑制90%厌氧菌生长。将替硝唑直接应用于根管内,局部浓度远远高于口服和注射的浓度,且可减少由于全身用药而引起的胃肠道、肝、肾等的不良反应。地塞米松具有抗炎作用,能对抗各种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在炎性反应早期可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和吞噬反应,后期可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起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从而控制瘘管形成。替硝唑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根管给药后有直接抗炎杀菌的特效,能尽快杀死根管内及根尖周的致病微生物,使感染得到控制,瘘管在短期内消失,促使炎症后局部组织的修复,方法简便、经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避免了使用FC或CP引起的尖周刺激、牙齿变色甚至致突变等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慢性根尖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由于治疗不及时,易造成慢性根尖瘘管。牙髓炎或牙髓坏死时,细菌、炎性渗出物与坏死组织,通过根尖孔侵入根尖周围组织,或在牙周感染时,存在于深牙周袋内的细菌侵入根尖周围组织而产生根尖周组织破坏与修复反复进行的过程,形成内衬上皮细胞的瘘管。常用的根管扩大冲洗和封药(CP和FC)疗效时常不佳,2010~2011年使用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进行窦道冲洗、根管封药治疗瘘管型慢性根尖周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3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17~60岁。病灶牙多有龋坏、牙髓炎病史,根尖部龈黏膜上有瘘管,X线片显示患牙根尖部低密度阴影,经临床确诊为瘘管型慢性根尖周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操作方法:常规开髓,祛除髓腔内腐质,扩大根管。用3%过氧化氢液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根管后吸干,试验组用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100ml:0.4g)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5mg)冲洗根管和瘘管,吸干并用蘸有替硝唑和地塞米松的棉捻封于根管。对照组用蘸有樟脑酚或甲醛甲酚的棉捻封于根管内。1周后观察两组的根管消毒效果,瘘管消失情况,然后选择有效病例进行根管充填糊剂加牙胶尖充填。
疗效判断标准:①有效:患者无疼痛等自觉症状,咀嚼功能正常;临床检查,牙龈无红肿、无叩痛、根尖部无压痛,瘘管消失。②无效:患者仍有自觉症状,检查龈红肿无改善,叩痛(+)~(++),根尖部有压痛,瘘管未消失。
结 果
两组的临床比较:试验组32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有效率93.75%;对照组31例,有效26例,无效5例,有效率80.77%。经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厌氧菌及其产物是引起根尖周炎的有效致病菌。厌氧菌中以革兰阴性菌最多,有研究表明,普氏菌和卟啉菌、消化链球菌等革兰阴性菌与根尖部出现瘘管有关。替硝唑是新一代的硝基咪唑化合物,有抗厌氧菌谱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体外实验证明,4mg/L的替硝唑能抑制90%厌氧菌生长。将替硝唑直接应用于根管内,局部浓度远远高于口服和注射的浓度,且可减少由于全身用药而引起的胃肠道、肝、肾等的不良反应。地塞米松具有抗炎作用,能对抗各种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在炎性反应早期可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和吞噬反应,后期可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起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从而控制瘘管形成。替硝唑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根管给药后有直接抗炎杀菌的特效,能尽快杀死根管内及根尖周的致病微生物,使感染得到控制,瘘管在短期内消失,促使炎症后局部组织的修复,方法简便、经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避免了使用FC或CP引起的尖周刺激、牙齿变色甚至致突变等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